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英 闫鹏飞 乔荣跃 张鹏鹏 王 姝 张永康△
张永康主任医师,省优专家,硕士生导师,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原明忠导师;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师承吕仁和、肖承悰、侯振民导师,现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床经验丰富,现将老师治疗术后胃瘫经验介绍如下。
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简称术后胃瘫,亦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该病主要发生于腹部肿瘤切除术后, 胃肠功能紊乱而致胃排空延缓,损害肠道屏障能力,尤以胃癌根治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为常见[1],是腹部手术后较顽固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营养情况[2]。其发病率[3,4]在国内为0.6%~7%, 国外为5%~10%。术后胃瘫综合征是多因素所致,目前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文献报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手术创伤导致胃肠动力障碍;②术中切断迷走神经及胃肠道神经导致胃肠运动不协调;③Cajal细胞减少导致胃电波活动减少;④手术应激使胃壁顺应性降低和幽门痉挛;⑤异常的胃肠激素和肽类的作用;⑥精神应激反应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因此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尚以保守治疗为主, 经非手术综合治疗后多能治愈[6-8]。胃瘫一经确诊即给予禁食禁水、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补液、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白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抑制胃酸分泌、高渗盐水洗胃减轻吻合口水肿、纠正负氮平衡等。部分中医依据“六腑以通为用”,主张以通降为其治则,方用承气汤类加减,同时或可加用辛香入络之药促进药物吸收, 作用直接, 不损伤脾胃[9-11];或用中药保留灌肠,避免口服给药并减少口服中药给患者之不适感, 减轻吻合口负担, 避免吻合口漏之风险, 使患者早日经口进食, 恢复正常生活[12-14];亦有汤药联合针灸采用穴位注射,更有利于胃肠整体功能恢复,比传统疗法效果好,且疗程短,安全性高[15,16];另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可显著缩短胃蠕动功能恢复的时间, 减少胃肠减压引流量, 促进功能恢复[17]。
《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提出胃饮,即狭义痰饮,也就是《金匮要略》的痰饮:提出胃饮分痰饮中阻和脾肾虚衰,分别用甘遂半夏汤和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18]。张永康老师认为术后胃瘫有湿热蕴结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和气滞饮停型即胃饮型。湿热蕴结舌苔黄腻者,宜清化湿热、调畅三焦,方用三仁汤加减治疗;胃阴不足舌红无苔者,宜滋阴养胃方用益胃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舌淡胖脉细弱者,宜补脾和胃,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气滞饮停舌淡苔滑脉弦者,宜调畅气机、化饮启瘫,方用柴平汤加减治疗。在此重点谈谈张老师术后胃瘫从饮论治的经验体会。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有云:“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原文最早提出饮证,并详细论述水饮分类,因其停留部位其症状表现迥异。
痰饮一词自此沿用至今,其病机乃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停聚体内为患,它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疾病发生之根源。临床据其所停部位可见呕、咳、喘、满、痛、肿、眩、悸等症。对此仲景有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指出治饮当从阳虚立论,治宜温通阳气。
中医历来强调望闻问切,司外揣内,根据临床表现推测机体内在,故而对内在构造的准确把握相对局限,病种的复杂化及精准度促使中医要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医诊断疾病的可视化,进而更加精准地判断疾病性质和部位,我们可借助现代医学的先进手段。理化检查中的X线、B超、CT、核磁共振、放射性同位素检查及血、尿、便常规检查等均可视为中医望诊的延伸。中医辨证论治有效结合理化检查,则病之机理更加明晰,痰饮病的诊治即是有力例证。原明忠教授临证中,通过B超、消化道造影以及胃镜对水饮进行准确定位和定量,明确中西医诊断,进而辨证用药,疗效更为显著[19]。
胃肠手术后患者胃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导致胃内容物或积液滞留,患者常可闻及上腹部振水声,胃区叩诊呈鼓音,即水停胃中,可借助B超进行诊断,现代医学以每日胃肠减压量≥800 ml/d,连续治疗≥10 d考虑为胃瘫;同时伴有渴不欲饮,恶心、呕吐,胸胁痞胀,纳呆,喜太息,甚或出现胃痛、腹痛等症,大便常硬,小便不利,舌苔白滑或泛黄、脉多弦,有力或无力。
