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 桂双英
摘 要:高等教育是药学本科人才的供给侧。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药学本科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应以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对所需药学人才的知识、技能和创新意识等为基础,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信息技术、评价体系、协同育人等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对药学本科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精准输出社会急需的药学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7-0175-03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supply side of pharmaceutical undergraduate tal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harmaceutical talent cultivation in China,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novat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 terms of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platfor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valuation system,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et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quality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for pharmaceutical undergraduates to output accurately the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s urgently needed for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supply side reforms; pharmacy;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2015年11月,習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供给侧”虽属于经济学领域的概念,但由于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供给方,培养的人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因而,高校同样需要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通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属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医药产业与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研发创新药物等列为重点突破的十大领域之一,并提出“至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目标[2]。在上述背景下,我国药学正面临由目前仿制药为主向原创新药为主的战略转移。承担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重任的药学高等教育,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目前我国药学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综合及创新能力不强
当前我国药学高等教育体系是借鉴苏联的药学教育模式,并经多次改革后形成。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课程的实验内容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缺乏将药物研发链与专业课程链相融合的综合创新实验课程。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上,教师习惯以“教”为中心,注重对知识的灌输,较少将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聚焦学的有效性,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多数学校未能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加强科研项目驱动有效统一,学生对发现医药学“新领域”的愿望和能力均显得不足。
(二)人才培养的协同度不高
药学本科人才培养依赖于高校药学、医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发展以及学科、部门间的有效协作。部分高校由于缺乏育人协同机制,使得上述各学科间以及教学、科研、管理各部门间,未能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合力,不能为药学本科生提供跨学科培养的优质资源。在高校外部,缺乏在政府规划与指导下的校企深度合作,高校在企业设置的本科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也不够顺畅。一些高校对药学专业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不清,只关注招生规模,只注重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导致培养出的药学本科生在知识技能、实践创新、人文素养等方面具备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二、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方面,社会急需对药物设计、制备、制剂、质控和应用全过程均了解,并具有一定的新药研发、转化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药学专门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的药学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发展、创新实践脱节,毕业生的培养质量难以完全达到学生的就业需求,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需要药学高等教育从原有的以“高投入、大扩招”为特征的需求侧改革,向以“高质量、重效益”为特征的供给侧改革转变。高等学校要充分把握市场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将原先单一的对培养需求要素的投入,转变为对基于需求的精准人才培养的社会供给方面的投入。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侧改革,重在培养理念和培养思路的更新,重在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把增强药学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使命担当,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格塑造相统一,充分体现药学教育供给端质量、效率和创新性的提高。
三、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为更好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知识、能力和职业情感等的教育,要将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由传统的“化学+药物”模式,向“通识+生物+医学+药学+社会”模式进行转变。
以课程内容间的承接关系为纽带,建立若干以药学核心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如有机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等组成的药物化学课程群;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分析等组成药物分析课程群;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理学等组成的药理学课程群;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药剂学、药剂学等组成的药剂学课程群;药用植物学、波谱解析、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等组成的生药学课程群;药物经济学、药事法规与药事管理学等组成的药事管理学课程群。通过建立以核心课程为主导的课程群,旨在整合原有的课程资源,打破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壁垒,以“新药研发”和“成药性”为目标导向,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帮助学生形成脉络清晰的药学专业知识体系。
生物及医学类课程是建立药物与疾病间联系的桥梁,为药学专业本科生从事专业学习、药物研究以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等奠定基础。社会服务类课程则是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药学服务类岗位工作的需求,增强学生在药品生产、管理、流通等方面的能力。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分类及学时比例分配见表1。
(二)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药学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等特点,构建适应药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多阶段实践教学平台,是训练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是指建立包括第一课堂(课程实验、课程实习、小学期实践、毕业设计等)、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大学生知识竞赛、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第三课堂(顶岗实习、产学研合作培养等)相结合的多课堂联动模式[3]。多阶段实践教学平台包括:
基础性实践教学平台。主要依托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内容进行建设,要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降低验证性、演示性实验比例,提升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要在整合药学多个二级学科的基础上,以新药研发为导向,增设药学综合实验课程。
