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RNA在三阴性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

2020-03-04 22:33:11王舒淇综述王东生审校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0年13期
关键词:研究者靶向标志物

王舒淇 综述,王东生,2△ 审校

(1.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系,四川南充 637000;2.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检验科,四川成都 610041)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8年全国癌症报告显示,乳腺癌位居全国女性癌症发病首位。尽管靶向治疗及个体综合治疗发展迅速,乳腺癌仍然是当今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1]。通过分析乳腺癌基因表达,将乳腺癌分为管腔上皮A型(LuminalA型、ER+或PR+、HER-2-)、管腔上皮B型(LuminalB型、ER+或PR+、HER-2+)、HER-2过表达型(ER-或PR-、HER-2+)、基底样型(Basal-like型、ER-或PR-、HER-2-)和正常乳腺样型[1-2]。其中基底样型也称三阴性乳腺癌(TNBC),该类患者由于缺乏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对激素治疗及靶向治疗均反应甚微,因此其5年生存率较其他类型乳腺癌患者低。此外TNBC更易发生于年轻女性患者,且具有高度转移性,可在3年内复发,远处转移常见于脑、肝、肺等[3]。为了能在早期发现TNBC的转移,改善预后,进而提高其患者生存率,研究者需要对转移相关信号通路及生物标志物有更多的了解及认识。microRNA(miRNA)是内源性非编码RNA,已被众多研究证实可参与细胞分化、增殖、代谢及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同样,在癌症发生、发展的过程中,miRNA的表达情况与疾病的发展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包括肿瘤转移。

1 miRNA的生物合成

miRNA是长度约为22~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4],通过与其靶mRNA分子的3′端非翻译区(3′UTR)结合,从而发挥转录后调控的作用。miRNA合成首先发生在细胞核内,在RNA聚合酶Ⅱ的参与下,miRNA的编码基因转录为长链初始转录产物(pri-miRNA),之后由Drosha/RNaseⅢ识别,剪切为发卡状结构的miRNA前体(pre-miRNA)[5];随后被转运蛋白Exportin5转运至胞质内,被特异性的内切酶RNase Ⅲ Dicer裂解,最终形成成熟的miRNA[6]。miRNA与其靶标基因的mRNA互补程度决定了miRNA的作用结果,完全互补配对时miRNA会导致mRNA发生降解,而不完全互补配对时只能抑制靶基因mRNA的翻译,不影响靶基因mRNA的稳定[7]。自发现miRNA后的20多年间,癌症成为了该领域研究重点,许多研究发现miRNA参与了肿瘤生长、侵袭、血管生成或是免疫逃避等过程[8]。当然在TNBC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miRNA被发现与疾病进展的关键过程紧密相连,如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MT)、癌细胞获得干细胞样特性、迁移、转移扩散等等。目前,针对TNBC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还相当有限,但随着miRNA研究的深入,相信其能为提示肿瘤或治疗靶点做出贡献。

2 miRNA与TNBC的关系

根据mi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产生的不同作用,将miRNA分为肿瘤促进miRNA(onco-miRNA)和肿瘤抑制miRNA(ts-miRNA),通常onco-miRNA在肿瘤中上调,主要通过降解肿瘤抑制基因促进癌细胞生长;ts-miRNA则在肿瘤中下调,主要以癌基因为降解目标,因此具有抗肿瘤功能[3,9]。与正常组织相比,几乎在肿瘤发生过程的所有阶段(细胞周期、凋亡、侵袭、血管生成)都存在miRNA表达失调的情况。

在多项关于乳腺癌的研究中,研究者已经证实数个miRNA参与发挥作用。PEREZ-ANORVE等[10]研究表明miR-122上调可促进获得性耐辐射乳腺癌的细胞存活,并提示miR-122具有作为肿瘤抑制因子和依赖于细胞表型的onco-miRNA的双重功能,可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对放疗的反应。BASOVA等[11]应用纵向多变量数据分析随机模型证实miR-155和miR-24可作为onco-miRNA,对早期乳腺癌复发有高度预测作用。SON等[12]报道miR-374a-5p在TNBC患者中特异性上调,可作为onco-miRNA靶向TNBC的ARRB1,从而促进肿瘤进展。另外miR-4417被发现是TNBC的肿瘤抑制因子和预后生物标志物,其表达在TNBC细胞从非恶性向恶性发展的过程中被抑制[13]。通过研究miR-4458与TNBC中SOCS1的关系,发现miR-4458直接与SOCS1结合,负调控SOCS1 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14]。

