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伦强
[摘 要] 发展入境旅游对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平衡出入境旅游消费逆差、推动旅游服务体系与国际接轨有现实意义。同时,建设国际旅游名城有利于提升城市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城市全面发展。建设“冰城夏都国际旅游文化名城”是哈尔滨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入境旅游则是该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哈尔滨拥有数量可观的国际友好城市,这是发展入境旅游、推动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资源。针对哈尔滨与国际友好城市旅游合作的现状、问题与优势,提出在国际友城设立“旅游推广中心”、举办“友城旅游文化交流月”、打造国际化的旅游接待体系、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和建立交流合作的常态化机制等对策建议,以实现旅游业发展的新突破。
[关键词] 国际友好城市;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哈尔滨;入境旅游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0)01-0063-09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加深,城市国际化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超过200个城市提出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力图通过走出去利用国际资源和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1]。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国际化不仅有助于旅游外汇收入的增加和就业机会的创造,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开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反映,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施绿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衡量一座城市旅游国际化水平,最重要的考量指标就是入境旅游。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强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一带一路”倡议涉及65个国家约44 亿人口(超过世界人口的60%),GDP 总量达23 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1/3),为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1。2019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等6个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黑龙江加入自由贸易试验区新方阵,成为中国最北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为黑龙江打造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中心枢纽和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和发展机遇2。
如何抓住机遇,快速提升入境旅游规模、进而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是许多城市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国际友城活动对入境游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是实现旅游国际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发展入境旅游、旅游国际化和国际友好城市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在利用国际友好城市来推动入境旅游发展方面的研究屈指可数。张晶晶(2015)分析了中国与中东欧友好城市的发展历程、在旅游合作方面存在的障碍,提出了缔结友好协定、设立相应机构、推进海外投资等促进中国-中东欧旅游合作的作用机制和相应措施[3]。王亚辉等(2017)根据来自38个客源国的数据,构建了数据模型,研究了国际友城对入境旅游的作用机理,评估了国际友城对入境旅游的效应,结论为国际友城主要通过四种作用对入境旅游产生影响:一是国际友城活动对邻近区域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二是国际友城分布上,日、韩、德、法、俄、美、澳集中度最高,达46.61%;三是国际友城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平均效应为0.38%,即国际友城累计数每增加1%,入境游客人数平均增加0.38个百分点;四是国际友城活动对入境旅游的分位数效应呈倒“U”形特征,即当国际友城数达到6个时,增加友城对入境旅游的促进作用最大[4]。蒋依依(2018)指出,从国际范围来看,世界各国均将促进入境旅游作为其塑造国家形象、加强文化输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发达国家尤其如此。