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港城市地域性景观特征与保护*

2020-03-07 05:21许少聪
中国城市林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海港风貌泉州

许少聪 郭 巍 林 箐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北京 100083

在 “一带一路”政策的建构下,我国东南沿海的诸多海港城市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如广州、泉州、福州、宁波等自古以来便是海港重镇,并遗留下诸多海港设施,形成了海港城市所特有的地域性景观风貌。但在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其传统景观风貌正逐渐消失,地域性景观的保护迫在眉睫。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首次提出了建设 “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1-2]。而海港城市在海港设施和海神信仰宫庙体系影响下所形成的传统景观风貌正是建设 “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合理保护海港城市地域性景观风貌是现阶段风景园林在 “美丽中国”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本文选取泉州地区为研究对象,周边分布“三湾十二港”,宋元时期曾一度超过广州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第一大港[3],至今仍留有众多航海史迹,具有鲜明的海港城市地域景观特色,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的无序扩张与保护意识的缺乏,导致千年来在海外贸易影响下所形成的独特景观风貌正逐渐消失,因此,本文借助野外调查、文献归纳与图形分析的方法,探究海港城市地域性景观风貌特征、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保护策略,为其他海港城市地域性景观的保护提供借鉴。

1 海外贸易影响下的泉州地域性景观特征

泉州平原属于我国东南沿海诸多小平原之一,是晋江下游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单元[4],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周边遍布丘陵低山,境内分布晋江、洛阳江、石井江等河流,为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提供了便利的内河航运。泉州平原海岸线曲折,“海港逶迤,不至波扬”[5],多避风良港,范围广阔,东临大洋,便于商船出入,自然条件颇佳[6],因此形成泉州海港群,总称 “三湾十二港”[7]。泉州平原的地理环境为港口营建提供了先天的优势,而诸多港口又促使泉州平原形成了独特的海港地域景观风貌。

繁荣的海外贸易不仅通过海港建设直接影响沿海地区人居环境的营建,还通过繁忙的陆路交通运输网络将其作用力向内陆延伸,为整个泉州平原的人居营建烙下了海交文化的印记,形成了海港城市所特有的 “山水-聚落-风景”的地域性景观风貌特征。山水条件所形成的优良港湾与广阔腹地是海外贸易兴盛的前提,聚落营建始终围绕海港贸易进行,港口兴衰又直接决定聚落发展规模。此外,在海外贸易的影响下,修建了大量的桥、塔、寺、观等海港设施,发挥交通连接、航海标识、海神祭祀等功能,形成海港地区的标志性景观。

1)山水系统特征。聚落兴起与海运发展依赖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泉州平原多低山丘陵,如清源山、丰山、紫帽山、宝盖山等,海拔虽然较低,但此类山体多为泉州平原制高点 (见福建省历史地图集),为航海标志系统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泉州平原是由于地壳上升与岸线后退形成,抬升幅度由西向河口岸线地段方向增强,沿海地段的差异性振荡式的缓慢上升活动起主要控制作用[8],因此,泉州平原周边多深水良港,形成了大港建设的有利条件,加之后期河流携带泥沙的淤积与人们的不断开垦,形成了泉州平原人居营建的良好自然基底。

2)聚落系统特征。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泉州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镇市、村落、驿站等逐渐在泉州地区发展起来。以1968年美国黑白卫星地图为依据,结合野外调查,选取法石、洛阳、浮桥、福全、金琦、石湖6个聚落为研究对象,对聚落布局与海港设施的关系进行图示化分析(图1,表1)。由此可见:聚落形态模式主要呈现为团块状与条带状,团块状聚落的形成主要受海港设施建设的影响,如港口、码头、仓库等,均需要相应的人力维护与管理;条带状聚落主要在海港交通的作用下形成,沿交通干线分布,四通八达的陆路货物运输网络的形成促进了承担商客休息与货物转运等功能的村镇、草市的发展[9]。此外,聚落内部的布局也受到海运庙、塔、寺、观等设施的影响,呈现出T字型或一字型布局,并以其作为聚落的中心或视线焦点形成聚落的公共空间。

表1 典型聚落信息表

图1 典型聚落布局模式图

3)风景系统特征。泉州地区海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海港设施的建设和海神信仰宫庙体系的形成,尤其是形成一套独特、完备、系统的由桥梁、高塔、庙观所组成的海港地区风景标志系统,这一系统具有视觉标识与心理认同的双重属性[10]。桥梁主要位于河海交汇之处,不仅承担着海港地区与内陆的贸易联系,还建有休憩亭榭、祈福寺庙等。高塔多建于水边或山顶,不仅作为山水边界的强化,更是海上船只航行的标志,不少古塔保留至今,成为泉州平原的标志性景观,是人居营建中重要的视线焦点。因航运发达而诞生了诸多海神信仰,如妈祖、通海王[11]等,从而依山就势修建了大量的寺观作为航海祈风祭祀之所。桥、塔、庙、观等设施的建设使泉州地区的地域性景观风貌特征更加鲜明。

2 海港城市地域性景观体系面临的问题

泉州地区上千年形成的以 “山水-聚落-风景”为主的地域性景观风貌在近40年来大规模城市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彻底性的转变。利用ArcGis软件对1983,1992,2001,2010,2018年的卫星影像图进行解析 (图2),直观地体现城市化对原景观风貌的冲击。结果表明,农田面积变化最为显著,从1983—2018年持续减少,共减少了19.53%;林地面积减少了8.31%;水域变化较小,减少了2.17%;建设用地显著增加,增幅30.01%(表2)。根据卫星影像图的解析结果可总结出海港城市地域性景观在城市化冲击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图2 城市化进程中的泉州地区用地类型演变图

