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赛特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0438)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内外空间与环境的学科,兼具社会性、技术性、艺术性等多重属性。通常情况下,建筑学是指与设计和建造相关的艺术与技术的总和,并区别于一般的建设技艺。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建筑学一直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并在提升和改善人居环境中发挥了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传统的建筑学研究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内家具的设计,风景园林和城市乡村的规划设计。随着学科的发展,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从建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与之并列的一级学科[1]。
建筑学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建筑构造、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城市设计、建筑物理和建筑设备等方面的内容。建筑学的内涵和外延目前仍然在不断发展中,但其围绕人居环境提升和改善的定位基本未变。本文的6 个重点讨论方向分别是: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设计;
2)全球化进程中的建筑文化;
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
4)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乡村建设;
5)信息化时代建筑数字技术;
6)产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建筑工业化。
城市设计主要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建构机理和场所营造,是对包括人、自然、社会文化、空间形态等因素在内的城市人居环境所进行的研究、实践和实施管理活动。在中国史无前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城市的功能结构、空间环境和轮廓肌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规划管理乏力、城市建设无序、文化传承缺失等问题,而其中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系统协调又是关键问题之一,亟待加强城市设计研究。
进入21 世纪以来,城市设计突破了以往主要关注物质空间视觉秩序的局限,进入关注人文、社会和城市活力的新阶段。当前,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呈现出学术探索空前活跃,理论方法探索与西方并驾齐驱、工程实践面广量大、技术水平后来居上的发展趋势。
首先,中西方学者在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上开始出现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西方学者继续在城市形态分析理论、城市设计方法论等相关领域展开探索。中国城市设计学科最初总体顺应以美、日为代表的国际城市设计发展潮流起步[2]。20 世纪90 年代开始,逐步建立起中国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架构;随着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建设发展社会转型,城市设计项目实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城市设计出现了一些体系性的新发展。理论探索主要反映在城市设计对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社会的关注、数字技术发展对城市设计形体构思和技术方法的推动,以及当代艺术思潮流变对城市设计的影响等方面。
其次,与西方相比,中国城市设计实践呈现出后发的活跃性、普遍性和探索性。欧美城市化进程趋于稳定,其城市设计实践多为局部性项目。而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实践探索则呈现出明显的丰富性。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时段相位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城市设计实践的不均衡性。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市设计项目实践呈现“面广量大”的现象,反映出4 大核心内容:概念性城市设计、针对未来城市结构调整和目标完善的城市设计、城镇历史遗产保护和社区活力营造、基于生态优先理念的绿色城市设计。
“建筑文化”的讨论可有3 层含义,一是社会文化特质内化于建筑后所表现出的形貌和气质;二是建筑如何影响人们的空间行为及人际关系;三是对建筑传统与时尚的系统思考、传播及其理论化。
近年来,在求新求变的当代建筑思潮占据话语权的时代背景下[3],建筑界讨论比较集中的话题主要在2 个方面:一是“如何批判性地反思建筑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激进建筑文化”;二是“如何批判性地传承和复兴‘在地性’的传统建筑文化”;这2 大命题可大致包括如下4 方面内容:
其一是对现代主义建筑批判性继承的论述。对现代主义批判的批判也是螺旋式反思的一种尝试。总的来说,这种对“现代主义批判”的批判,反思了现代之后建筑出现的复制、仿古、标新立异等形式主义倾向。
其二是对现代之前传统建筑文化的再认识和再提炼,表现为对传统、地域性、身份识别性的新探究。
其三是对建筑创新问题的理论探讨。对于如何创新,今天的建筑理论家已经不再从哲学、艺术等层面讨论为新而新,而是更多地从传统和原型中汲取营养与古为新。同时,建筑创新问题的讨论还聚焦于多样性、多元化的追求,这也早已是现代建筑文化发展的一个时代主题。
其四是为对全球在地性、地域性和人本主义的讨论。
气候变化加剧了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并导致高温、暴雨等异常极端天气增多,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建筑学学科的核心课题之一。在城市空间规划方面,注重土地集约发展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倡导绿色循环经济和绿色交通,采取生态城市设计方法,实现延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城市发展目标;在绿色生态环境方面注重节能减排、雨洪管理、生态保护与修复和景观营造;在建筑物理环境方面注重不同气候条件的物理环境需求,营造舒适的建筑室内外环境,减少建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4];在综合防灾减灾方面注重构建系统的防灾减灾体系,从城市、街区及建筑层面加强建筑环境的韧性。
在城市空间规划方面,从最早的生态城市理念雏形到以有机疏散理论、城市人文生态学为代表的城市规划思想中都蕴含着生态城市的思想火花。我国学者结合国内外生态思想,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研究体系[5]。在绿色生态环境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基于我国国情与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绿色基础设施、绿色景观营造技术等进行研究成为热点。