如何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机耦合是增强国家“软实力”、推动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美丽中国”的大国形象促进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入境旅游成为游客感受改革开放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我们需要以国家形象与旅游形象的有机融合推动入境旅游有序发展[5]。孙梦阳等(2018)基于国际对比的视角,以入境旅游人次和收入两大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大维度,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的入境旅游市场变化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出了我国入境旅游市场时空演变及其特征,认为: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处于全球第一梯队,呈现波动上升状态;国际旅游收入处于全球前列,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我国入境旅游年际变动比较稳定,收入变动幅度大于人数变动幅度;入境游客洲际分布相对均衡,距离衰减效应相对较弱,亚洲是我国入境游客重要的洲际市场,我国对其依存度最高;客源市场集中度相对均衡,客源市场分散且相对稳定[6]。马耀峰等(2018)指出,发展入境旅游的顶层设计就是做好政策协调和路径优化,针对新时代我国入境旅游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政策导向、规划制订、入境签证、理念指导和示范引导等7个维度进行政策协调,从产品产业、市场营销、旅游形象、旅游接待、駐外办事处等9个方面进行路径优化 [7]。在我国旅游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发展入境旅游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以上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入境旅游的重要意义、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时空演变及特征、发展入境旅游的顶层设计、国际友好城市的入境旅游效应等,本文着重从实践层面,以旅游合作为导向,探索将国际友好城市对入境旅游的拉动效应落地转化的路径和策略。
近年来,哈尔滨致力建设国际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而28个国家36个国际友城,是哈尔滨发展入境旅游、实现哈尔滨国际旅游名城战略目标的宝贵资源。因此,如何利用国际友城资源优势,快速提升入境旅游规模,推动哈尔滨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建设,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二、与国际友好城市开展旅游合作的重要意义及哈尔滨的实践
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是我国实现旅游强国的必经之路,也是旅游国际化必由之路。入境旅游,是衡量一座城市旅游国际化水平最重要的考量指标。纵观曼谷、伦敦、巴黎、迪拜、纽约、新加坡、吉隆坡、伊斯坦布尔等知名国际旅游城市,其国际游客都达到1000万人次的规模1;深圳、上海、广州、北京等国内重点旅游城市的入境游客也都超过300万人次2。
利用国际友好城市发展入境旅游,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加强与国际友城旅游合作大幅提升入境旅游规模、稳定就业和增加外汇收入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发展入境旅游,对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平衡我国日益扩大的出入境旅游消费逆差,缓解当下我国对外贸易困境具有现实意义。第二,加强与国际友城的旅游合作是推动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国际友城的旅游产业投资和项目合作,可以借鉴国外旅游景区开发、旅游项目建设运营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第三,加强与国际友城的旅游合作是推进城市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旅游是综合产业,旅游的国际交流合作必将全面提升城市建设与治理的国际化水平,提升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鉴于国际友城的重要作用,国内很多城市,如深圳、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无锡等,在拓展友城数量、创新交流形式、深化合作内容等方面,都在不断寻求突破。
打造国际旅游文化名城是哈尔滨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重大目标。黑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会建设工作会议上都提出,把哈尔滨建设成为东北亚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要统筹推进世界冰雪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哈尔滨市“十三五规划”提出,哈尔滨要建设冰城夏都国际旅游文化名城,打造国际时尚旅游城市。
