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汇编乡土教材开展爱家乡教育的探索

2020-03-05 00:50姚成辑
师道·教研 2020年2期
关键词:爱家乡乡情古镇

姚成辑

一、研究背景

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实党的十九大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和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家、爱家乡、爱学校的“三爱”教育,加强师生对国家、家乡和学校的认同,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有很多课程都开展爱家乡的教育,教师们在设计教学课例的时候,做的大量工作就是找关于家乡的资料,然后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但是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很多课例都是讲述别的地方的事例,没有本地方的事例资料,这是不符合本地的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的。例如: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栏目2《家鄉物产惹人爱》,课例展示的是农业生产,而古镇的发展是从落后小农村发展到现在的中国灯饰之都,物产是现代大型机器制作灯饰。如果能够有让学生学习到当地事务和文化的课程,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对家乡的理解,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研究《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生要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编写教材时,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有所调整。”“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师资状况、儿童发展水平的差异等,精选基础的、易行的、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操作的内容。”

而中高年级用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爱家乡的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并且对爱家乡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1.能看懂学校和学校周边的平面图。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平面图以及上学路线图。

2.能够识读本地区(区、县、市等)、旅游景区等小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3.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本地区的变化和发展。

4.了解对本地区发展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活动,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能够识别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参与迷信活动。

6.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课程标准》对老师在教学爱家乡的教育时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

2.教师平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与其他教师和相关部门沟通,并养成读报、收听收看新闻和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的习惯,用剪报、摄影等方式积累素材。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习惯。

3.社会公共设施和场所,如商店、纪念馆、博物馆、公园、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场馆、校外教育基地以及区域自然景物、人文景物等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4.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周边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是重要的资源。本地区的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例,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网络、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

5.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并促进儿童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

三、汇编《古镇乡情》

为了使爱家乡教育有一个载体,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古镇的实际情况,我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25个栏目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类为:1古镇地理,2古镇概况,3古镇历史,4灯都由来,5古镇文化,6古镇教育,7古镇风俗,8古镇非遗,9古镇精英,10古镇名企,11绿色古镇,12古镇慈善等内容,并汇编成《古镇乡情》电子版校本教材。

我通过查找资料,拍摄照片,还有下载视频等形式,汇编成电子版文档《古镇乡情》。汇编的过程中我借鉴了《中山市地名志》、《曹古海风云录》、《光明古镇》、《古镇灯饰报》、《中国灯都·古镇》等书刊的内容。同时我也在《中国灯饰之都》、《中山教育信息岗》《百度搜索》等网址下载了有关古镇的资料、图片和视频,还有咨询了各方人士,最后终于汇编完成图文并茂的《古镇乡情》校本课程。

四、应用效果

完成了《古镇乡情》的制作后,我们也进行课堂教学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整理其中的六个案例进行分析如下。

第一个案例是《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中的第一课《我爱家乡山和水》栏目1《我的家乡在这里》。关于古镇名字来历,这段涉及到有关历史朝代的问题,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所以学习起来有些困难。老师在课上通过展示“古镇概况”、“古镇历史”和“灯都由来”的内容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古镇的起源,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了,也能够更好地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第二个案例是《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中的第一课题《我爱家乡山和水》栏目2《发现家乡的美》。课堂上老师通过展示“古镇文化”、“绿色古镇”两个系列,展示古镇一幅幅优美画卷,体现家乡独具特色的景色美、文化美、人情美。学生每天生活在家乡这块熟悉的土地上,感受着家乡每天的美好生活。同学们在课堂上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家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汇编《古镇乡情》,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通过生活来学习道德,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个课例《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中的第二课《家乡新变化》栏目2《家乡特色代代传》。课堂上老师提问: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家乡古镇是“中国灯饰之都”,那么我们对古镇的灯饰了解多少呢?在这里插入《古镇乡情》中的“古镇起源”、“古镇历史”、“灯都由来”、“古镇风俗”等内容,老师的讲解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更容易理解。还有“灯都非遗”的六坊村云龙舞的内容,对本地的传统进行深入的了解,促进学生对云龙舞的热爱。而海州鱼饼对于学生而言再熟悉不过了,在课堂中插入这部分的内容,进一步认识海州鱼饼的历史文化,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乡的美食感到骄傲,从而更加升华了对道德与法治课的认识,就是要学习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

第四个课例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中的第二课时《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栏目2《变化中的社区》。同学们可以通过“古镇文化”、“古镇教育”、“古镇风俗”、“古镇名企”、“绿色古镇”等内容让学生对古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像站在高岗上看家乡一样,重现了家乡风貌,拉近了家乡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产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情感。

五、总结爱家乡教育的方法

1.爱家乡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的认识比较直观,所以直接性的认识可以激发他们的情感。我汇编《古镇乡情》,里面有很多直观的照片,有很多内容,描写很具体、生动,可以起到激发情感的作用。

2.要从身边的人和事启发学生。学生对发现在身边的人和事最感兴趣,他们看到了,听到了,说到了,自然而然就有了情绪的感染,激发对家乡的自豪感。

3.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生活的学习,实践的学习。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道德学习一定是在生活过程中。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学习,目的是改善学生的生活。

4.课堂教育要多种形式,有直观的体验。思品课的活动形式要多样,可以是学生讨论、资源调查、参观访问、欣赏、现场调查、作品设计、讲故事等教学活动,我们汇编了《古镇乡情》可以为学生组织活动提供资源。

经过实践研究,《古镇乡情》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爱家乡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学生查阅资料更容易,快捷;老师上课内容更丰富,活动形式更多样;学生参与度更深、更广,学生上课更有兴趣,使《道德与法治》课的爱家乡教育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爱家乡乡情古镇
我爱家乡秋色美
我爱家乡
乡情
我爱家乡
乡情如歌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侨讯乡情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