由此可见,miRNA与TNBC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其表达量的变化可能成为TNBC诊断、治疗或预后判断的依据。随着越来越多新技术,如基因图谱和测序、蛋白质组学和miRNA分析等被用于探索包括TNBC在内的肿瘤发生和转移,新的治疗方法很有可能在不久的未来被发现。

2.1miRNA与TNBC的转移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细胞脱离原发肿瘤,通过淋巴、血液等转移方式到达继发组织或器官形成肿瘤的过程,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连续复杂的生物学过程[15],涉及多因素、多水平调节,其中包括肿瘤转移基因、转移抑制基因、细胞黏附因子、蛋白降解酶及机体免疫状态等[16]。恶性肿瘤的转移往往是肿瘤治疗失败,从而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对miRNA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可通过EMT、肿瘤干细胞(CSCs)、肿瘤血管再生、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等途径调控恶性肿瘤的转移。

有研究者采用Solexa深度测序法检测TNBC细胞及非TNBC干细胞的miRNA表达水平,通过建立裸鼠动物实验、异种移植模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等,证实miR-4319可以通过E2F2抑制TNBC肿瘤干细胞中肿瘤球的自我更新和形成,同时可以抑制肿瘤的转移[17]。在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发现巨噬细胞通过miRNA或外泌体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研究表明乳腺癌细胞可在凋亡过程中释放高表达的miR-375,肿瘤源性miR-375可被CD36摄取,进而促进TAMs中miR-375的积累。在巨噬细胞中,miR-375可直接靶向TNS3和PXN,增强巨噬细胞向肿瘤的迁移和浸润;而在肿瘤细胞中,miR-375通过调节CCL2的表达来增加巨噬细胞的募集[18]。此外,miR-126-3p、miR-148a/152、miR-206均被发现参与TNBC血管形成过程[19-21]。

2.2miRNA参与TNBC的EMT过程 TNBC是乳腺上皮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而EMT可使上皮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获得较强侵袭和转移能力,从而导致肿瘤的浸润、侵袭和转移。在EMT诱导过程中,多种信号通路(如Wnt/β-catenin通路、TGF-β信号通路、Notch、PI3K等),可通过影响SNAIL1、SNAIL2、TWIST、ZEB1、ZEB2等转录调控因子,最终引起间充质标志物(如Vimentin、N-cadhefin等)表达上调,上皮标志物(如E-cadherin、zonula occluden-1等)表达下调[22-23]。许多研究表明miRNA可通过参与调节信号通路或转录调控因子在EMT过程中发挥作用。

miR-200家族(包括miR-200a、miR-200b、miR-200c、miR-141和miR-429)是被许多研究所证实的,在TNBC EMT过程中发挥负性调控作用的因子[24]。研究表明miR-200是癌细胞上皮表型的一个标志物,miR-200可直接靶向和下调E-cadherin转录抑制因子ZEB1和ZEB2[25],导致乳腺癌细胞上皮表型的恢复,而抑制miR-200可降低E-cadherin的表达并增加波形蛋白的表达,从而诱导EMT[26-27]。有研究表明miR-200a可以抑制TNBC的迁移[28];miR-200b可以抑制TNBC的EMT过程及迁移[29];miR-200c可通过下调β-catenin和Vimentin,进而调节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最终抑制TNBC的EMT过程[30]。然而,miR-200家族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却存在争议。有研究者发现miR-200在小鼠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过表达表现出促进远处转移[31]。所以,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200家族调节E-cadherin的表达并参与EMT过程,但这并不一定能直接表明其能预测其侵袭性和转移潜能。显然,这其中的机制需要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才能确定该家族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miR-124在肝癌细胞中通过靶向ROCK2和EZH2体外抑制EMT发生和张力纤维形成,体内抑制肿瘤肝脏和肺转移[32]。而在TNBC细胞中miR-124通过靶向ZEB2降低其侵袭、转移率,并抑制EMT过程[33]。表明同一miRNA在不同肿瘤中可发挥同样的抑制EMT过程的作用。

研究通过比较miR-125b在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发现miR-125b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下调,提示miR-125b是乳腺癌的ts-miRNA,并发现其可能是通过靶向erbB2/erbB3通路或ETS1基因发挥作用[34-35]。然而又有研究者发现miR-125b在TNBC细胞MDA-MB-468中的表达明显上调,抑制miR-125b在MDA-MB-468细胞中的表达后,细胞增殖、侵袭性和迁移能力均有降低,因此,miR-125b又可作为TNBC的onco-miRNA[36]。由此可见,同一miRNA在同一肿瘤的不同亚型中可能发挥着截然相反的作用。

