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消肿利水法治疗中风患者初期褥疮的护理体会

2020-03-05 01:44王开莲
光明中医 2020年12期
关键词:生肌褥疮利水

王开莲

中风是脑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人群以老年人最为常见,多合并意识及认知功能障碍,长期卧床易致褥疮,好发于受压和摩擦的部位,如骶尾部、髋部、足跟部、脊背部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疾病的康复,临床可以采用抗生素、中药内服外洗、封闭负压引流、艾灸及火针等多种治疗措施进行干预,均能发挥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1-3]。有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褥疮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及真菌,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优质护理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4]。临床在辨证施护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中医护理褥疮的相关技术,有助于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提高护理效果[5]。笔者采用活血消肿利水法治疗中风患者初期褥疮,取得了较满意的护理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气血亏虚、痰瘀热毒内生为中风患者初期褥疮的病因病机

褥疮又称之为“席疮”,其多见于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6],其发病与躯体的重压、摩擦有关,诚如《外科启玄》云:“席疮乃久病着床之人揉擦磨破而成。”中风患者多合并意识及认知功能障碍,长期卧床,久卧伤气,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甚则停滞,肌肤失于濡养,且久卧致脏腑功能减退,气机不得宣化,痰湿水饮等积聚体内,此正虚邪实是褥疮发病的内在因素;躯体局部连续长期受压及摩擦,导致气虚血瘀,脉络瘀滞,日久痰瘀热毒内生,局部肌肤失养,皮肉坏死,是褥疮发病的外在因素。褥疮初期,骶尾部、髋部、足跟部、脊背部等易受压及摩擦部位出现暗红色斑块、疼痛,继而出现水泡及渗出,伴有红、肿、热、痛等不适,若失治误治则侵犯皮下组织,色黑,皮肉腐烂,病变范围逐渐扩大,迁延难愈,甚至导致死亡。诚如《疡医大全》云:“席疮乃久病着床之人,挨擦磨破而成,上而背脊,下而尾闾,当用马勃软衬,庶不致损而又损,昼夜呻吟也。病人但见席疮,死之征也。”因此,笔者认为中风患者初期褥疮发病是机体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虚实夹杂证,气血亏虚为病之本,痰瘀热毒为病之标,应尽早干预,防止疾病进展。

2 活血消肿利水、清热解毒为中风患者初期褥疮的基本治法

基于中风患者初期褥疮气血亏虚为病之本,痰瘀热毒为病之标的疾病特点,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治疗重在改善褥疮局部皮损,减轻红、肿、热、痛不适症状及渗出,促进创面愈合,治宜活血消肿利水,清热解毒,兼以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活血则促进血行,改善褥疮局部血液循环,营养肌肤,促其生长愈合;消肿利水则改善局部水肿状态,减少创面渗出,减少病原菌成长,降低创面感染发生率;清热解毒则显著改善创面红、肿、热、痛程度,促进创面愈合,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治疗的依从性;益气养血则改善机体正虚情况,提高机体抗病及自愈能力,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肌肤营养状况;托毒生肌能够促进毒邪外排,以化生肌肉,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3 自拟愈褥疮方为中风患者初期褥疮的基本方