在建筑物理环境方面,国内外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建筑室内外声光热环境等内容。在综合防灾减灾方面,国外关于城市防灾减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较多,主要集中于灾害法律法规制定、城市防灾规划研究、城市防灾空间设计及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救援等几个方面。我国在该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灾害管理与救援体制,对于单灾种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近年来也逐渐开展了一些关于综合防灾的研究课题。
农业、农民与农村“三农问题”是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难点。自2006 年以来,中国乡村先后历经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3 大发展阶段,同时,穿插着传统村落保护、特色小镇建设、扶贫安居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专题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带动了建筑学界乡建研究热潮。
国外与乡村建设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乡村土地利用、乡村管理与政策、乡村保护、城乡关系、乡村生态、乡村社会和乡村环境等内容,同时,还关注乡村遗产、乡村可持续性、乡土建筑、乡村景观和保护等。
国内的乡村建设研究基于我国国情,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主要研究热点包括传统村落、新型农村社区、乡村治理、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城乡关系、乡村复兴、村镇规划管理等。在建筑层面,研究主体多围绕传统民居展开,一方面向更大范围的乡村聚落拓展,一方面向更深层次的绿色、节能技术延伸。
建筑设计与创造和革新紧密相关,随着信息数字技术的介入,其方法也正处于不断变迁的状态,新的理论、系统、方法不仅使其成果新颖独特,同时诠释着全新的设计理念,信息化时代的建筑数字技术将对建筑学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研究成果突出体现了先进数字技术引领下建筑学的无限可能性,创造出众多兼具科学性和想象力的实践成果。在数字建筑的理论和方法探索上,近年来的研究主要围绕几个方向展开:非线性系统理论与数字建筑设计的结合,信息论与控制论对数字建筑设计的影响,数字建构的理论和方法,参数化建筑设计与算法生形,物联网和建筑智能环境等。
在我国大规模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数字建筑的实践探索也在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这些实践项目充分利用了近年来我国数字建筑理论与方法层面的研究成果,践行了参数化设计、数字建构、工匠技艺、地域特色、环境融合等理论方法,推动了整个建筑产业链的进步与升级。许多实践项目也成了当地著名的地标建筑。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发展,建筑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我国建筑行业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劳动生岀产率总体偏低,资源与能源消耗严重,污染问题突 ,建筑施工人员素质不高,建筑寿命短,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是传统落后的建筑生产方式[6],而建筑工业化正是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之一。
建筑工业化是世界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工业化住宅的建设方式最早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并得到发展。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国家是世界范围内建筑工业化发展水平领先的国家,在建筑工业化的道路上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例如,美国高度成熟的木结构工业化住宅体系、欧洲多国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体系、德国的工业化模板现浇混凝土体系等。
国内的建筑工业化研究近年来方兴未艾,从设计理论到施工技术,从结构体系到内装体系,高校、科研院所、设计企业、施工企业等都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新时代的建筑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要积极回应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及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文化兴起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国内要成为引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核心学科。在此背景下,建筑学学科将呈现若干重要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学科成果成为提升城镇建设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和管理支撑;以进化和发展的观点和视角看待建筑文化与遗产保护;绿色建筑理论与技术成为贯穿建设全过程的重要方针;乡村建设向科学和可持续方向发展;从数字建筑设计走向工业化;建筑工业化成为我国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关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设计的主要研究任务包括:构建创新型城市设计理论体系,基于可持续原则的绿色城市设计,结合遗产保护的城市特色保护与有机更新,基于大数据支撑的城市设计发展等。全球化进程中的建筑文化的主要研究任务包括:场所精神与地域主义,传统与现代,原型与原创等。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研究任务包括: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与环境,绿色低碳的建筑物理环境,城市与建筑综合防灾减灾等。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乡村建设的主要研究任务包括:转型期乡村规划建设策略,乡村既有建筑环境品质提升技术,乡村空废环境绿色消解与再利用模式,现代农业新型镇村体系规划方法,传统建筑保护与传承模式等。
信息化时代的建筑数字技术的主要研究任务包括:算法驱动的建筑设计,数控建造,基于建筑性能和物联网的智能建筑等。
产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建筑工业化主要研究任务包括:建筑工业化的技术标准体系,建筑主体结构的工业化技术,建筑部品部件的工业化技术,建筑工业化的配套装备与工艺,支撑建筑工业化的信息及数字技术[7]。
建筑学在我国的学科发展中长期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相关领域技术的不断发展、优化及完善,其将持续作用于现代建筑及相关研究领域,并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