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的教育制度,颇多不同之处。仅就我比较了解的德国语言,那里不大有“毕业”这个概念。
一般的情況是,一个学生经过小学、中学、大学十几年的学习,最后在一个大学安定下来,选中了一个教授,参加了他的讨论班,最后被教授认可,愿意收为弟子,于是给学生一个博士论文题目,由学生自己去做。再经过几年时间,论文完成,教授同意,于是确定时间,进行答辩。
答辩的范围共有四个:论文本身,一个主系和两个副系,共有教授三人。主席照例是学院院长,因此答辩委员会一般都由四人组成。委员们巍然高坐,有如法庭中的法官。学生是审问对象,教授提问有极大的自由,上天下地,苍蝇蚊子,无所不及。
听说汉堡大学一位中国学生以汉语为副系,不过图省力而已,结果教授问:“莎士比亚和杜甫谁早?
学生答曰:“莎士比亚。”
教授莞尔而笑,说道:“候补博士先生,对不起,你落第了。”
我又听说,19世纪后半叶德国医学权威鲁道夫·菲尔绍在学生答辩时,捧出了一盘猪肝,放在桌上,问学生这是什么。
学生迟疑了半天,不敢答复。
最后教授说:“这是猪肝。”
学生说:“我也看着像猪肝,但是答辩会教授先生怎么会拿猪肝出来呢?”
教授说:“你做不了真正的科学家。既然认定是猪肝,为什么不敢说出来呢?”
类似这样的故事,我还听过很多。你从中可以悟出研究学问的道理。
(摘自《季羨林全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