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课题组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十六届(2019)年会,于2019年12月15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主题是“共产党·新中国·党报”。论坛自2004年举办首届年会至今,已成功举办16届,作为研究党报的专业平台,被业界、学界誉为“观察党报的窗口,宣传党报的讲台”。本届年会上,学界业界百余人共聚一堂,梳理新时代党报主题报道的创新策略,总结媒介技术变革语境下党报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的转变,对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走向进行探索和思考。
新时代党报顺应媒介格局和传播生态的改变,探索出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
积极创新主题报道的策略。“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报道的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借助多种多样的新媒体传播方式,通过微信宣传增强互动性,使得马克思主义更易接触;通过微博短视频的宣传,使得马克思主义“活”起来。对“人民日报70年作品精选”丛书的研究,分析了《人民日报》如何从话语维度构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用重塑的主流话语转译主流话语;用大众传播话语表达主流话语;以知识分子精英话语再现主流话语;以人民群众朴实话语对接主流话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报道的研究,透过对《人民日报》“说什么”“怎么说”“以什么身份说”等叙事手段的分析,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在于实现了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于开创了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新的传媒环境下,专业报面临着三重大考:第一是政治素质大考。能不能提高政治站位,尤其是能不能跟上主管单位党组的脚步,决定专业报能否生存。第二是纸媒定力的大考。走向报摊和让位于网络新媒体都是行业报缺乏定力的表现。第三重大考是执行能力的考验。专业报现在要承担起党报性质的政治责任,需要提高解读能力,包括思想解读、政治解读和典型解读。
一条政策解读性报道做得好不好,关键是要看上级党组和其他读者的认可度。这种认可度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可以一看,基本问题有所涉及,重点内容也曾提到,看着熟悉;第二层,不妨一看,主要内容有所梳理,有些角度表达不错,看着亲切;第三层,值得一看,有些内容独树一帜,整体思路能有共识,看着共鸣;第四层,反复来看,既是让人境界全开的理论阐释,又是逻辑清晰的执行指南,领导讲话稿能大段引用,地方培训可以当作教材,看着惊喜。
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媒介格局的深刻变化,党报顺势而为,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来丰富党报实践。
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党报内容审核,或将成为主流媒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借助新技术优化党报出版工作的新路径。人工智能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识别等技术基础,能够对内容审核数量、效率和准确度进行极大优化。但当前的人工智能仍具有模式化、浅显化等技术局限,也缺乏真情实感和“灵魂意识”。基于此,在人工智能赋能党报内容把关的同时,应始终坚持人的主体性,坚持党报价值观的介入,推动党报内容审核模式从人机分工到人机协同的转变。
智库建设已成为党报在融媒体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党报建设智库是时代的迫切需求,是智库发展中知识与传播力量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常见的媒体智库化发展模式有两种:一是媒体与外部机构进行横向联合,如以会议、论坛等主题聚焦特定议题,邀请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进行研讨,形成深度报道,提出具体政策方案;二是在媒体内部孵化智库部门,建立专门研究机构,利用媒体现有资源独立运作智库。
□ 2019年12月12日,新华社首个智能化编辑部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启了一场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智慧革命。
区块链正加速在应用场景落地。区块链技术将重构内容产业生态,在内容生产、内容传播、内容交易、用户数据权利、新闻业社会信任重建等方面产生颠覆性影响,内容产业将走出流量为王的时代,优质内容价值回归。
数字化时代将在两个方面改变现有媒体的运行模式。第一,随着媒体形态的变化和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和普及,媒体经营者对于用户偏好开始有了清晰的认识,形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具有精准客户画像的媒体产品。第二,无论是记者原创内容还是机器人记者写作的文章,都属于内容生产环节,这些文章需要收集和汇总,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盛放内容的“信息库”。
