赵 玲,赵静国
(武汉轻工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渐成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培养人数逐年增多。据统计,2017年中国专业硕士招生人数达到40.2万人,占硕士招生总额的55.7%[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具有专业与职业紧密衔接的特性。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于2010年设置,培养目标是以药学职业实践为导向,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注重学科交叉,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胜任药物生产、使用、流通、监管、服务等领域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以培养药学服务人才为主[2]。目前我国药学专业学位只设置了硕士层次,因此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是培养药学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其课程体系如何构建才能与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契合显得非常重要。
《现代色谱技术》是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选修课,主要目标是结合药学领域的特点,培养学生能够在药品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环节熟练运用现代色谱技术解决相应的问题,是一门衔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明显的影响。若继续采用传统的教材和教师讲授方式,并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无法充分培养新时代所要求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不能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若能在该课程中引入具有实战特性的案例库,将学生置于特定的药学情景中,进行案例教学,则有助于实现以“药学职业实践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文围绕着《现代色谱技术》案例库内容的建设、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定位和教师的角色三个方面来构建该课程的案例教学。
通过对国内外各种数据库和书籍教材的检索和查阅,发现有一些关于现代色谱技术在药品从研发到生产各个环节的应用举例[3-5],但是整体来看,例子仅侧重某一方面,比如有的只依据药典标准对特征成分进行检识,有些针对色谱条件的选择技巧展开详述,知识体系比较松散,不够连贯,并没有系统深入地以案例的形式具体展现出现代色谱技术在化学药品从合成工艺路线选择、中间体监控、杂质分析等全质量过程中应用的案例,以及中药从源头药材产地质量控制、到指纹图谱、到有效部位直至制剂的全过程质控分析的案例。可能是由于药学研究的特殊性,涉及相关知识产权,因此很难有公开的全套案例供研究生教学使用。因此,就特别需要本课程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背景,从化学药物和中药全质量控制两个方面进行案例库内容的建设。
化学药物具有成分单一,含量明确的特点,精确测定主成分含量及杂质限度,特别是基因毒性杂质含量限度是保证药品质量及安全的重要手段[6],现代色谱技术在其质量控制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案例库依托任课老师的在化学合成药物研发中的相关科研背景,建立了抗肿瘤药物阿法替尼、抗凝血药物利伐沙班和抗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药物盐酸西那卡塞从最起始的合成工艺研究到有关物质限度检测,建立了药品全质量控制的HPLC分析方法,详细描述了色谱技术如何成为合成工艺条件优化的眼睛,如何在主成分以及杂质中选择合理的波长等,为学生从事化药研究提供详实的情景案例。
中药与化学药品有着成分复杂、来源不稳定等不同的性质特点,也增加了研发与生产的难度。因此,质量控制研究一直是中药研究与发展的关键,中药质量标准决定着中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7]。案例库的构建中,结合教师的科研背景,选取传统中药高良姜、厚朴等为对象,主要以药典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依据,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现代色谱分析方法,建立从不同产地药材到相应饮片,再到提取物的定性定量测定方法,从单一指标到多指标的谱效关系构建中药全产业链的详实案例库,从中可以使学生对中药质量的复杂性及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有全面的了解。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定位至关重要。若教师仅把案例当作完整文本,在课堂上仍然采取老套的授课方式,秉承教师比学生知道得多、可以教给学生全部知识、学生只需听和记的观点,并不正确,况且在互联网极大地便利了信息获取的背景下,学生在知识储备上未必不如师。这种对于学生的定位,亦不能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教师需把具体的药学案例当成一个背景,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入药学特定的情景,依据既定的目标,进行开放的讨论,如在厚朴全质量控制案例中,着重就厚朴“发汗”的炮制方法,展开讨论,究竟如何把握“发汗至紫色多润为上乘”,如何评价发汗的时间、温度、方法对质量的影响,怎样将这种经验的感官炮制方法与现代化的质量标准建立相应的联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关注学生对于具体案例的看法及其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发现在具体案例中提出的解决手段是否合理全面,如在高良姜药材案例中,除了依据药典进行各项质量评价外,针对其产地常用硫磺熏蒸储存的问题,增加一项含硫量检测,全面评价药材质量。
一流的药学领域人才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确认了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后,有助于形成和发展批判性思维,而这种思维正是药学类研究生在日后工作中所必备的。
在明确了案例库内容和学生的定位之后,教师在该课程中的角色也随之确定下来--编剧和导演的双重角色。在采取案例教学的课堂中,教师首先充当了编剧的角色。为了发挥并保持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需准备恰当的教学案例、阅读与案例相关的所有材料、根据课程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能力布置相应的思考题;然后做导演,邀请学生作为演员一起参与演出,假定在某一药学情景下,把握整个情节的节奏,观察学生们的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充分的了解,避免由于某些知识点的缺乏,而在课堂上出现“冷场”、“跑偏”、“超时”的局面。特别是针对不同药学背景的研究生,应该在案例教学前给出相关的知识点,提醒学生课下进行查阅和准备,才能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参演,例如在讲到化学药物案例库的时候,要就需要特别对本科为中药学背景的同学提示,提前了解西药研发的特点、杂质限度要求、注册申报法规要求等,而在中药案例库授课前,则需要对化学药物背景的同学提前给出预习的资料,加强对中药的复杂性、谱效关系等内容进行了解,必要的时候单独辅导,避免课程上出现不能融入剧情的尴尬局面。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课堂质量,并且在规定的课时内完美地完成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库内容的建设、学生的定位及教师的角色三个方面来构建《现代色谱技术》课程的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高质量的课堂效果,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学生的积极配合,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将案例教学严格落实到每次课堂上,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实现对于以“药学职业实践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转变教学模式,构建案例教学,对于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