近来miR-30a被发现在TNBC中表达下调,其表达的降低与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通过免疫荧光实验证实miR-30a的过表达增加了上皮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降低了间质标志物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miR-30a特异性靶向ROR1,从而抑制TNBC细胞在体内外的侵袭和转移[37]。而另一项研究却观察到乳腺癌细胞中miR-30a的表达降低与p53失活有关,进而证明p53/miR-30a/ZEB2轴控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远端扩散,并影响miR-200c的表达[38]。这表明同一miRNA在同一肿瘤发展过程中可通过不同作用靶点调节EMT过程。

随着miRNA研究热度逐渐升高,越来越多的miRNA被发现在TNBC细胞EMT过程中发挥作用。例如,最新的一些研究表明miR-212-5p可通过下调Prrx2抑制TNBC获得EMT表型,从而抑制肿瘤进展过程中的细胞迁移和侵袭[39];miR-3178通过靶向降低Notch1的表达,参与EMT,抑制TNB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40];miR-508-3p通过调控ZEB1表达,显著抑制TNBC细胞EMT过程[41]。这些发现均证实miRNA可作为重要的调控因子,介导EMT的发生,抑制肿瘤转移。

3 循环miRNA可预测TNBC转移

实验已经证实miRNA参与TNBC转移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为TNBC早期转移提供依据,但患者于治疗过程中,反复行病理活检监测评估病情并不可行,此时一种可反复操作、微创且易于被患者接受的方法被研究者提出,即检测血清中的miRNA[42]。KLEIVI等[43]证实,血清中miR-18b、miR-103、miR-107和miR-652高水平与TNBC患者原发肿瘤切除后36个月内的肿瘤转移复发相关。又有研究通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TNBC患者血清miR-940表达显著下调, miR-940低表达的TNBC患者总体生存率较miR-940高表达的TNBC患者低,且该miRN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44]。同时,有研究者采用实时PCR技术检测血清中乳腺癌相关miRNA水平,发现miR-122、miR-21、miR-155在乳腺癌患者中表达明显增加,miR-126明显降低,且miR-122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转移;相较于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A15-3和CEA有更高的灵敏度,且与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有更显著的相关性[45-46]。由此可见,循环中存在着提示TNBC转移的miRNA,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还需要接受更大规模临床病例的验证。

4 小 结

TNBC作为乳腺癌预后较差的一个类型,其缺乏特异性的靶向治疗药物且转移复发率高,导致患者病死率居高不下,因此备受关注。经过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发现miRNA不仅可作为TNBC分子特征,利于研究者对TNBC进行分型;另一方面miRNA更是一种易于检测的分子标志物,可用于TNBC的病情监测或治疗指导。通过综述miRNA在TNBC EMT调控转移过程可看出,EMT受到不同转录因子及信号通路的调控,而miRNA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其中,并且主要表现出抑制肿瘤的作用。

目前,许多miRNA被发现在肿瘤的体内或体外实验中发挥致癌或抑癌作用,但实际上其并没有发挥真正的诊断或临床治疗价值,并且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的miRNA尚未被完全发现,但是理解并运用这些潜在的调控位点,寻找其上游或下游的作用基因,探讨其联合作用的临床价值,可以增强对肿瘤转移的认识,有利于找出早期提示肿瘤转移的标志物或控制肿瘤转移的有效途径。

作为检验工作者,无论是组织标志物(如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组织蛋白酶D)、遗传标志物(如BRCA1、BRCA2、DNA倍性)、血清标志物(如CA-549、MCA、MUC-1)[47],亦或是循环miRNA,研究者期望能够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发现利于早期诊断乳腺癌或提示乳腺癌转移的高特异度、高灵敏度标志物。例如,LEE等[48]利用等离子体头部植绒金纳米柱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传感器,定量、特异地检测乳腺癌外泌体miRNA,得出一种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检测外泌体miRNA的方法,对早期肿瘤诊断有重要意义,从而在肿瘤发生早期或肿瘤转移早期提示临床,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期望。

猜你喜欢
研究者靶向标志物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6:38
MUC1靶向性载紫杉醇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靶向实验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毛必静:靶向治疗,你了解多少?
肝博士(2020年5期)2021-01-18 02:50:18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40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中华手工(2018年6期)2018-07-17 10:37:42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0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