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发挥校内研究院(所)在药物研发与产业化方面的优势,建立新药创制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实践内容包括先导物的发现与结构优化、活性筛选、药代動力学研究、剂型选择与制剂、安全性评价、专利申请、临床批件申请等,通过各平台的有效衔接与协作,形成以“药物研发链”为主线的综合实践项目,让学生了解“药物研发”的基本过程,在药物研究的具体情境中深化对所学知识地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4]。
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学校与制药企业密切合作,企业在高校设立面向药学本科生的科研项目,项目的资助范围既可以是解决制药工艺或技术方面的难题,也可以是药学领域相关的创新性研究。在教师指导下,以项目为抓手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实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教育运营服务商合作,精选药学基础与核心知识点,制作具有鲜明课程特点、适合学生在线学习使用的微课视频资料。在依托专业课程群的基础上,以“药”为主线,在药物靶点选择与确认、先导化合物的确定、药物合成与活性筛选、构效关系研究、药代动力学、药理与毒理学研究、剂型制备、临床研究(I、П、Ш期临床试验)等方面,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课程重构,开发具有实用性、综合性、高阶性的慕课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教学互为补充,大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要利用信息技术,分层次、分模块构建信息化药学知识题库,促进药学专业本科生开展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更好地服务教学活动。以信息化知识题库为支撑,学校开展高质量的药学专业知识技能竞赛、选拔学生参加全国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信息化药学知识题库的构成见表2。
针对部分实验教学内容具有危险性、成本高、消耗大等特点,可以通过建设信息化虚拟仿真药学实验教学平台加以解决。借助三维技术,通过3D演示和操作软件包,让学生产生与操作实际装置和身处真实场景一致的体验,并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更加清晰和直观的认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能够解决硬件和实验条件不足的缺憾,减少部分实验带来的污染与不安全因素,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地理解和掌握。
(四)实施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课程学习是药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和途径,传统对课程学习的评价,做法单一,形式僵化,缺乏反馈,评价结果与课程目标体系严重脱节,难以客观体现学生课程的学习效果。立足课程学习的全过程,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以及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方式,构建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对于优化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仅是评价方法的变化,更是评价理念、评价手段和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构建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应坚持以人才培养目标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侧重对学习过程与能力考核,同时注重对考核结果的及时反馈。教师应围绕本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学习要达到的标准,据此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同时,要注重不同学生个体在认知水平、兴趣、特长间存在的差异,要体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避免因采取统一模式去衡量全部学生,而导致扼杀学生创新能力的情况。
在评价体系上,可以从学生学习的情感状态、合作探究精神、对知识的拓展和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设置。学习情感状态的考核包括考勤、课堂笔记、教学互动表现等。合作探究精神的考核可以在分组的基础上,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对知识的拓展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体现在学生对重难点知识地深化以及将理论知识置于专业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形式可根据课程特点与考核的实际需要,使用闭卷笔试、汇报答辩、座谈调研、成果展示、调查评估、行业认同等多种方法实现,同时体现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多元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及时向学生反馈考核结果,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综合和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承担的实践类课程,还应针对具有创新药物研发潜能的本科生,采取恰当的评价激励措施,以体现实践类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特色。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评价信息资源,建立健全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
(五)强化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与药学人才培养相关的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供给。其中,政府和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
政府一方面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要在充分考虑高等教育发展宏观布局以及教育资源汇集程度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置药学本科专业。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引导高校潜心学科建设,搭建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平台,简化有关审批程序和办事流程,为高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营造良好氛围[5]。
高校要深入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主动与政府、企业对接,不断强化二级院部办专业的主体地位,全面打造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育人新机制。高校借助企业的设备与市场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与企业联合进行科技攻关或围绕药学关键技术,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将高校的学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6]。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为药学专业本科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锻炼机会,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职业岗位接轨,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企业技术骨干对行业产业的新发展、新动态具有敏锐把握,将他们受聘为高校的客座教授,参与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综合实践、创新创业等,参与修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采取“精准”培养,能有效缩减传统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与行业实际需求间的差距。
高等学校是药学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供给侧改革视域下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核心就是以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对所需药学人才的知识、技能和创新意識为基础,探索高校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高校要在更新理念、整合资源、调整结构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信息技术、评价体系、协同育人等方面,不断强化对药学本科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逐步建立优势互补、动态调整、充满活力的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精准输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药学专门人才提供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首魁,韩晓莹. 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基本遵循:创新发展[J].陕西行政学学报,2016,30(1):107-110.
[2]张岩.向科技创新强国迈进[J].中国报道,2016(7):16-17.
[3]于德红,姚妍妍,赵琳琳,等.地方院校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药房,2017,28(24):3445-3448.
[4]尤启冬,姚文兵,席晓宇,等.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2):79-83.
[5]彭慧,简洁.药学专业产学研教学模式之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6):171-173.
[6]谢冠华,詹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8(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