《素问·刺法论》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充足,术后胃之蠕动功能方可尽快恢复;《素问·评热病论》亦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正气不足为本,水饮之邪停留乃其基本病机。《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可见,水液正常转化与脾、肺、肾三脏有关,脾主运化水湿;肺主通调水道;肾则主水,肾若关门不利,聚水而从其类,水谷停聚于胃,久则化成水饮和积滞。
中医认为,外科手术尤其腹部手术多损伤中焦脾胃脉络,耗伤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术后脾胃受损,中焦气机失调,水饮停滞中焦,浊气上逆则欲饮而喜呕,不思饮食;饮停则气机不畅现胸胁胀满、喜叹息。该病属本虚标实,治宜扶助脾胃,温化水饮。
张师临证常用西医常规治疗合加味柴平汤。药物有:柴胡10 g,黄芩6 g,党参10 g,半夏10~15 g,补骨脂3~5 g,吴茱萸3~6 g,苍术10 g,厚朴20 g,陈皮10 g,生姜6片,杏仁10~12 g,炙甘草6 g。水煎服,100 ml/袋,口服或胃管注入,200 ml/d,每次30~50 ml,隔2~3 h一次。此法最快者胃引流液2 d消失可进食,平均7 d缓解。
宋某,男性,52岁。2017年7月5日因胃癌入我院胃肠外科。 2017年7月 15日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禁饮食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2017年7月 23日初诊,即术后8 d,病人仍有恶心,腹胀,腹痛无呕吐,有排气,无排便,每日胃液引流量仍大于800 ml,伴有口苦,烦躁,两胁胀满,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有力。中医诊断为胃饮,辨证为:湿热蕴结,给予宜清化湿热、调畅三焦,方用加味柴平汤合三仁汤加减,组成:柴胡10 g,黄芩6 g,党参6 g,清半夏10 g,补骨脂5 g,吴茱萸6 g,苍术10 g,厚朴20 g,陈皮10 g,生姜6片,杏仁10 g,炙甘草6 g,白豆蔻10 g。6剂,水煎服,100 ml/袋,口服或胃管注入,200 ml/d,每次30~50 ml,隔2~3 h一次。2017年7月 29日二诊:患者胃肠减压量每日约有400 ml,仍有口苦口干,大便干,舌淡红,舌苔薄黄稍干、脉弦细。去苍术,加白芍10 g,郁李仁10 g,6剂后患者停用胃肠减压,给予胃管注入流质饮食。后调理半月后未出现反复,出院。
按:原柴平汤主要包含药物为党参、柴胡、半夏、厚朴、甘草、黄芩、茯苓、苍术、陈皮、生姜,摘录自《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三引《官邸便方》:“方用小柴胡汤以散风寒,平胃散以消饮食,故名柴平。”《医方考》中“以小柴胡汤以和解表里,平胃散以健脾利湿,二方合一,故名柴平。”张师的加味柴平汤于原方中加入补骨脂、吴茱萸以及杏仁,其中补骨脂温肾助阳,引上逆之气下行;吴茱萸散中焦之寒,降逆止呕,防阴浊之气上逆;杏仁祛痰降逆,下气润肠。加用三药兼顾上、中、下三焦,使气机得以调达,水湿得以运化,共奏消满降逆之效。该患者初诊正气微衰,湿热较重,故给予加味柴平汤合三仁汤以清化湿热,疏肝健脾和胃化饮,二诊患者口干,四诊后考虑饮已化,防过而伤阴,并巩固其清热利气之功而加用白芍以养血平抑肝阳,郁李仁以润燥滑肠,下气,利水。
加味柴平汤源于小柴胡汤和平胃散合方加味。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主治伤寒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目眩、脉弦细等症。平胃散源于《医方类聚》卷十《简要济众方》,其主治湿困脾胃所致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等症。
方中柴胡味苦性平,入肝胆经,能疏泄气机之郁滞;黄芩味苦性寒,防柴胡升散太过;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苍术芳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去;厚朴芳香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健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陈皮理气健脾、除湿化痰,以助苍术之力、厚朴之力;党参补气健脾;补骨脂温肾而暖中焦助胃腐熟脾之运化,使停饮温化而散;吴茱萸具有温阳散寒、疏肝下气之功,与黄芩为伍,寒热并用,共收清肝止呕之效;杏仁宣肺利水,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宣则大肠通利,水液从大肠而下,肺可调水道,水液下输膀胱,气化而从小便排出;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以上诸药,共奏疏肝健脾和胃调气化饮之功[20]。可见调气化饮与传统饮证诊疗方法不同,不是单纯的温化水饮,而是通过调畅气机使气机升降得宜,痰饮水液自行,本法寒热并用,升降并用,补散并用。
术后胃瘫综合征诊疗根据病人实际情况调气化饮,针对标本同时治疗。现代疾病较古代多样,合病并病多见,其诊治亦较前复杂。借助现代科学仪器可帮助我们观察胃部蠕动、胃饮停留部位、性质及总量变化情况,但准确辨证是疗效的关键,仍需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 (胃脘) 与全身分别辨证,在古人肩膀上联合西医先进技术,实现中西医结合,为病患谋取最大利益[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