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教室,你要去哪儿

2020-03-04 09:01汪星宇
读者·校园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讲座学术大学

汪星宇

1

10多年前,一个从乡村考到北京的大学生,在一次企业赞助的免费画展中,才第一次来到中国美术馆。当她对记者说,这是自己第一次来到这样的国家美术馆时,却遭到了记者的质疑。中国美术馆的门票才十几块钱,用着上千元手机的大学生是不是有“卖惨”之嫌了。

这个大学生感到很委屈,她没想到美术馆的门票竟然这么便宜,她总感觉那些“高大上”的艺术生活离她太遥远,所以她从没想过要接触。后来她明白,过去的贫穷给她留下的烙印,包括对“富人活动”的恐惧,包括对相关信息的不关注,使她陷入了所谓的“信息贫穷”。

实际上,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陷入“信息贫穷”也罢,太过懒惰也罢,出于各种原因,很多同学难免会对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视而不见,甚至感到害怕进而逃避。总以先处理好眼前的任务为借口,拖拖拉拉将很多原本更有趣、更适合自己的机会硬生生放过。假若如此,他们很难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上中学时,学生都觉得念书辛苦,爸爸妈妈却还总在耳边唠叨:要去北京、上海之类的大城市,要努力考上重点大学。可究竟为什么要到大城市上重点大学,很多同学并不明白,只是盲目遵从而已。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我非常赞同。到大城市上重点大学为什么重要?因为它能为同学们提供更大的平台、更多的优质资源。

2

从进入复旦大学开始,我就非常喜欢参加各种类型的讲座和活动,无论知乎网、人人网、豆瓣网还是校园论坛上发布的相关信息,只要有空闲时间,能搜索到的讲座和活动我从不错过。

不同地方的讲座和活动风格差别很大。校园论坛上发布的讲座,请来的多是学术巨擘,那些你通常是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大师,会就某个学术观点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对刚进入大学,对学术道路好奇又迷茫的同学来说,先了解做学术的师长们的生活,能对学术研究本身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而且在这类学术讲座上,说不定会遇到让你“脑洞”大开的话题,并认识未来的导师和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有一个在北京大学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综合专业的朋友,特别喜爱小动物,就是在一场关于“保护生物学”的讲座上,他遇到了将毕生精力投入野生动物保护的导师。之后,我这位朋友放弃了到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诸多海外名校读研究生的机会,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第一线。

至于豆瓣网上的讲座和活动,则要轻松、文艺很多。许多画展、音乐剧、小剧场话剧的信息都能在上面找到。这些更有趣的讲座和活动五花八门,但它们确实能让你接触到许多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领域。通过豆瓣网,我在其他大学听过与设计有关的课程,在小剧场里追过同学自编自演的一些话剧,甚至跟着米其林大厨品鉴过各类甜品……许多默默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断创造的人,通过这些讲座或活动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激情与坚持,让我看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

大学之为大学,在于其拥有一种没有疆界的学术精神,讲座和各类活动显然是达成这种精神的工具,它们拉近了我们与很多事物的距离。大学里的讲座和活动或許不是每一场都适合我们,但其中必定有一些能深入启示我们,甚至能让我们因此而改变思想观念和人生轨迹,让我们与自己喜欢的未来相遇,在充满无限可能的年纪里,找到自己的路。

3

在国外,很多名校毕业生常说的一句话是,读大学就是听一场接一场的讲座,参加一场接一场的活动。如果你读了大学却没听过大学里的讲座,没参加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那简直是求学生涯中的一大败笔。比如在牛津大学,几乎每天都有若干场讲座在不同的场所举行,除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举足轻重的嘉宾,身为普通学生,只要你有独特的想法,同样能够登上讲坛。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是否充分利用了讲座和各类活动这样的优质资源。

另外,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到纽约大学求学,我还意识到中西方教育中一个非常大的差异。美国老师和学生都对前沿信息和研究无比敏锐,而中国高校似乎更侧重“经典”教育。

在纽约大学,每次上课前,教授都会问学生最近发生了什么。每位同学都要说一些这周内发生的自己觉得最有意义的新闻,大家简单进行一番讨论后,教授才会切入课程主题。在纽约,国际关系的专业课程相比国内更具实践性,我们会学习怎样参加竞选,怎样帮助他人竞选,会反复练习如何创作演讲稿,并一遍遍地磨炼自己的演讲能力。学校会通过全方位锻炼,让你成为一个能随时派上用场的政治学人。

国外非常流行“早餐会”,在早餐时间里,他们会举行简单的新书发布会或小型交流会。不同领域的作者、学者会带着自己的最新成果和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边吃早餐,一边交流。这样轻松的氛围,使得那些平常让人觉得晦涩难懂的话题都变得温和起来。

我曾经参加过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一书的早餐推介会。这位凭借《人类简史》网络公开课掀起一阵人类史研究热潮的学者,曾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到场参加他的早餐推介会的,一眼望去多是头发花白的教授和学者。作为在场的最年轻的学生,我和大家坐在一张桌子上聊天,刚开始难免有些紧张,但轻松的氛围很快让我放松下来。和而不同的意见在早餐会中汇成涓涓溪流,让我受益匪浅。

其实,无论是分享前沿资讯的早餐会,还是五花八门的讲座和活动,都是学校和社会提供给我们的丰富资源。我们无论如何也要主动去探索和利用这些资源,比别人多一点儿信息,就多了一次成长的机会和进步的可能。

猜你喜欢
讲座学术大学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至善
打个盹,记事牢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书法基础讲座(七)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