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禄
(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工程力学是从基础理论课过渡到工程专业课的技术基础课,由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组成,具有理论严谨,逻辑性强的特点,包含抽象的力学概念、繁多的计算公式、大量的工程应用背景实例,学习过这门课的学生普遍反映“不好学”。通过对工科基础力学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可以发现,随着不断探索、实践以及教学体系、内容、方法、手段等一整套先进的教学系统的不断完善,工科大学生的力学能力显著提高。[1]实践表明,这些举措对力学类课程的教学适应新工课专业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价值。[2]教学体制改革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工程力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手段及方法都应进行相应的改革。[3-5]基础力学教师需要思考如何上好工程力学课程,既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能得到理论知识的严格训练,又具备一定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力学一般安排在大二第一或者第二学期,上好第一节课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可以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比如讲解大科学家牛顿是如何勤奋学习,最后获得成功的。这样对少数迷茫的大学生有一种平稳心态的作用。其次,内容的组织要有条理。教师首先要阐述工程力学在学生所学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和应用范围,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工程力学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主要介绍工程力学对后续主要专业课程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课程对该专业的重要意义,从而让学生在心底重视这门课程。
作为力学教师,首先要树立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把启发式教学落实到各个环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对于理论性强的部分,应联系周围事物以及有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精讲,这时候按课程的重点难点分层次设问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教师可适当安排部分章节让学生自学,然后共同讨论自学的内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引导,又要让学生充分谈论自己的看法。
工程力学理论性强、数学推导多、工程应用性广泛,有部分学生对力学产生了畏惧心理,极大地抑制了其学习力学课程的正常心理。对此,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分析工程和生活中的力学问题,既能增进课堂讲解的生动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材料力学部分,教师可以通过探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分析魁北克大桥塌陷之因,使学生能够以史为鉴,深刻认识到学习工程力学的重要性。再如,讲授弯曲应力时,教师可以引入对竹子“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力学美分析,使学生在步入力学的殿堂时,少几分枯燥,多几分欣赏,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6]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讲述为主,教师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学生不能事先掌握学习内容,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比如,在高数和大学物理里面学过的计算重心、惯性矩的计算不必再重复一次,否则只会让学生失去兴趣,甚至轻视工程力学,认为这门课很简单很容易学。因此,对于这些内容,教师要要求学生课前自己预习。对于有些内容,比如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程的二矩式、三矩式,教师则可以采用讨论式,即课堂上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研究的方法去学习,去思考,最后得出结论。
工程力学中定理和公式较多,如果一一推导,教学时间上不够,另外烦琐的公式推导学生也不感兴趣。所以,比较理想的做法是讲清公式推导的思路,公式的推导过程简略,最后记住结论即可。比如,讲刚体的平面运动这部分内容时,学生都感到难学。这时候教师可以边演示动画边讲解,让学生了解曲柄摇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行星齿轮机构的组成。又比如,材料力学部分中弯曲和扭转的组合变形是一个难点,但又是后续课程机械设计中转轴设计所必须运用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力学模型—受力分析—内力分析—应力分析—强度条件计算”,逐步突破难点,使学生真正从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行工程力学教材内容比较陈旧,知识构架亦不完整,内容更新势在必行。在课程教学中,高校必须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有一个新体系的教材作保证,因此,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课关键所在。从去年开始,笔者所在学院有经验的教师开始着手编写工程力学教材,并春季学期开始试用。该教材引入了反映学科发展水平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同时编入了大量的分析和思考题,是一部启发性和研究性比较强的教材,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工程力学内容比较难学。比如理论力学内容抽象,材料力学公式繁多,力学课程单调、枯燥。工程力学教学中有的比较抽象的问题用口头是难以表达清楚的,媒体教学可以将工程实际问题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方便、生动地向学生解释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既有教师的精讲启发,又有现在媒体的适时参与。这样给学生们造成了一种全方位、立体的学习环境,使抽象的信息变得生动化,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大量的工程实例,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但只运用多媒体效果也存在弊端。部分学生更喜欢教师在黑板上和大家一起分析,因此,教师要做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也被称为慕课,是一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公众提供免费在线课程的新型教育模式。[7]2013年到2014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的首批慕课上线,“学堂在线”“中国大学”等慕课平台相继发布,中国慕课由此开始蓬勃发展。工程力学是工课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学校对该课程的改革非常重视,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课前引入碎片化的慕课视频,适应了当今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习惯和学习喜好。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空和频率,拥有更多自主权,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课前视频吸引学生进行预习并帮助学生跨越知识和技能鸿沟,有利于提高其在实体课堂中的参与度。慕课中的测试能反馈各个学生的问题,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深入了解学生,方便调整线下课堂教学的进度。[8]面向未来,工科教学应该聚焦技术创新,推进慕课快速发展。教师也要转变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充分用好慕课,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工科力学实验教学一直沿用实验指导书,实验内容单一,极大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此外,由于学生人数多,实验仪器少,实验中多数学生围观,缺乏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这与新工程专业的建设以及培养创新能力的初衷是不符合的。工科教师应思考改革实验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先进理念,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新的实验教学中应对实验原理只做简明扼要的介绍,淡化对具体试验步骤的要求,实验项目后应增加思考题。针对教学计划中学时安排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除了基础实验增加内容外,工科力学实验教学还应该增加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综合实验的内容,并增加选修及参考实验内容。对此,高校可以开放实验室,通过实验室这样一个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开拓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工程力学教改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专业教师需要适应新形势下工科力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下功夫。同时,教师应给学生比较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力学竞赛,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不断进步、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