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候鸟种群保护对策研究

2020-03-04 20:48
甘肃林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阳关候鸟栖息地

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湿地和候鸟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8.8万公顷。核心区主要由湿地、湖泊和流域组成,占到总面积的31%,其中湿地由永久性湿地、湖泊性湿地、流域湿地和季节性湿地组成。阳关保护区是我国极旱荒漠地带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蓄水库”,是敦煌市和莫高窟的第一道天然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西部荒漠区重要的候鸟栖息地和迁徙驿站,是鸟类“中亚迁徙路线”上不可或缺的一个温馨港湾、休息驿站,是下游阳关镇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重要水源地,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河西走廊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鸟类种群现状

据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首次科考,阳关保护区共有鸟类87种,隶属13目30科。其中繁殖鸟(包括夏候鸟和留鸟)60种,占到阳关保护区鸟类总数的69%,具有显著优势,构成保护区鸟类区系的主体。据布设在渥洼池湿地的野外监控显示,过境候鸟数量和种类呈逐年增多趋势,2019年秋冬过境候鸟数量达到上万只,创下历史之最。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候鸟数量比首次科考时增加了6000多只,鸟类种类也从原来的87种增加到现在的130多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有黑鹳(Ciconia nigra)、大鸨(Otis tarda)、小鸨(Tetrax tetrax)、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玉带海雕(Haliaeetus leucoryphus)等6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Cygnus Cygn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等 30 多种。

二、鸟类保护现状

一是强化了基础设施,建成2600多平方米的渥洼池、西土沟、二墩3个基层保护站,建设围栏127公里,巡护道路32公里,安装野外监控系统8套,建成渥洼池保护站监控室,对渥洼池1000多公顷的湿地水域实现在线监控。二是强化鸟类野外监测,改善候鸟栖息地和生境。利用视频监控、望远镜、现场查勘等方式,对候鸟主要分布区、越冬地、繁殖地、迁飞停歇地、迁飞通道等严防死守,杜绝乱捕滥猎和损毁野生动物栖息地等违法活动。加强鸟类疫情防控和预警,建成国家级疫源疫病监测点,开展鸟类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加强春秋过境候鸟重点时段保护,建设投饲台2个,落鹰(鸟)架50个,杜绝人为等干扰,为鸟类活动创造良好自然环境。三是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形成了“一日一巡护、一日一小结、一日一报告”的巡护机制,通过加强对动植物资源、森林防火、疫源疫病、非法入区等方面的巡护管理和执法管理,实现“生态无人区”,使鸟类保护和生态保护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

三、存在问题分析

一是鸟类栖息地生态环境脆弱。保护区位于西北内陆极端干旱荒漠地带,年降水稀少,蒸发强度大。保护区植被对水分变化极为敏感,地下水位下降已导致湿地萎缩,各类植被群落分布区退缩,导致鸟类栖息地生态环境相当脆弱。二是鸟类调查严重滞后。保护区属湿地候鸟类型自然保护区,但从成立至今还没有完整的候鸟调查资料,科研监测数据仍停留在2007年首次科考的基础上,为开展鸟类及栖息地保护研究带来严重的阻碍。三是科研技术力量薄弱。保护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科研监测力量相对薄弱,针对鸟类种群资源开展的监测相对缺少,在候鸟监测样线设计、动态监测等方面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四、候鸟种群保护对策研究

(一)加强湿地管护治理

要突出抓好湿地资源保护与治理,科学保护永久性湿地,通过退渔还湿、疏通泉眼等措施,有效提高永久性湿地的生命力。要有效保护季节性湿地,通过退耕还林、封滩育林等措施,不断扩大季节性湿地和林地面积。要开展湿地试验性恢复,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场改良、退化湿地治理等措施,逐步恢复增加湿地面积,努力实现退耕还林40多公顷、流域治理20多公顷、湿地试验性恢复430多公顷的目标。

(二)恢复破碎化栖息地

栖息地是鸟类繁衍生息以及生活补给的必要场所。要建立鸟类栖息地保护措施,着力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严格控制流域生态环境污染,减少人为活动特别是围网捕捞、过度放牧、挖沙取土、徒步旅游等活动,为鸟类提供和谐的栖息环境。要加强对农田外围林草和过渡带生态资源保护,指导社区有计划在林田外荒漠地带开展生态育林,恢复破碎化鸟类栖息地。严禁打击农田林地布设粘网和滥捕滥猎违法行为,坚决维护鸟类栖息生境类型的多样性。

(三)加大科研监测力度

要努力搭建科研监测平台,以自列省级林业和草原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为重点,积极与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候鸟野生动物样线监测。要在重点湿地布设布置5条监测样线、30个监测样点,安装18个红外线相机,通过开展野外监测调查,全面摸清保护区湿地候鸟种群数量,观察研究重点候鸟生活习性,了解候鸟迁徙路线和迁徙时间,形成保护区鸟类调查报告。要强化3S技术在鸟类生境研究中的应用,争取加入全球鸟类环志系统,努力开展对候鸟迁徙路线的监测和研究。对珍稀濒危鸟种以及重点物种进行专项研究,确立对它们的保护等级地位。

(四)加快智慧保护进程

要在重点区域再安装10组高清监控系统,在西土沟保护站增建监控室,加快建成保护区智慧监测巡护体系,建成局、站、点视频监测网络。要在渥洼池湿地、西土沟湿地、碱泉子湿地建成3个观测云台和30个观测点,实现视频监控重点区域全覆盖。购置2架无人机,实现候鸟监测“天地一体化”,确保监测能力得到大的提升。要将2020年自列省级科技项目计划与推进智慧保护区建设相融合,为促进候鸟等野生动物保护提供技术保障。并以此为契机,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渥洼池湿地在中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性探讨研究》,不断培养有智慧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

(五)加大宣传交流活动

要以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鸟类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争取更多的人加入到爱鸟、护鸟行动中来。要“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开展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公民自觉履行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责任。要通过“走出去”学习借鉴,不断提高管护人员的综合水平,为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提供必备技能。通过“请进来”与生态保护专家、鸟类爱好者、生态关注者交流,指导开展鸟类种群本底调查,及时掌握鸟类种群数量变化和新增鸟类生活规律调查。

(六)提高社区共管水平

社区共管是提高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的有效途径。要在渥洼池、二墩等社区和西土沟等企业周边设置宣传碑牌,深入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法、禁牧规定等宣传活动,增强社区居民和游人对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要结合“湿地日”“环境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重要节日,采取宣传车、散发宣传单、制作展版、悬挂横幅标语、野生动物摄影展等形式,在社区开展自然保护地政策法规宣传,不断提升居民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的自觉性。要经常参加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文体活动、困难群众慰问、疫源疫病防控、营造防沙林等共建活动,积极支持社区发展。要经常组织社区居民到保护区了解生态保护成效,不断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开展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要通过公开聘请形象大使和志愿者活动,把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生态爱好者吸引过来,通过他(她)们走向社会开展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宣传。要借助生态扶贫政策,真心为社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努力为社区共建争取到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结论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阳关保护区加强鸟类保护工作,对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改善保护地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区只有不断提高科研技术力量,不断加大科研监测力度,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为支撑,持续强化鸟类疫情监测和联防联控,才能为鸟类提供安静和谐的繁衍、回迁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阳关候鸟栖息地
遥望阳关
阳关:虚实印象
致命的超速
BEAN SCENES
我是一只小候鸟
抵达栖息地
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
西出阳关
“洋候鸟”回闽过年
“0”与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