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实现路径

2020-03-05 17:39王敏
决策探索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

王敏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意识形态的安全方面有过许多论述。在此态势下,高校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这一事实已成为必然的前提下,要有效引导大学生正确判断网络舆情,理性思辨。因此,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越来越广泛化、西方文化的渗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弱化、大学生个体差异性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必须引领高校主流舆论阵地的建设,通过构建新媒体主流传播平台、优化新媒体生产流程、整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资源和力量、完善高校舆论管理机制等手段,强化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主流舆论阵地

现阶段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在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引导主体多元、定位不够明确、缺乏整合力度,再加上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广泛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弱化、学生个性偏差较大等,为舆论阵地建设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高校要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的现状

高校舆论阵地一旦出现工作不完善的地方,将会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阻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限制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主流舆论阵地建设工作,积极借助新媒体技术,利用新思想来引领当代大学生走出思想意识困境。

(一)意识形态广泛性

决定意识形态的本质是社会,一个社会的风气、体制都会影响一个人对意识形态的看法和理解。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舆论建设工作中忽视了意识形态的渗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二)西方文化的有意渗入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全球联系不断紧密,这对我国高校舆论阵地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人文风貌、社会体制、思想态度等,然而在全球一体化不断加剧的今天,各种西方思潮不断涌入我国,给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影响。新媒体视域下,人们要对这种西方思潮保持高度警惕性,防止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巨大冲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弱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都失去了最初的热情,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也比较少,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较低,社会阅历严重不足。这些都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全面发展。

(四)学生个体差异性大

现代大学生主观意识与主体性较强,再加上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差异,导致了很多大学生都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学习,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进而造成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薄弱、思想素质不高,一部分大學生甚至会做出违法行为。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剧,各种西方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生活方式,给我国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带来冲击。新媒体视域下,各种新思想涌入高校校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现阶段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主体多元

在高校中,从事校园舆论的人员大部分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宣传思想工作者、高校辅导员组成。这些人员虽然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很少会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建设丰富、高效、多元的主流舆论阵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经常出现主体多元、行动不够突出、内容缺乏深度、节奏过于单调、形式过于广泛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价值。虽然很多高校都申请了微博、微信公众号、订阅号等,但是却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资金去管理与经营,导致流于形式与表面;校园网络与无线网还没能全面普及,即使实现了全范围普及,也存在信号弱、开放时间短等问题。

(二)定位模糊

在高校中,引导校园舆论的受众主体是高校内部的广大师生。教师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完善的知识理论,能够主动参与沟通交流,为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而学生群体容易受外界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就经常出现定位不够明确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差异,如学生的成长环境、人生阅历、受教育情况、家庭背景、对新媒体的熟练程度等,再加上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与辨识能力存在差异,在校园舆论的审核、搜集、评论中,就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也严重阻碍了校园舆论阵地建设的步伐。

(三)缺乏整合力度

新媒体时代,信息获取具有多元性、及时性、可靠性和种类多样性、繁多性、交互性等特点。高校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并将其传递出去,传播范围比较广泛,速度比较快,方式比较多样,因此各种信息相对零碎烦琐。再加上高校有校园广播、宣传栏、报纸、黑板报、微博、微信等多种传递方式,如果缺乏整合梳理,就无法将准确、高效、全面的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导致校园舆论存在一些负面信息或无用消息,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的作用

(一)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网络舆论是高校师生共同发表言论的地方与平台,因此在新媒体视域下,要积极利用新思想来引领高校主流舆论阵地的建设,将舆论平台的魅力与价值充分体现出来。校园舆论具有随意性、流动性,如果没有做好审核、监管,就会导致一些负面消息流入高校校园,给师生以及校园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在新媒体视域下,要通过新思想的运用,进行网络舆论平台的高效、及时、集体净化,构建一个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只有在一个安稳的校园环境下,才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维护高校形象。

(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媒介传播方式由于传播范围较小、传播速度较慢、传播途径比较单一,因此无法形成一个高效、全面、及时的校园舆论阵地。在新媒体视域下,要在新思想的引领下拓宽传播渠道、加快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强化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教育作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强化舆论机制建设

只有师生全面、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舆论阵地建设中,才能促进高校获得长远发展。因此,在新媒体视域下,要强化舆论机制建设,为校园舆论建设提供引导与保障,进而探索出一条最适宜的发展路径。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也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只重视结果与数量,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无法让学生更加全面清楚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因此,需要通过舆论机制的建立,让其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动力,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获取更多信息,从而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的路径

(一)构建新媒体主流传播平台

新媒体技术是引领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的主要抓手,要高度重视构建新媒体主流传播平台。首先,需要高校的高度重视,在校园网络、校园平台的建设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与精力,从而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和新媒体的影响力。可以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订阅号、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各种渠道,让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电视就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其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实时掌控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各种舆论信息进行全面搜集、严格审核、认真梳理、密集传导,通过名人故事、专题讲座等方法,向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其思想观念,积极鼓励学生成为校园舆论的提供者、传播者、监管者,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程度整合。

(二)优化新媒体信息的生产流程

新媒体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因此要优化新媒体的信息生产流程。首先,可以通过新媒体功能的增设,开设各种沟通交流平台,引起学生参与欲望,点燃学生参与兴趣,通过一些名人故事、生活道理等,借助通俗易懂的故事常识,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为学生传递与弘扬更多正能量。其次,针对高校的办学模式与发展趋势,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具有针对性的内容,鼓励师生进行讨论。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人员要定期对信息内容进行调整完善,要让信息产生、传播的方式具有灵活多样性,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学生主动踊跃参与。最后,要借助实体运营方式,引入第三方评定机构,通过竞争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三)整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资源和力量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认知上产生误解,往往是因为知识缺陷以及价值选择判断失误造成的,因此,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力量的价值与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意识形态属于无形产物,在新媒体视域下,要积极应对挑战,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与特点。在校园舆论平台的建设中,不能过于追求形式化、理论化、表面化,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形式与内涵的整合,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完美的契机。首先,要充分借助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电子显示屏等传统传播方式,让学生受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其次,对于一些理论性、政治性新闻,可以借助官方网站的力量,对负面以及消极信息给予澄清、更正,及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最后,还要结合实际,将大学生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形象、直观、生动地呈现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而形成正确的社会导向,强化大学生的意识形态。

(四)完善高校舆论管理机制

制度是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的前提与保障,只有通过制度的建立,才能做好监管工作。在完善高校舆论管理机制时,首先,建立責任制度,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与权利,做到权责分明,组建专门管理部门,由优秀的师生代表担任管理人员,做好舆论信息的登记、审核、动态监管,严格控制舆论动向,确保舆论阵地的安全、流畅、健康。其次,组建舆论引导队伍,在专门管理部门的基础上,积极挖掘大学生优秀党员干部,通过党员的候选竞争,促使更多活跃分子善于表现自我,做好舆论信息的动态监管。最后,通过舆论危机应对与解决机制的建立,严格把控敏感信息。需要高度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作用,通过QQ、微博、微信、校园网页等,严格密切监控每一位师生的言行举止。并且针对各种突发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与解决措施,提高应对舆论危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嘉莉,马学思.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2):144-147.

[2]金英.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引导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4):69-71.

[3]陈荣明.网络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高教,2018,(12):113-115.

[4]夏梦颖.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力提升路径研究[J].编辑学刊,2018,(06):36-40.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新媒体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