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聪灵
2019年12月,“致良知四合院”遭媒体曝光,被指涉嫌“精神传销”。
“国学热”的兴起带来类似争议事件不少。“致良知四合院”的运行是否合规,自有相关部门后续核查。对于热爱国学的现代人来说,自身如何擦亮眼睛,善学善用,还热情以理性,变盲从为审慎,是需要自己清醒认识的。
“国学热”是时人刚需,
还是商业炒热?
以近年来诸多可以大规模招生迅速扩张的国学教育培训体系为例,其运作模式,从商业营利角度来看,显然相当成功。诸如“成功学”“与道合一”“七天开悟”或是直接以先贤命名的各类学院,通常是宣扬神奇效果的,理念有多么高大上,其标志性的导师级人物多么神奇,在商业运营时想要追求成功,通常有如下共性:对外宣传神奇高效的成功案例与参与者中的名人大咖以吸引受众,通过精确到位的活动流程设计,使受训者在封闭环境中集体接受强化训练,以情绪宣泄配合音乐画面等方式感染放大,令人或是无地自容忏悔道歉,或是信心爆棚大神上身一挥手就能改变世界。于是,非但自己要深入学习、持续学习,身边那些同样“在苦海中挣扎”的亲友们,也是“被拯救”的对象。
不久之前媒体报道一位女士,卖房筹款数百万元去上某“成功学”的“总裁班”,原以为倾家荡产之后可以实现名利双收,既可暴富成为行业翘楚,又可实现引领他人成功创业的“领袖梦”,殊不知因先前学员醒悟举报,她所崇拜的老师在台上指点江山时当场被警方抓走了。审讯时老师交代,关于个人身份的宣传全是捏造的,可这位被骗的女士还以为她亲爱的导师是被恶意同行诬告才遭此难。
经济的亏空与信念坍塌带来的心灵重创,真不知要多久才能恢复元气!
时下走进各类国学课堂的人们,也可问问自己,求学的目的是什么?想走捷径,还是寻个慰藉?抑或只是混圈子去刷二维码加好友?看清楚了,至少先不被自己给蒙蔽。
圣贤之学,共修还是个体实践?
圣贤之学的形成,往往源于他们自身对生命的深切领悟,伴随着长久而痛苦的质疑与自省过程。
王阳明从小接受的是程朱理学的教育,受朱熹“格物致知”思想影响后,就穷尽思索,试图通过对一花一叶之深入“格物”来领悟“天理”,结果看竹子看到头昏脑涨,走进了死胡同。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人生的重大转折,他因仗义进言被贬到贵州西北万山丛中的龙场。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且蛊毒瘴疠盛行,人家把他谪贬到这里,大抵也是指望他饿死或病死的。
之后不久,有天他见到了也是从京城谪贬至此的吏员一行三人。还未来得及登门问候,就听说这吏员和儿子、仆人两天内相继死在山野中。
王阳明带上僮仆去安葬三人后,写下千古传诵的祭奠文《瘗旅文》。他在文中说,你们一路饥渴劳顿,筋骨疲惫,外临瘴疠,内存忧郁,怎么能免于死亡呢?我知道你們一定会死,只是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啊。
他也分析了自己能活下来的原因:“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二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
意思是,两年下来能保全自己,是因为我没有一天在伤心难过。今天忽然如此悲伤,是因为我为你想得太重,而把自身给看轻了。我不该再为你悲伤了!
之后他给自己做了副石棺,每晚就睡在里面。有个风雨之夜,一道惊雷闪过,王阳明从石棺中坐起来,一阵长啸。“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此时,距他在朱子理学中摸索已过了二十余年。由是,标志着理学终结与王阳明心结起点的“阳明四句教”,才算正式点燃了智慧的火苗。
“阳明四句教”现今广为人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为程朱理学安置了落地之根,为作为个体生命实践指南的儒学发展奠定了人文底座。
王阳明有回科举落榜,同舍中也有考生落榜,并以此为耻。王阳明说:“世人以不得第为耻,而我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意思是,不论上榜还是落榜,我都不动心。这个“不动心”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状态。落榜已经是一个事实,如实面对就是了。落第而生耻辱感,属“意之动”,已是二元对立意识,而人一旦开始反省,觉察到了自身的意识活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之后,就开始清除杂念,回归理性而后积极行动(为善去恶是格物)。知道落榜的耻辱感是多余的,就会消除此念,而后若还想功名,就查找不足努力改进,等待下次机会;若从此无意功名,亦可作其他选择。总之,不纠结。
因此,“致良知”的生命实践和知识、观念以及口里的宣言都无关。其最高境界,是在“无善无恶心之体”的心地上应事待物,没什么要学的。可人于社会中生存,难免各种“意之动”,此时具备反省能力,像镜子一样如实照见自己每一当下的状态,是“致良知”的第一步。
而后,如何完善自身?这显然不是上大课能解决的。由《传习录》记载可知,对不同弟子针对同一问题的发问,王阳明每每予以不同方式回应。有时指出来,有时不指出来,有时耐心解答,有时直接呵斥。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理念的体现,实际上是针对同一现象,因人因地因时采取的方式,都有不同。
这在集体课堂上显然不能达成。数十上百乃至更多人的团体学习中,容易被激发从众行为与表现欲的学员们,又何来基于自身心地的个性化学习?若引领者自身乏力,操之不慎,就成了以国学为名的集体狂热表演秀。
不做圣学“复读机”,
向美好的生命看齐
实际上,“见贤思齐”是人基于良知的本能选择。先不说古今圣贤,回到咱们自身来看,那些在你生命成长中深刻影响到你的人是谁?他们身上的哪些品质令你感受到爱与温暖?是祖母的慈爱?是落难时朋友的挺身而出?还是犯糊涂时某人的直言砥砺?
这些人以其生命状态的自然呈现,发挥了精神导师的引领作用。
孟子的母亲为督促儿子学习,把织布机的梭子给折断了。如此直接的破坏,让孩子从此不再逃学,努力上进——这就是身教的力量。后世从孟子思想中获益的人们,真该在拜孟子的同时,感谢那只被折断的梭子。
作家林清玄曾在一篇新闻报道中感叹:像思维如此缜密、手法如此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
他没想到,因为这句话的“激励”,那个小偷从此脱胎换骨,成为企业家。20年后偶遇,企业家对他说:您点亮了我生活的盲点。
类似事例不胜枚举,这也是“阳明心学”的另一层含义:真正“心学”的传承,是生命品质达到相应状态的人才有力量给出的。
曾遇伪大师的人们,也不必过度自责或怨人。人家做生意,若合法求财也无可厚非。若违规自有惩处相候。那些“病急乱投医”的求索,也慰藉了当时的自己,过此阶段谢而别之,潇洒向前即是。
今后,若再遇人以大师之名阔论经典,其行为却全无老祖母那般浸润人心的品质,咱就知道,这是遇着“行走的复读机”了。咱绕行,回家放首歌——《听妈妈的话》,开开心心洗碗拖地更踏实。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