通过对中风患者初期褥疮病因病机的分析及基本治法的确立,经过临床实践的探索与完善,在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自拟愈褥疮方外敷,能够取得较满意的护理效果。自拟愈褥疮方组成:桃仁15 g,红花10 g,当归15 g,川芎15 g,酒大黄15 g,云茯苓15 g,猪苓12 g,泽泻12 g,白术12 g,炒苍术12 g,炒黄柏10 g,金银花10 g,菊花10 g,艾叶10 g,黄芪15 g,熟地黄15 g,白芍15 g,陈皮10 g,炙甘草6 g。方中桃仁功善活血化瘀,李杲云:“治热入血室,腹中滞血,皮肤血热燥痒,皮肤凝聚之血。”红花活血化瘀,当归养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气止痛,相互配合,能够显著增强桃仁活血化瘀之功,兼能养血、行气、止痛。酒大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同时具有缓泻作用,既能改善创面之红肿热痛,兼能治疗久卧之便秘。云茯苓、猪苓淡渗利水消肿,泽泻清热利湿,白术、苍术健脾燥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利水,黄柏苦寒燥湿,诸药相伍,显著增强祛湿消肿之功,减少创面渗出,同时云茯苓、白术兼能健脾以促进气血化生,以扶正固本。金银花清热解毒,菊花疏风清热配以黄柏,能够发挥较好的清热,解毒之功。艾叶散寒止痛,温经止血,有助于减轻创面疼痛及出血,兼能制约大队寒凉药物之性,以免苦寒伤正。黄芪益气健脾,托毒生肌,促进创面愈合,配以养阴生津之熟地黄、白芍,能够益气养血补虚,白芍兼能缓急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桃仁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抑制炎症引发的血管通透性增高,降低炎性渗出,同时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7]。红花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稳定血管内皮细胞[8]。猪苓具有利尿、抗炎、抑菌等多种作用[9]。白术能够抑制炎症因子合成与释放,呈剂量疗效依赖性发挥抗炎镇痛作用,同时能够调整水液代谢、抗血小板聚集、抑菌及免疫调节等[10]。黄芪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及骨髓造血功能,促进机体代谢,抑制多重耐药菌,同时能够抗溃疡,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快创面愈合[11]。

4 中风初期褥疮护理验案分析

王某,男,67岁。患中风偏瘫卧床2个月,15 d前尾骶部出现红斑后破溃,自行用龙胆紫及气圈等治疗未见效,故要求中医护理治疗。检查:患者慢性病容,精神状态略差,意识清楚,体质偏瘦,右侧偏瘫,少气懒言,尾骶部褥疮面积约2 cm×4 cm,创面色红,有少许脓液渗出,伴有轻微腥臭味,疼痛明显,肉芽暗红。舌暗红,边有齿痕,苔黄微腻,脉滑涩。根据既往病史,结合褥疮创面及临床表现。中医诊断:褥疮-痰瘀热毒,气血亏虚证。治法:活血化瘀,消肿利水,清热解毒,兼益气养血,托毒生肌。处方:自拟愈褥疮方加减(桃仁15 g,红花6 g,当归15 g,川芎15 g,酒大黄10 g,云茯苓15 g,泽泻15 g,白术15 g,黄芩12 g,黄柏12 g,连翘15 g,金银花15 g,生黄芪18 g,白芍15 g,陈皮15 g,皂角刺10 g,生甘草6 g),颗粒剂,14剂,日1剂,加水100 ml调匀,置于无菌纱布上,以不滴药水为宜,敷于患处30 min,早中晚各1次。同时配合气圈治疗。14剂后创面缩小,肉芽颜色鲜红,疼痛减轻,考虑药已奏效,上方续用7剂,药后创面基本愈合。嘱家属平素注意为患者翻身擦背,对骶尾部、髋部、足跟部、脊背部等褥疮好发部位的按揉,促进气血循环,同时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按:中风好发于老年人,脏腑功能已出现衰退,加之疾病耗损,出现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加之长期卧床、压迫及摩擦,局部皮肤失于气血濡养,出现血运障碍,而发为褥疮。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中风后长期卧床出现褥疮,创面色红,疼痛明显,苔黄腻为热盛之征;创面少许脓液渗出,伴有轻微腥臭味,肉芽暗红,舌暗红,边有齿痕,苔黄腻,为痰浊、血瘀之征;体质偏瘦,少气懒言,为气血亏虚之征。因此,依据病史,结合创面及临床表现,诊断为褥疮-痰瘀热毒,气血亏虚证,以活血化瘀,消肿利水,清热解毒为主,兼益气养血,托毒生肌。处方:自拟愈褥疮方为基本方,随症加减,取得了较满意的褥疮护理效果。

猜你喜欢
生肌褥疮利水
Advances in the Study on "Simmering Pus and Forming Flesh" in Treating Anorectal Diseases by External Treatme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蒙药嘎木朱尔治疗褥疮的疗效观察
浅谈茯苓在宠物临床上的运用
自制生肌玉红膏联合中药坐浴治疗肛裂临床疗效观察
象皮对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作用研究
褥疮管理办法纳入科室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褥疮的效果观察
中药合剂外用治疗Ⅲ期与Ⅳ期褥疮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