表2 不同用地类型比重变化 %

1)自然山水体系的破碎。城市化的发展使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表现为林地萎缩、农业用地向城市建设用地大规模转变,长期形成的良性自然基底被破坏。由于建设用地的激增使人们与山、水争田,辟山林为地、垦湖洲为田,导致山体植被的破坏与水体面积的减少。山水体系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又导致湾区内泥沙淤积、水道变浅、岸线外移,传统的深水港区优势逐渐丧失。此外,无序扩张的聚落也将自然山水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小块,削弱了山水体系的完整性,山水体系更加破碎化。

2)聚落特色空间功能的衰败。近50年来,泉州地区建设用地由点状聚落逐渐向面状聚落转变,并最终连为一体,聚落的边界逐渐模糊,城市、村镇、郊野之间已无太大区别,整体景观风貌同质化现象严重。随着聚落的无序扩张,原有的与海港设施相关的空间形态逐渐消失,部分海港设施 (如英烈侯宫)因年久失修而破坏,其所形成的公共空间也不断被挤压,最终丧失了地域性景观风貌的物质载体。此外,村庄新增建筑也受到城市化的影响,建筑模式大同小异,几乎未考虑与传统建筑风貌的衔接,也不考虑与海港设施的关系,传统地域性景观风貌的保护更是雪上加霜。

3)标志性景观风貌特征的模糊。在城市化的冲击下,海港城市标志性景观风貌正逐渐消失,港口、仓库、亭桥、楼塔、寺观等相互融合的景观特性已发生了改变。桥梁亭榭等供行人穿行休憩的设施已被现代化桥梁所代替,不再承担交通功能,逐渐衰落;作为航海标志的楼塔虽然经过修复保留至今,但城市化过程中未对其周边环境进行良好的控制,导致楼塔周边建设混乱,削弱了其对泉州地区空间的控制力。目前,这类海港设施虽然尚在,但其周边的环境多被侵占,仅作为文物被保护起来,并未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多重价值。此外,与桥塔庙观有关的城市意象正逐渐消失,古城 “八景”等人文景观 (如笋江月色、洛阳潮声等)多数已不复存在。

3 泉州地区地域性景观风貌的保护策略

3.1 强化自然特征,延续山水格局

泉州平原地区的人居建设是在特定山水环境下以适应海港贸易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山水格局是泉州平原地域性景观风貌的自然载体,必须以全局观念统筹规划区域山水环境。首先,加强山体绿化,还原溪流、湖区等水域,提高生态系统免疫能力,从而减少河道下游泥沙淤积,保证深水港口的正常运行。其次,为减少聚落扩张对山水体系的割裂效果,聚落建设需以山水环境为骨架,加强与山水之间的结构关联,同时构建山水廊道,连接被聚落所割裂的破碎的山水斑块。

3.2 优化聚落布局,传承空间特色

聚落是泉州地区海交文化的物质载体,聚落的地域性也是海港城市地域性景观风貌的直接体现,尤其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海港特色空间是聚落历史文化延续的综合体现,因此,特色空间的保护与功能重塑尤为重要。首先,聚落营建做到有规可循,控制聚落的无序扩张,加强聚落空间肌理与规模形态的保护[12]。其次,保留聚落内原生特色公共空间,如桥头、渡口等处,在维护公共空间传统祭祀、祈福等功能的基础上,结合村民生产生活进行改造与提升,实现特色空间功能的现代转译。最后,控制新增建筑的规模、肌理、色彩等,使之与聚落传统风貌相协调。

3.3 保护标志景观,重塑区域风貌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千城一面已成为聚落发展的通病,那些体现城市特色的桥梁、高塔等人文景观早已无处寻觅。就泉州地区而言,桥、塔、庙、观等海港设施既是泉州区域视线焦点,也是聚落营建重要的空间方位参考,而视线通廊是体验区域特色风貌的重要景观通道[13],因此,保证区域视线廊道的通达性尤为重要。应该加强聚落营建高度的控制,优化城市天际线,保证山水与城市 (清源山、紫帽山、宝盖山等与泉州城)、山水与标志性构筑 (东西双塔、凌霄塔、关锁塔、六胜塔等)之间的多条视线廊道。此外,聚落人文景观是古人对区域独特空间特征的提炼,因此,在保护现存 “八景”的基础上,选取重要古城意向进行重塑,延续历史文脉。

3.4 协同港城发展,实现景城一体

古代泉州地区的人居建设之所以繁华,离不开海外贸易的驱动,聚落与港口始终是共生一体的关系,两者共同发展。在近40年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泉州城市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发展以古城为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张,呈现单中心多组团的发展格局;第二阶段是为适应各城镇的快速扩张,提出了构建环泉州湾大都市区的战略。泉州城市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但传统聚落在发展中所蕴含的海港城市地域性景观风貌却是城市的宝贵资源,因此,在实现城市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新城规划建设也应重视对历史文脉的传达,将自然山水与古城历史文化特色融入到景观、建筑及城市设计中,创造富有区域特色及文化意义的城市空间秩序,实现景城一体、协调发展。

4 结语

海港城市地域性景观风貌的保护与营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像泉州地区这类至今仍保留大量海交遗迹的区域,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景观特征,在营建时应将 “山水-聚落-风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保护与开发。在中国沿海地区仍有许多因海港而发展、繁荣的城镇,在当下 “一带一路”政策的指引下,将这些地区的人居营建活动与海港地区传统风貌相结合,保持国土景观的多样性与独特性[14-15],正是 “美丽中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海港风貌泉州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海港小城的慵懒时光
从芜湖是否海港看信用证审单标准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