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主体位于甘肃最南端、东岷山北麓、陇南文县境内,它既是西北最大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更是国宝大熊猫繁衍生息的乐土。境内山高林密,溪流瀑布飞泻、峡谷幽深,山梁纵横交错、千姿百态。为确保大熊猫、珙桐等旗舰物种更好地繁衍生息,一代代的白水江人常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殚精竭虑,全身心守护野生大熊猫家园。经过不懈努力,白水江片区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修复,珍稀野生动植物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白水江片区地处东岷山余脉,山高林密,沟谷纵横,地形极为复杂。巡护人员每次背负30公斤以上物资进山巡护,一路蹚沟过涧,长途跋涉,扎荒野炊,从出发到达目的地再返回需要半个月时间,甚至会爬上人迹罕至的山头开展巡护监测工作。
“我们每次进山开展巡护工作,少则三两天,多则半个月,如果按计划进行,生活所需物资能坚持到把工作干完。但是遇到下雨天,引发山洪,路一旦冲毁,既要应付恶劣自然环境对人身安全的威胁,还要做好勒紧裤带饿肚子的准备”。在基层工作了26年的巡护队员吴永奎对此感触颇深。
白水江片区境内由于谷深山高,地形复杂,许多地方根本无信号,有些地方甚至连GPS也搜索不到信号,但是按线走图是每名巡护员必做的功课,这种传统的人工为主开展巡护工作的方法,在白水江片区已延续了40余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工开展森林巡护工作依然是开展大熊猫调查和野外巡护监测的主要手段。
秋日的丹堡保护区变得五彩斑斓,丰饶多姿。在蔚蓝的天空下,起伏的群山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徐徐展开,令人赏心悦目。
丹堡河保护站站长杜昊带领他的巡护队深入辖区的阴山河开展巡护和监测工作。“我们这次进山要跑8条线,每条线需要一天时间,两人一组,四天完成任务”,他介绍说,“离保护站比较远,进林必须扎荒,每组队员有一个向导配合,做到三个保障,一是保障每个队员安全,二是保障生活物资充足,三是保障工作到位并顺利完成。”
黑白相间的大熊猫,悠然徜徉在青翠的竹林间,或慵懒地翻身打滚,或优雅地咀嚼着竹叶,或灵巧地抬起后腿对着树干磨蹭、撒尿;身着金色披风的金丝猴,在林间辗转腾挪攀援嬉戏,呼朋引类;体格硕大的羚牛群,或集体穿梭于山林间,或触角相抵展示力与美的角逐,或肆意驰骋,或静卧山岗,感受岁月静好;美丽的红腹角雉,张开靓丽的翅膀,飞翔于绿色的海洋;会唱歌的山雀、画眉等鸟儿,清脆婉转的天籁之音在静谧的山林间悠扬飘荡、回响……
经过40余年的有效保护,白水江大熊猫种群数量在持续稳定的基础上,稳中有增,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其他珍稀动物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生物物种种群进一步恢复。调查显示,白水江片区的大熊猫有110只,约占全国大熊猫数量的5.9%,占全省的83%,珍稀保护动物51种,植物种类达到5100多种。但是,大熊猫作为我国旗舰物种,目前正以极为稀少的数量、繁育能力持续下降的趋势、侥幸存世的局面,引起了人们的深切忧虑和关注,它未来的命运也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弦。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白水江人肩负保护“国宝”的使命,行走在岷山北地的山岭间,用脚步丈量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用生命守护大熊猫家园。
针对大熊猫活动频繁的特点,近年来,白水江分局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巡护监测工作目标任务,在区内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的区域布设280多台红外相机,对区内野生动物进行全天候的监测。布设的红外相机曾多次拍摄到形态迥异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同时,以往难觅其踪的金猫、林麝、雉鹑等珍稀野生动物和鸟类频频在红外相机镜头中亮相。
“过去,我们的工作主要是以徒步进山查林为主,但是由于管护面积大,巡查范围广,加之动物的敏锐度高,很难发现更多的动物种类。随着红外相机的应用,我们获取的动物信息比以往更加丰富。”高级工程师滕继荣说。