近年来,哈尔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全力建设中国对俄合作中心城市,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哈尔滨连年跻身“全球避暑名城百强”,荣膺“中国十大最具人气旅游城市”和“十大最具特色旅游城市”。但在入境旅游方面,哈尔滨与国际国内发达旅游城市还存在很大差距。近10年来,哈尔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徘徊在20万~30万人次之间,规模偏小,增速迟缓(见图1)。其中,2008年入境旅游29.7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1.8亿美元,均为历年最高。2018年,哈尔滨共接待入境游客仅23.9万人次,较上年微增0.2%,低于全国1.2%的增速;国际旅游创汇1.118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7.2%。2017年接待入境游客23.88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1.35亿美元。比较2017、2018两年的数据,在入境游客增长情况下,创汇收入却大幅下降,说明入境游客的人均消费支出显著下降(2017年人均565美元,2018年人均480美元)1。
与东北地区主要城市相比。2018年大连接待入境游客110.31万人次;沈阳接待入境游客81.9万人次,外汇收入4.0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5.1%;长春接待入境游客45.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00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5.6%。
与国内主要旅游城市相比。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统计公报,位居前列的8个城市,其年均入境旅游人数都在300万人次以上,其中深圳达到1220.21万人次。
与全球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相比。据万事达卡发布的2017年度世界旅行目的地指數,前五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中,曼谷、伦敦、巴黎、迪拜、纽约、新加坡等位居前列的城市,年均入境游客都超过1000万人次,上榜的中国香港、台北、上海年均入境游客也超过600万人次②。
从入境旅游占比来看,哈尔滨入境游客占旅游总接待人数的比例明显偏低。2007年入境游客占旅游总接待人数的1.07%,为历年最高。2017年这一数据仅为0.3%,远低于国内许多旅游城市,如深圳20.56%、广州14.51%、桂林4.33%、上海2.8%、杭州2.6%、青岛1.75%、北京1.5%、大连1.35%1。
综合比较可以看出,哈尔滨目前20多万人次的入境旅游规模,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中只能排在第三梯队,不但远低于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而且低于青岛、桂林等城市,也低于大连、沈阳、长春等东北城市。
因此,发掘国际友城资源,加强与国际友城的旅游合作,对哈尔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具有重要意义,是哈尔滨建设国际旅游名城的重要路径。
三、哈尔滨与国际友好城市开展旅游合作的优势
数量众多的国际友好城市和包容开放的多元城市文化,使哈尔滨具有发展入境旅游、推动旅游国际化的多重优势。
(一)哈尔滨的友城资源
目前,哈尔滨的国际友好城市呈现数量多、分布广、交往密等特点。哈尔滨共有36个国际友好城市,位居国内城市前列,仅次于上海(83个)、北京(76个)、重庆(45个)3个直辖市,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在东北地区稳居第一位(见表1)。友城分布于5大洲28个国家,其中,亚洲6国7城,欧洲15国21城,美洲4国5城,大洋洲2国2城,非洲1国1城。与俄罗斯缔结的友好城市达6个,充分体现出哈尔滨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2。哈尔滨与国际友城在经贸、文化、旅游、体育、科技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尤其与俄罗斯、以色列、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的友好城市的交往合作卓有成效。
(二)哈尔滨国际合作的历史基础
因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哈尔滨在20世纪初就成为国际商埠,长期居住的外国侨民达数十万,占城市人口的一半左右[8];有20多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外国人开办的商贸公司、工厂、银行等成为哈尔滨社会经济的主体力量。因此,哈尔滨在开埠之初即享有国际声誉,这种国际化基因是哈尔滨与国际友城开展旅游合作的历史基础。
(三)哈尔滨城市文化中的国际元素
音乐、建筑、冰雪、体育、时尚、饮食都是国际性元素,都具有超越国界的文化魅力。哈尔滨是闻名世界的“音乐之城”“东亚文化之都”“西餐之都”“时尚之都”“冰雪之城”“建筑艺术之城”。哈尔滨这六大国际性元素,是独特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城市名片,是与国际友城开展旅游合作的文化基础。
(四)哈尔滨丰富多元的国际交流平台
哈尔滨形式多样的节庆、展览和赛会是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国际知名的艺术交流盛会。散布于全城的500多座欧式建筑和中式传统建筑、中西合璧的巴洛克建筑,使整座城市堪称“建筑博物馆”。众多体育赛事展现了“运动之城”的活力与魅力,滑雪、滑冰、冰球、哈尔滨国际马拉松、帆船、自行车、轮滑、铁人三项、徒步等赛事接连不断。哈尔滨国际冰雪节、“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时尚活动,融合了冰雕大赛、雪雕大赛、啤酒节、美食节、时装节、湿地节等多项活动,成为哈尔滨最响亮的旅游盛会。中俄博览会、国际奶业博览会、种业博览会、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寒地博览会、国际冰雪旅游峰会等众多博览会,都是展示哈尔滨的产业优势和国际影响的舞台。