版权纠纷的实质在于新旧媒体之间利益分配的矛盾。在现行法律不足以制止新闻侵权的情况下,技术成为党报进行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通过技术保护新闻版权有两种思路:一是技术屏蔽,对新闻聚合器和“网络爬虫”随意抓取新闻的内容进行阻止,从源头上阻断侵权传播。二是通过追踪监控技术对侵权行为的网络轨迹准确追踪。区块链技术中的时间戳已经应用于诉讼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取证公证成本。
新技术的应用有两个值得关注的案例。2019年9月19日,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成立,5个新项目正式亮相:体现主流算法的人民日报客户端7.0版,“人民日报+”短视频客户端,融媒体创新产品研发与孵化项目,人工智能媒体实验室和全媒体智慧云。这些都是人民日报技术理念创新的体现。南方都市报成功转型,其主要经验,一是数据驱动转型,已经建立积累了上亿数据的数据库。二是智媒赋能治理,集聚了人才优势,形成了技术力量,建立了智库。
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党报在新媒体方面阵地崛起,短短五年,90%的传统媒体入驻新媒体平台,实现了火山喷发式的发展。但是,对于目前的党报而言,前面横亘着融合高山、市场冰山、转型火山三座大山,媒体融合之路仍然漫长。
破解报业困境,必须在“三个度”上做足文章:第一,坚持政治首位度。媒体融合发展带来媒体形态的变化,但方向不能改变、阵地不能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媒体,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坚持管建同步、管建并举,筑牢社会舆情“防护林”。第二,坚持技术优先度。报纸标配新媒体是基本打法,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三大技术是创新打法,要两种打法结合,不断增强用户连接。第三,坚持布局引领度。未来必须面向智媒体布局,智媒体是以新技术为基础,万物智联、万物皆媒,机器能够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完成内容生产、分发、交互、消费,并实现人机合一的媒体形态。在这个时代,AI是大脑,移动互联网是骨骼,大数据是血液,构成了未来传媒智能化、移动化、数据化的新生态。
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中需要坚守“守正创新”的理念。要以高屋建瓴的视野把握媒体融合的现实动因与发展趋势。从媒体融合的现实动因来看,主要包括传播竞争、经营挑战和政策扶持三个方面。从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进,移动优先成为主要方向,经营领域不断扩张。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要走得远,走得稳,“守正”应当成为融合发展的大前提。唯有守正为本,不忘初心,才能在融合转型中处理好“道与术”“体和用”的关系。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是传统媒体的另一主题,只有从组织架构、传播流程、产品定位、经营模式、人才管理等方面作出有效变革,才能实现媒体融合的路径突破。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实践有了新变化,马克思历史传播的“传下去”维度被重新重视。我们今天所讲的传播是“传出去”和“传下去”的统一体,两者统一于行动之中。从行动之中我们发现传播两个维度的统一:第一,交往与新闻业在实践上融合。今天的媒介融合,在本质上是媒介和实践的融合,媒介和行动正在进行快速的融合,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承观来看,媒介已经渗透到实践之中,大量的实践具有了媒介化特征。第二,跨时空的交往在媒介中融合,这个媒介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媒介,而是行动的媒介,它把信息和行动高度地统一起来。
▲ 2019年9月19日下午,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成立仪式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
建设性新闻作为全球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中的新课题,成为回应当下新闻业“危机”的一种行动路径。建设性新闻话语通过重新定义新闻业的核心价值,力图重构新闻与公众的关系。其实践范式集中表现为自下而上的参与式建构,从而在记者、公民、社区、全球社会以及未来行动之间建立关联。以此为基础,建设性新闻关于“创造积极社会影响”的角色认知,进一步提示人们反思新闻业的社会意义。
新时期,党报境外影响力亟待提升。在中国大陆范围内,党报无疑是拥有强大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但在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党报的影响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策略是:第一,广泛开展与外国主流媒体的合作。第二,充分使用外国媒体。第三,开办外文媒体。第四,到境外应战。
当前,在新闻传播领域,理论界和业界是脱节的。理论研究应该对业界的实践起到引领、指导作用;业界的实践应该反过来丰富学术研究。但是,现在两者中间是断档的,学术杂志要做一个桥梁,把理论研究成果传到业界,把业界的实践反馈给学术研究领域,以期对学界和业界的交流起到一定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