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媛
“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概念起源于欧美,也被称为应用戏剧(Applied Drama),指以戏剧或剧场的技巧为方法来从事教育、教学。它不以表演为目的,是借用戏剧途径推进人的社会学习,对人的认知发展、情绪、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1]。张晓华为教育戏剧所下的定义为:“教育戏剧是指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互动关系中,能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由实作而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与生活技能。”①教育戏剧课程是各领域相融合的一门课程。例如,将文化艺术中的音乐剧、手偶剧、肢体剧、戏曲、曲艺、皮影等进行融合;将学科中的语文、语言、美术、手工等进行融合;将表达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领导能力、学习能力等进行融合。由此可见,教育戏剧非常适合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戏剧的魅力在于,不以学习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为目的,而是将戏剧的元素渗透到教育中,让身边的每一个地方都成为一个小“舞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小“演员”。通过角色扮演、虚拟情境等戏剧方式,让孩子们在其中学会自信,学会控制,独立思考,以更好的状态应对生活中每一个挑战。
2012—2016年,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附属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二中附小”)的全体师生参与了教育戏剧课程,在4年的时间中做到了班班有戏剧,人人演戏剧。随着教育改革的节奏越来越快,二中附小的师生们感到需要对教育戏剧的方向进行重新规划,站位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017年,教育戏剧参与了“十三五”规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一、“剧·三人”工作坊育“三人”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郑莉教授和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艺体教研室杨俐嘉主任引领课题研究,并倡导建立戏剧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
二中附小于2012年建校,育人目标是“育尚品三人,为一生奠基”,其中的“三人”是指“心怀家国的德人”“身心健康的强人”“学艺兼修的能人”。而教育戏剧的特点是“三全”,即全员,包括所有学生、教师、家长、专业人员;全学科,以语文阅读为基础学科,涉及英语、音乐、舞蹈、美术、手工等各个学科;全素养,培养道德品行、人文底蕴、艺术审美、戏剧表演、动手制作等综合素养。基于以上办学理念与教育戏剧的特点,工作坊被命名为“剧·三人”,将教育戏剧与学校倡导的“育三人”目标很好地融合起来,旨在于戏剧课程中经历艺术教育的过程,培养德人、强人和能人。
工作坊的定位及发展目标必须建立在了解学校所处环境、学生家庭状况、教师状况以及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的基础上。教师是工作坊的核心力量,对教师团队的了解十分重要。调研显示,二中附小的青年教师占比90%以上,更可喜的是,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这是剧本编创的优质资源。且全校各学科教师都曾参与过戏剧表演,都为学生的戏剧表演服务过。这充分说明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得天独厚的,教育戏剧的步伐可以迈得再大一些。
二中附小的生源基本分成三大类:原小屯村村民的子女、外地来京高学历人群的子女和外地来京经商者子女。虽然是三大不同人群,但由于学校从办学以来就开设教育戏剧课程,每个学年都会邀请家长观看孩子们的戏剧演出,所以95%以上的家长都对教育戏剧有初步了解,家长的认可对工作坊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
二、“三全”音乐剧课程体系助力“三人”成长
1.为成就“三人”素养构建课程
课程构建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前瞻性原则。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校条件、学生情况做创造性转化。第二,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在整体构建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各个课程的领域、各个校区的实际情况设计课程,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第三,客观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关注减负增效,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會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
这样,在“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研究”项目引领下,二中附小的工作坊形成了一套教育戏剧课程,以音乐剧为主要形式,以“实践”“创新”为主要策略,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引领”“各个学科渗透”“社团实践活动交流”三个方式的作用。组建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导师队伍,构建实施了“三全”音乐剧课程,让每个学生会学善用、充满好奇、充满活力、善于表现,成为具有“三人”素养的“尚品学子”。
课程分为三类,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个性化课程,分别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与教学形式(见表1)。
2.设置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目标,实现美育价值
戏剧课程的实施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素质和能力。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个性化课程各有学习目标。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感受、体验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拓展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对多种音乐表现形式的学习,获取一定的专业知识,提高表现技能;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精神境界、艺术表现能力、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人格。
(3)个性化课程
个性化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发挥学生表现力、思维和音乐理解的潜能,进一步学习更加专业的知识,提高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