四、哈尔滨与国际友好城市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
哈尔滨国际友城朋友圈不小,但旅游方面的交流合作现状并不理想,双方旅游交流规模小,旅游合作项目少。
(一)旅游交流人数较少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内地入境旅游市场中,港澳台游客占4/5,而外国游客只占1/51。按照这个规律,以哈尔滨近10年的数据测算,入境旅游人数年均24万,外国游客仅有四五万人,再除去入境人数较多的俄、日、韩三国,来自国际友城的入境旅游者严重偏少。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在哈尔滨的36座国际友好城市中,双向交往活跃的城市不足一半,人员交流多为官方和相关业务人员,基于旅游目的的民间入境人数较少,未形成规模。
(二)旅游合作项目较少
近年来,哈尔滨有意识地加强与国际友城在旅游方面的合作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先后赴比利时、芬兰举办“中国—欧盟旅游年哈尔滨冰雪旅游境外推介促销活动”,赴俄罗斯参加“莫斯科国际休闲旅游展”,承办2018“东亚文化之都”中国哈尔滨活动年,举办“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提升影响力,开发海外市场。但从整体上来看,哈尔滨与友城间的交流合作,多限于人文与经贸领域,多限于官方考察交流,旅游虽是经常被提及的选项,但实质性的旅游合作并未普遍展开。诸如旅游推介、联合营销、线路开发、企业合作、产业投资等方面,很少有重大合作项目。
(三)哈尔滨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完善
接待能力是旅游国际化发展的最关键因素。目前,哈尔滨的旅游国际化水平不高,综合接待能力还有很大差距。缺乏针对外国游客的特色精品线路,涉外旅游接待设施不足,中英文资讯网站不完善,中英文旅游指引不普遍,部分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标准不高、不规范。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完善严重影响到哈尔滨旅游的国际吸引力。
五、加强哈尔滨与国际友城旅游合作的建议
大幅扩大入境旅游规模,应该成为哈尔滨旅游工作下一个阶段的重要任务,而加强与国际友城旅游合作,以36个友好城市为支点和重点,向所在地区和国家辐射,应该成为哈尔滨的入境旅游发展和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首选项和突破口。
(一)抓住“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契机,开拓国际友好城市空间
1.保持友城数量的稳步增长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一帶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以填补布局空白为目标,以高质量互动合作为前提,争取每年增加1个或2个国际友城。要评估合作潜力,在经济发展势头好、政治稳定、人口较多的沿线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坦桑尼亚、哈萨克斯坦、波兰等,选取重点城市,缔结友好关系,开展旅游合作。
2.实现国际友好资源的共享
紧紧抓住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新契机,推动国际友城旅游合作实现新突破。哈尔滨要承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红利,做好沿边开放大文章,利用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和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心枢纽的地位优势,深度拓展与俄罗斯及日、韩等国友好城市的旅游合作。同时,加强哈尔滨市与黑龙江省外事部门的合作,探索建立省地双方国际友好城市、友好省州资源的对接与共享机制,实现由点到面的资源扩展与互补,拓展国际友城旅游合作的思路和格局,实现国际友好城市资源的高质量利用。
(二)在国际友城设立“旅游推广中心”
在国际友好城市设立“旅游推广中心”,作为哈尔滨旅游的宣传和合作机构。主要职能为调研和宣传,通过市场调研充分了解其旅游需求和对营销途径的偏好。主要负责宣传推介哈尔滨旅游资源和活动、考察调研友城旅游市场;为双方媒体和旅游企业的互访、考察、合作做联络筹备;建立与友城政府部门、媒体、旅游企业、知名团体及华商华侨协会、中国驻外使领馆等的紧密联系。初期,“旅游推广中心”可设立于重要旅游客源地如俄罗斯、韩国、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地区的友好城市。
(三)举办“友城旅游文化交流月”
哈尔滨与国际友城共同举办旅游文化交流月,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双方旅游互访规模。
1.“请进来”
全面邀请国际友城政府部门、媒体、旅游业界嘉宾,在哈尔滨举办“国际友城旅游文化交流月”,展示各个友城的文化特色和核心旅游项目,增进哈尔滨市民对友城的了解;同时,以“迷人哈夏”“国际冰雪节”为契机,广邀友城嘉宾,参加开幕仪式、文艺演出、旅游考察活动,直观感受和了解哈尔滨魅力和旅游特色。
2.“走出去”
