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福光
吉林省白城市医院泌尿外科,吉林 白城 137000
泌尿道结石腔内手术是当前临床治疗泌尿道结石常用的一种方法,具有微创、操作简便、预后恢复快的特点,但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容易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需要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促进术后康复[1]。此实验选取46例泌尿道结石腔内手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分析其防治方法及效果,详细步骤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9年7月于本院进行泌尿道结石腔内手术且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患者46例,由随机电脑等量法分组,各23例,对照组:年龄24-76岁,平均(45.47±3.15)岁;其中男女比13:10;干预组:年龄25-77岁,平均(46.03±3.21)岁;其中男女比14:9。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防治,具体方法:告知患者和家属泌尿道结石腔内手术目的、操作流程、并发症、尿源性脓毒血症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科学评估患者结石性质、尿路感染风险、身心状态,了解患者细菌培养、尿液化验等结果以及病史,严格按照无菌原则完成手术操作,严格控制灌注压力和手术时间,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告知主治医生,及早给予对症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针对性防治,具体方法:快速送入监护室,进行支撑和复苏治疗,稳定血压与呼吸,并进行抗菌药物治疗,结合患者术后情况静脉滴注适量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生产厂家: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60,规格500 mg:500 mg),定时检查引流管,避免堵塞、扭曲,必要时用微创法清除梗塞,检查患者腹部、胸腔、肺部的状况。体征稳定后,用卧床法、经皮肾穿刺造瘘或膀胱引流管双J控制合并因素,引流泌尿道梗阻,清除异物,针对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不足者,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对于2个及以上器官功能障碍者,使用适量激活蛋白C。
1.3 观察指标 两组防治效果评估标准[2]:患者尿血、尿频尿急等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经辅助检查显示体液平衡、神志、体温、呼吸、心率等正常,血清内毒素、血浆降钙素、血浆C、白细胞等指标正常,即显效;患者尿血、尿频尿急等症状有所缓解,辅助检查显示指标有所改善,即有效;患者尿血、尿频尿急等症状无缓解,辅助检查显示指标无改善,即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由SPSS 20.0软件处理、统计研究结果,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用(%)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患者防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仅出现1例轻微肿胀,对照组患者有2例发展成感染性休克,经药物治疗后已好转,见表1。
表1 两组防治效果对比(n, %)
泌尿道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病之一,多发生于膀胱内或肾脏,结石形成后通常伴随着尿频尿急、尿流细或中断、排尿困难、血尿、腰痛等临床症状[3]。当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清除结石,其中常用手术方法有泌尿道结石腔内手术,这种方法创伤小、安全性高、经济、操作简便、恢复快,但术后容易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进而严重影响到患者身心健康,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故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有效防治尿源性脓毒血症,积极促进术后康复。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防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1例轻微肿胀,对照组2例感染性休克,经药物治疗后已好转。
总而言之,泌尿道结石腔内手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应用针对性防治方法的效果较显著,可明显缓解尿血等症状,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能减轻疾病的不良影响,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