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
摘 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农业绿色发展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我区全面落实中央对农牧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出台了《关于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区农牧业绿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本文从内蒙古农牧业绿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提出内蒙古农牧业绿色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农牧业绿色发展 农业资源 面源污染
一、内蒙古农牧业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
2017年,全区实施“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大行动,化肥、农药使用基本实现“零增长”,用水用膜实现双控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序推进,完成了103个旗县区2566个禁养区划定,面积近5.92万平方公里。加大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和原料化等利用力度,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2.5%。深松深翻面积累计完成1.08亿亩,开展耕地轮作制度试点200万亩,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200万亩。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重点区域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每年完成营造林1000万亩以上、种草3000万亩以上、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50万亩以上。不断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将10.2亿亩可利用草原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实现禁牧休牧4.05亿亩、草畜平衡6.15亿亩。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资源趋紧
耕地质量事关我区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内蒙古耕地质量问题日益凸显,耕地退化、耕地污染等问题较重。2018年,全区耕地面积1.39亿亩,人均占有的耕地5.5亩。但是,全区约2/3的耕地处于水土流失区域。全区耕地主要为旱耕地,2017年全区耕地中旱地626.5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7.6%。耕地质量不佳,中低产田面积比例较高,占70%以上,处于全国下游水平。内蒙古作为粮食净调出大省长期保持高强度的粮食生产压力,势必使土壤和环境污染状况趋于恶化,最终影响粮食生產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资源性缺水、农业用水比重大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从全国看,内蒙古水资源严重匮乏,仅占全国总量的1.92%,亩均水资源量低下,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农田灌溉用水比例过高,占到总用水量的三分之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内蒙古大兴安岭以西和乌兰察布的广大地区及赤峰市、通辽市部分地区等干旱地区旱情严重,且没有好转迹象,目前内蒙古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60%以上。2017年全区水田和水浇地占耕地面积比重仅为32%。水资源短缺、水粮矛盾和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二)农业面源污染严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从总体上看,内蒙古农业面源污染不容乐观。
农药用量剧增。2017年内蒙古农药使用量为3.6万吨,是2000年的4倍,而2017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901.4万公顷,仅为2000年的1.5倍,说明单位种植面积的农药用量急剧升高。
化肥施用量过度。从2014年开始,农业部在全国启动化肥零增长行动,我区在全区12个盟市启动控肥增效行动。近年来内蒙古化肥投入量不断增加,化肥的利用率持续下降,农田土壤环境因施用化肥受到了较大污染。随着内蒙古作物产量的提高,氮、磷、钾肥及复合肥的施用量均呈明显增加趋势。从化肥历史施用量看,2017年内蒙古化肥用量达到235.04万吨,是2000年的3.1倍,而2017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901.4万公顷,仅是2000年的1.5倍,说明单位种植面积的化肥用量在持续增加。从全国化肥施用情况看,2017年全国化肥用量为5859.4万吨,仅为2000年全国化肥用量的1.4倍,远低于内蒙古的3.1倍,说明内蒙古的化肥施用量存在过量使用、盲目使用的问题,不但损耗基础地力,增加种粮成本,而且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地膜使用过量。我区农用地膜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地膜残留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2016年我区地膜覆盖面积为1919.3万亩,比上年增加了146.9万亩,增长8.3%,农用地膜使用量达到95631吨,是2000年的2.8倍。
(三)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加剧
农业生态系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过多依赖农药、化肥、杀虫剂等化学合成物质,耕地和水资源过度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加重,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不仅严重影响农产品的品质,也导致了农牧业生态系统退化,农牧业生态服务功能弱化的问题仍然突出。2016年全区草原资源资产分布调查报告显示,锡林郭勒、鄂尔多斯、呼伦贝尔等7个盟市草原面积表现为减少趋势。
三、对策建议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以突出问题为抓手,以构建绿色系统工程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完善、农业提质增效、加强行政监管等方法入手,促进农业各行业、各层次协调配合、系统推进,将有效举措扩展到全区农牧业范围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
(一)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耕地、淡水等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深入推进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加强耕地轮作休耕等保护机制,坚持耕种与修养并重,从根本上保障耕地质量。落实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进一步加强禁牧休牧,全力推进草畜平衡。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农田灌溉,充分利用好天上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统筹推进各项节水措施,发展提高节水工艺。
(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
推進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三年行动。坚持绿色防控减量。积极实施生物农药、轮作倒茬等措施,科学减少除草剂使用量,大力提倡机械除草,采取适时防治手段,加强农药实施的针对性,更换农药专用喷头,减少交叉污染。强化病虫监测预警,加强病虫害抗药性监测和治理,加大对涉农人员与组织的农药应用技术培训,确保农药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植保机械安全合理使用。
化肥减量要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调整氮、磷、钾肥的用量比例。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通过加强农企合作、强化配方肥推广应用,创新信息化服务模式、提高技术覆盖率。推进农牧结合,实现有机肥资源化利用。目前,全区共有大小牲畜1.2亿头,年产畜禽粪便1.3亿吨左右。畜禽粪便“弃之为害,用之为宝”,用作有机肥,施入农田,培肥土壤,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推进在肥源富集区建设有机肥工厂、机肥生产车间及小型有机肥堆沤池,多措并举鼓励经营主体增加有机肥施用,增加有机肥替代比例,提高肥料利用水平,加强秸秆肥料化利用。进一步提高各类专业服务组织的服务水平,为务农户或组织等提供各时段多层次专业施肥服务,有效降低资源浪费。
(三)地膜减量
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传统地膜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是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的客观需要。一是建议自治区制定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运用行政、经济、技术与法制手段,提高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二是加快构建废旧农膜回收网络体系。依托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基层供销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等为农服务企业回收网络,建立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农户参与、市场化推进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机制,加快形成农户积极捡拾、网点应收尽收、农膜循环利用、企业加工转化的农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对现有废旧农膜回收站点实施标准化改造、规范化经营,打造规范有序、整洁环保的示范网络。三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积极推进“财政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支持政策,着力提高回收加工企业的回收工艺,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对征信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建立地膜回收专项基金,鼓励绿色高新回收技术或绿色可降解地膜的研发,优先给予地膜回收企业或有地膜回收能力的企业配套项目资金,明确地膜回收量与项目资金支持的数量换算规则,全面提高企业回收地膜的意愿和主动性。四是加大财政补贴。各级政府应将治理“白色污染”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长远的公益事业,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在回收、处理环节给予补贴,提高全社会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废旧农膜回收及初加工机械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的企业建设项目给予贴息支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工企业回收农民的废旧农膜政府给予补偿。所收购废旧农膜增值税享受同农产品一样自然抵扣政策。五是强化农膜回收科技支撑。要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加大新型高强度环保农膜、生物可降解地膜产品应用力度,集成推广农膜减量覆盖等新型技术,研发推广新型农膜回收机械,加强回收技术指导,减少农膜投入与损耗,提高农膜利用率与回收率。加大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力度,完善地膜残留监测网络、强化地膜回收监督考核,有效遏制农田“白色污染”。
参考文献:
[1]马广奇.王松.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5).
[2]高翠玲,李主其,郭海清.新时期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2).
[3]刘慧,段宇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对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8,(6).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种子管理站)
责任编辑:张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