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莉,陈王莉,何倩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 成都 610072
小儿心脏病多属先天性疾病,由于遗传因素或孕妇妊娠期间遭受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直接影响到患儿的生活质量。此外,小儿心脏病患儿年龄较小,免疫系统不完善,进行手术后的恢复护理过程尤其重要[1]。目前,如何有效避免小儿心脏手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渗血已经成为了医疗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实验分析,总结了小儿心脏手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渗血的相关原因并总结出以下护理优化对策,以供参考。
1.1 临床资料 挑选统计2019年4月-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并进行心脏手术的患儿共15例,男7例,女6例,年龄0.5-5岁,平均年龄近2岁。手术后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渗血患儿4例,剩余11例患儿术后恢复良好。将术后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渗血的4例计入观察组,即渗血组,;将术后未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渗血的11例计入对照组,即未渗血组。渗血组男女比例2:2,2岁以下4名;未渗血组男女比例6:5,2岁以下7名。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意义(P>0.05)。
1.2 实验方法 院方与患儿家属签订知情及同意书后,观察比较并记录总结两组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或恶化的原因,记录两组患儿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导管置留时长、导管移位次数、穿刺次数等数据,并综合各方面相关因素提出护理优化对策。
1.3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 对患儿施以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前需告知患儿监护人签署同意书,并尽快进行导管置入。导管选用较为柔软的硅胶导管,于患儿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常用的中心静脉导管有聚氯乙烯类导管及硅胶导管两种,后者虽然价格较高,但柔软的硅胶导管对血管伤害小、亲和人体,能够有效降低置入术后的感染及渗血几率。置管术后选用纱布、透明敷料覆盖置入点并用弹性绷带包扎固定。拍摄胸片查看中心静脉导管是否通入上腔静脉,若通入成功接着进行静脉输液。术后要求护理人员认真观察并记录导管置入点是否出现感染出血等情况,一旦出现及时拆换绷带及敷料,严重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Eviews软件对15位患者的各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2.1 实验结果 经数据分析并结合临床经验可知,导致小儿心脏手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渗血现象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医务人员对患儿凝血功能测定重视不足、置管过程中穿刺次数频繁、穿刺针选择不当等。
表1 两组患儿置管术前后操作比较
2.2 原因分析 ①对患儿凝血功能测定缺乏重视:患儿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出现渗血的现象与其凝血功能缺陷有重要关系。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各种身体功能尚未完全完善,部分患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②置管过程中穿刺次数频繁:在小儿心脏手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的临床实施中,由于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经验缺乏等原因,少数护理人员反复穿刺才能成功。③穿刺针选择不当: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特殊人群,患儿年龄小,身体各项功能尚不完善。对其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时穿刺针过粗或过硬都将直接完成血管壁损伤甚至穿透,容易造成渗血现象发生。
2.3 护理对策 要防治中心静脉置入术后患儿出现术后渗血或有效降低渗血患儿的痛苦,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术前检查全面化。严格检查患儿除心脏病外其它病史及功能障碍,有利于做出相应预防措施。二,无菌原则严格化。患儿经中心静脉置入术后及术前都需要严格保证其穿刺点的清洁,避免病菌感染及渗血现象。三,稳定患者情绪。虽然采用柔软硅胶导管置入,但病人的痛苦不可避免,因此安抚稳定患者情绪十分有必要,能有效提升患者配合度,有利于手术操作尽快完成。四,提高护理人员穿刺置管熟练技术,设立置管穿刺技能考试,避免多次频道穿刺引起的中心静脉导管渗血隐患。
综上,本文通过实验数据表明,导致小儿心脏手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渗血现象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医务人员对患儿凝血功能测定重视不足、置管过程中穿刺次数频繁、穿刺针选择不当等等。通过分析总结[2],要有效避免小儿心脏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渗血现象,可从术前检查全面化、无菌原则严格化、护理人性化三个方面入手,有利于全面提高小儿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的成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