有针对性地赴国际友城巡回举办“哈尔滨旅游文化交流月”,持续宣传哈尔滨的特色旅游资源和文化魅力。设计以国际友城为目的地的出境游产品,通过游客走出去形成直观效应,带动入境游。对于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可考虑与国际友城互办“旅游合作年”,推动全方位深度合作,发挥友城的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待条件成熟时,哈尔滨可牵头组建“友城旅游联盟”,将其作为更大的文旅交流合作平台。
(四)打造国际化的旅游接待体系
1.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对标国际旅游城市,从交通、住宿、餐饮、景区、购物等要素入手,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接待优化升级。比如,增加星级饭店数量,扶植优质旅行社;完善中英文旅游资讯网络及查询渠道,完善主要涉外旅游场所中英文指引,增加配备外语导游;在国际交通方面,要适时增开哈尔滨至国际友城航线,探索开通“哈欧旅游专列”;完善落实机场72小时入境免签、境外旅客离境退税等便利化政策,放宽签证,改革出入境管理制度,以便捷、规范、优质的旅游体验塑造国际旅游形象。
2.开发优质旅游产品
要针对境外游客的需求特点,突出文化特色和生活体验,围绕哈尔滨六大元素,整合相关资源,开发品质优良、特色突出、体验良好的主题旅游线路,逐步形成哈尔滨入境游的必游景点、经典线路和知名品牌。
(五)开展精准化营销宣传
发展入境旅游与推动文化输出是相互促进、相互赋能的,要统筹旅游促销与文创产业、饮食文化、产品制造等的对外推广,进而形成城市形象对外推廣的综合体系[9]。
加强与当地媒体的宣传合作,尤其是数字媒体和社交网络,以“冰城夏都国际旅游文化名城”为城市主品牌,结合六大文化元素,形成多样化的组合营销,突出宣传的广泛性、互动性、持续性。旅游宣传营销的重点应放在中学生、大学生、留学生和旅游业界,如开发多样化的暑期游学产品等,在年轻群体中树立哈尔滨的良好城市形象。
按照“分类施策、一城一策”的原则,策划精准营销方案。对于东南亚客源地,冬季冰雪和夏季避暑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欧洲地区,应重点推介文化类和体验类的主题旅游产品;对于俄罗斯,应重点宣传生态养生和购物等旅游产品。
(六)整合发挥平台作用
1.利用好节庆赛会平台
依托“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迷人的哈尔滨之夏”“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中俄博览会”“国际冰球赛”“哈尔滨国际马拉松”“国际帆船赛”等节庆、赛会品牌,广邀友城旅游界和媒体界嘉宾来实地体验和宣传报道,主动加强旅游与赛会节庆的联动与融合,确保旅游营销在赛会各环节不缺席。
2.利用好旅游合作平台
利用“3+1”中俄跨境旅游联合体、世界城市冰雪旅游组织、中日韩友好城市大会、东北亚旅游产业博览会、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等,进一步增进旅游交流合作。
3.利用好“哈尔滨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
哈尔滨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是中国第一个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内设日本新潟馆、韩国富川馆、丹麦奥胡斯馆等28个展室,馆藏各友好城市赠品1048件,包括绘画、民族服饰、雕塑、邮票、钱币、民族乐器等10多类1。建议将其升级为哈尔滨与国际友城旅游合作的重要窗口和载体,除常规的宣传、展览功能外,增设“友城商品免税店”和“友城旅游专区”,对友城的特色商品和旅游线路进行推介展销。
(七)探索建立交流合作的常态化机制
一方面,要制订入境旅游振兴计划,实现哈尔滨入境旅游新突破。哈尔滨要对标旅游发达城市,制订中长期入境旅游振兴计划和阶段性目标。同时,要把旅游宣传营销作为必选项和重点项,积极参与友城的交流活动,适时组织考察交流团,赴友城开展旅游推介、项目招商等,推动实质性合作。此外,对发展入境旅游进行奖励,对海外展销活动进行补贴[10]。另一方面,要与友城旅游部门建立定期互访、客源互换、广告互换、信息通报、重大旅游活动互邀的机制,推动旅游业界深入合作。
参考文献:
[1] 赵晓霞,张意轩,杨旭.中国需要多少个国际化大都市? [J].人民文摘,2013(6).
[2] 孙启明,方和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旅游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J].理论学刊,2019(3):63-70.
[3] 张晶晶.中国与中东欧国际友好城市间推进旅游合作发展的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2015(8):87-90.
[4] 王亚辉,全华,尹玉芳.国际友城的入境游效应——来自中国38个客源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17(3):146-161.
[5] 蒋依依.以国家形象与旅游形象有机融合促进入境旅游持续发展[J].旅游学刊,2018(11):9-11.
[6] 孙梦阳,尹进文,徐菊凤.我国入境旅游市场时空演变及其特征研究——基于国际对比的视角[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2):286-291.
[7] 马耀峰,高杨.新时代我国入境旅游政策协调与路径优化的审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30-35.
[8] 薛连举.哈尔滨人口变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64-65.
[9] 汤治.日本入境旅游高速发展的经验及启示[N].中国旅游报,2019-07-09(3).
[10] 鞠实.鼓励发展入境旅游时不我待[N].中国旅游报,2018-10-29(3).
[责任编辑:李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