白水江分局充分利用野外布设的红外相机这一“科技眼”,不仅拍摄到大量珍稀动物身影,同时,在不同区域拍摄到多个大熊猫带崽同框的画面,这说明野生大熊猫种群在扩大,数量在增加。
“根据历年来监测数据和工作人员日常巡护监测调查情况分析,金丝猴、羚牛等野生动物在林地留下的粪便、齿痕、足迹逐年在增加,这说明野生种群数量在稳定增长,活动范围明显扩大,保护成效不断显现出来。”红土河保护站站长陈玉斌说。
白水江分局将红外相机使用到大熊猫及伴生动物监测过程中以后,保护区从未见过或者记载过的一些“神秘面孔”,如亚洲金猫、林麝、红翅噪鹛、藏雪鸡等珍稀动物在红外相机镜头中频频亮相。
2019年5月,白水江分局在整理第一季度监测资料时,发现了消失多年的赤狐。
“在长达30多年的资源调查工作中,保护区无赤狐的任何记录。监测拍到的影像资料显示,赤狐的栖息地已经退缩到保护区深林区的极狭小范围内,而且数量非常稀少。”滕继荣介绍说。
2018年,红外相机首次拍摄到岩羊的身影。“在白水江保护区从来没有人见过和记载过它,通过视频我们发现这是一只单独活动于针阔混交林中的个体,由于只拍到一段视频,为什么它会出现在这里,是否还有种群分布,都像谜一样吸引着我们的科研监测人员,希望通过长期监测能将谜底揭开。”滕继荣对此十分期待。
2017年5月,安装在碧口保护站辖区李子坝哑巴咀的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到红翅噪鹛。同年,安装在大熊猫繁殖中心辖区石垭子梁寒性针叶林中的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到藏雪鸡。
“鸟类藏身隐蔽、移动快而不易被人们用相机拍到,尤其是活动于高山密林中的鸟类,更是如此。利用红外相机捕捉它们的身影不失为一种便捷的方法。”滕继荣说。
白水江片区通过近几年的监测,在各站区域都拍到过亚洲金猫。在整理红土河保护站监测资料时发现,该站辖区不但分布有花斑型金猫,同时还发现一种体毛多为棕红色,斑点只在下腹部和腿部出现的金猫,两种色型的金猫在同一区域出现,实属罕见。
2015年11月,红外相机在大熊猫驯养繁殖中心首次拍摄到雉鹑的影像资料。在白水江片区内,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鸡形目仅两种:绿尾虹雉和雉鹑,但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到雉鹑尚属首次。
近年来,监测人员在野外工作时,曾多次在核心区以外“偶遇”野生大熊猫,同时,社区村民也向分局报告发现大熊猫身影的信息。2013年7月,白马河保护站辖区李子坝村民曹代林在窑炕沟种地时,发现一只下山的大熊猫在溪边喝水,当他反应过来准备拍照时,行动敏捷的大熊猫早已消失在苍茫的林海中。
“我以前常进林,除发现过大熊猫粪便外,从没见到过大熊猫。这次近距离发现大熊猫,纯属意外。”第一次发现野生大熊猫的村民曹代林有些遗憾地说。
2014年3月1日,一只野生大熊猫走出自己的领地,大摇大摆走进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串门”,引起群众围观。
“生态环境好,才会有大熊猫跑到村上来做客,这是咱李子坝村人的福气。”村支书任华章自豪地说。
2018年3月,巡护队员在碧口李子坝银厂沟开展巡护监测时,两天时间发现四只在林间戏耍的野生大熊猫。
白水江分局副局长刘万年介绍称,监测第一天,他们发现一只大熊猫亚成体在一棵树上悠闲地晒着太阳。“我们匆忙拍完照片后,大熊猫飞快地从树上爬下,消失在茫茫竹林中。”
2020年3月31日,工作人员在让水河保护站辖区的清水沟巡护监测时巧遇一只“遛弯”的大熊猫。4月27日,在同一区域的黑鹰沟再次“邂逅”一只卧在树杈间玩耍的大熊猫。
不断密集发现大量珍稀野生动物既体现了白水江分局的工作成效,也显示了大熊猫良好的生存状况。近年来,白水江分局持续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加大了珍稀动物保护力度,在充分发挥兼职护林员作用的同时,加强社区共管工作和宣传力度,减少了林区人为干扰,大熊猫的生存空间得到有效保护。随着红外相机的使用,巡护和监测手段更加丰富,获取的资源资料更加客观和完备。
在白水江片区内,生活着3万多群众,多居山区,土地瘠薄,靠天吃饭,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长期以来,林区群众以砍伐森林、打猎、挖药等获取经济来源,“吃山靠山不养山”和对森林过分依赖的思想根深蒂固。
