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探究

2020-03-04 09:15肖晓梅
经济视野 2020年23期

□ 文| 肖晓梅

金融机构引领贫困地区建立完备、高效、有序的农村金融扶贫体系,肩负着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大责任,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多重意义,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执行主体。在政府精准扶贫政策下,商业银行如何定位,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这将是本文深入探讨的问题。

商业银行精准扶贫动力分析

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巨大,金融资源匮乏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打响,农业领域己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金融新兴市场之一。随着三农扶持政策的深入贯彻和各大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推陈出新,农户的贷款增速明显提高,农村地区集中性的信贷需求逐步呈现出大规模增长的势头,传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己无法充分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整个农村地区的金融资金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和网点覆盖率偏低,全国银行业金融空白乡镇数量众多,大部分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县一级,且金融机构种类偏少。在乡镇一级农村信用社形成了基本垄断的局面。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涉农贷款比例远远低于农村信用社,不利于农村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很多中低收入者、贫困人群仍不能平等地享受到国家政策优惠机遇下的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向好,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深入贯彻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引导银行系统在农村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设立营业网点和自助银行设备等。政府积极建立多部门、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动机制,对扶贫地区进行深入走访调查并对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帮助银行系统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理清思路、奠定基础,并在金融扶贫方面通过下放金融机构权力提高金融机构的能动性和工作效率,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扶贫信心。

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决定优势所在

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市场地位、运行机制以及在发展目标等方面不同于其他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即使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起到引导或协调的作用。政策性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落后的地区往往会率先入驻,通过政策吸引资金充足、管理先进的商业性资源进一步对当地金融市场进行开发建设,还会在当地金融市场发展成熟之后逐渐退出经营性领域。商业银行具有其他金融机构不可替代的优势。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往往具有资金充裕、产品与服务先进、员工业务能力强、管理模式规范、人力资源充足等方面的优势,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更能集中自身优势进行高效、精准的服务。而这些优势其他的金融机构并不能全部满足。

政府政策的坚定性和持续性

打羸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环。精准扶贫工作事关全国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此项政策的提出意味着我们要着力解决在扶贫过程中粗放化、效率低、资源错配等问题。由于金融机构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所以构建金融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对完成扶贫攻坚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品与服务定位

商业银行在开展扶贫工作的初步阶段,必须要紧抓金融精准扶贫中“精准”的核心要义。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上,对于不同的市场和扶贫客户群体,商业银行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探索可持续、多品种、广覆盖的金融产品。信贷产品类型可以精准地分类为“旅游贷”、“小微贷”、“返乡贷”等,充分满足乡镇企业、产业合作社、贫困个体户等不同人群的金融需求。整合各类财政扶贫基金,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专项担保基金以及贴息基金等。

创新金融扶持模式,推广如“公司+专业化组织+农户”的经营方式,利用公司的规范经营模式和专业化组织的技术让农户参与到扶贫项目中来,既解决了专业知识也解决了管理问题。创新“金融+产业”精准扶贫产品和服务,设立专门项目小组实地考察走访贫困地区产业优势,通过加大对产业园与合作社的信贷资金投入,开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潜力,支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推行差别化信贷支持政策,对于重点扶贫项目可以简化审批程序,降低贷款利率。充分利用互联网打破信息鸿沟,通过发展智慧农业、网络平台带动农业现代化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的进步。

结语

商业银行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身经营原则,确保业务的可持续性,还需保障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防范精准扶贫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正确处理好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促进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业活动的目的,商业银行在把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的过程中必然损失了部分利益,但从社会全局出发,这是应尽的义务。商业银行必须找到利益和责任的均衡点,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不遗余力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众人拾柴火焰高”,精准扶贫工作需要集聚多方扶贫资源和力量,形成扶贫内外合力,共同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