如何让群众脱贫致富,又不触碰“红线”,保护区不断审视和反思,协调保护区与社区村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寻找自然资源保护与发展地方经济的方法和切入点,既能让村民们脱贫致富,又能让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近年来白水江分局创新以集体林“管护责任到人、管护面积到户、资金分配到村、资金监管到站”的工作机制,“专业管护与全民日常巡护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将村民与保护区的关系由过度利用资源逐渐转变为主动保护。通过引进国际合作项目,实施了帮助村民改建节能灶、发展养殖业、种植中草药、改善社区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惠民工程,从技术上指导,从资金上支持,从管理上监管,提高了辖区内村民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实现了天保工程区群众增收、森林资源增长的双赢局面。
“从2003年碧口镇李子坝村村民成立森林巡护队起,白水江片区内各村社已自发成立森林巡护队69支,巡护队员达到1500余人。旨在形成一种共同体意识,凝聚力量,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及水源地保护自豪感,杜绝乱砍滥伐,使当地原始森林资源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天保办主任鄢晓龙说。
白水江片区目前已形成“村村都有护林队,人人都是护林员”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白水江分局为辖区内村民捐赠液化气灶具1000多套,积极寻求新能源替代,减少薪柴用量,减缓森林压力。从自然资源保护中得到实惠的村民,也清醒地意识到保护森林不仅是保护区的事,更是在保护自己的家园。
“以前,由于缺乏经济来源,我们常上山砍树,毁林开荒,换取收入,但是没有一家因此发家致富的。保护局帮助我们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经济,同时我们保护国家的森林还给发护林补助,免费送液化气,我们再上山毁林毁绿,不仅会害了我们自己,也对不起保护部门”。领到生态补偿金的村民王庚辰对此充满感激之情。
护林员班喜林为我们算了一笔账:全年每户用于取暖和做饭用柴量大约为3万斤,60%用于取暖,40%用于做饭,按每天上山砍柴的工作量,每天砍300斤柴,全年需要3个月时间花在砍柴上。白水江分局通过发放生态补偿资金、开展项目扶持、解决人畜饮水工程、架桥修路、劳动技能培训、清洁能源等一系列惠民工程,让林缘村民不仅受益,思想观念逐步改变,同时也极大地缓解了保护部门与社区之间的紧张关系,提高了社区群众集体林管护积极性,达到了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目的。
“近几年由于村民的思想意识和传统观念得到提高和转变,大部分青壮年走出家门打工挣钱,不仅有收入,同时他们的眼界也开阔了,进林时间也少了,毁林毁绿的案件已基本消失。我们现在的工作重心已由原来的制止盗伐盗猎、打击破坏森林资源逐步转移到保护生态环境、开展大熊猫栖息地调查和科研工作中来。”白马河保护站站长张华说。
2017年以来,已完成全区大熊猫栖息地防火监控及档案用房建设工程;建成了大熊猫监测系统,并对监测系统进一步全面改造升级,达到保护范围全覆盖,提高保护区森林火灾监测预警能力和整体功能,促进片区数字化林业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各基层站已购置无人机对大熊猫栖息地展开巡护工作,并结合现有的远程视频监控、林政稽查和巡护队伍等手段,实现林区森林资源无死角监控。
随着无人机应用的深入,辖区资源保护工作实现全覆盖,形成大面积视频监测、重点地段无人机侦查、信息化快速处置的现代林业管理新格局。
白水江分局在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划定了大熊猫保护红线,建立和完善了巡护监测体系,促进了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调查显示,保护区林地恢复良好,林线前移300米至600米以上,野生动物栖息地进一步扩大。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离不开自然保护工作者的努力,更离不开社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的觉悟和精心呵护。如今,大熊猫公园白水江园区的山更青了,水更绿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白水江片区已逐渐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