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继泉
2019年迪庆州青稞产业发展报告
和继泉
(迪庆州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迪庆674499)
青稞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了迪庆农业结构,推进了青稞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同时,要不断引进栽培和加工等技术、优化青稞加工工艺、大力开发青稞的营养、保健、药用和工业等多功能用途,加快西藏青稞产业的发展。
迪庆州;青稞产业;发展报告
青稞一直是迪庆高原地区第一大作物,生产地位十分突出。2019年迪庆青稞种植面积71 025 亩左右,平均单产185.37 kg,总产量13 166 t左右,总产值4 213.12 万元。
随着国家对藏区投入力度的不断增大,特别是通过青稞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青稞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青稞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青稞栽培面积迅猛增加,特别是冬青稞种植区域迅速扩张,青稞播种面积达到了10 万亩,播种面积净增4万亩,增幅66.7 %;到2019年,青稞单产提高到185 kg/亩,总产达到1 316.6万kg,青稞单产和总产分别比80年代增加了20 %和100 %,年均增加青稞总产47 %,随着各类青稞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迪庆藏区农业基础设施质量,农田水利化程度进一步加强,耕地产出力进一步提高,培养了一批青稞技术研究和推广的农业技术队伍。
基于现代农业生产建设以及发展基本规律,从种植业向生产行业的延伸,对青稞进行精深加工,不仅是产业经营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青稞外消的必由之路。青稞本身具有一定的生理保健功能,这一论断已经广为人知,通过科研进步以及精深加工处理,转化增值成为人们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行,青稞也成为一种集天然以及绿色为一体的高原特色产物,同时奠定了青稞精深加工的基础。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青稞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据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地区生产青稞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在9 %~12 %之间,脂肪含量在2 %以下,钙、铁、磷、铜、锰、锌、硒等矿质元素的含量多高于玉米、小麦和水稻等作物,绝大多数品种的β-葡聚糖、生育酚和维生素含量都高于皮大麦,部分青稞品种的β-葡聚糖含量甚至高于燕麦品种。基于此,青稞一直在我国中医、藏医学等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食疗作用,同时也被医学界广泛认为时B族维生素以及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之一和理想的保健粮食作物。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青稞具非常好的种植和产业发展价值,迪庆州种植和发展青稞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于迪庆州而言,每年从州级财政中支出200 万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该地区青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主要是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良种生产以及技术推广等重要环节予以支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和规模。同时,迪庆州还采取相应的金融贴息、补助以及奖励等方法,不断加大对企业产业发展的扶持,积极引导以及吸引各类资本、资金,尤其是吸引外资参与产业建设与发展。
为了扩大产业规模,做大做强青稞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迪庆州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副州长为组长的迪庆州青稞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州青稞产业的推动协调工作。产业推进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同时,为了解决青稞产业发展中制约因素,解决农民种植青稞过程种植管理不规范、种植布局不合理、恶性竞争和盲目跟风等问题,着力加强青稞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加强管理,推动产业发展。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发展环境。
从迪庆州农业建设与发展现状来看,基于州县、乡镇的农业科研以及推广机构和部门,实现良种选育、青稞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科研任务。加快青稞良种选育、繁育、生产种子,提高青稞良种统一供种能力,做到良种生产与推广面积协调发展。同时,进一步选派科技人员、“三区”人才以及产业顾问等,进入生产企业以及合作社等做好技术指导工作,并且参与技术咨询和服务等。值得一提的是,各县地域的农技推广部门和推广中心,为了能够有效打造高效粮食生产基地,加大了技术服务力度,不断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实践中,还应当立足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本地专家和人才为重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并且从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选派懂技术以及会管理的专项人才,进入龙头企业以及生产基地,为其提供科技服务。
近几年迪庆州青稞产业迅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严重影响了青稞产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州青稞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青稞加工业发展缓慢,青稞产业化龙头企业小、散、弱,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还处于“单产不高、品牌不响、价格不好、效益不佳”的状况。青稞加工企业70 %以上以青稞酿酒为主,并且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随着全国白酒行业整体高端化,消费升级背景下,次中端产品市场需求不足,终端消费不振。青稞作物的深加工,整体来看依然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青稞作物的深加工产品,依然是小作坊生产为主。实践来看,部分青稞产品生产企业的机械设备相对比较简陋,而且加工工艺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加之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未能形成有效的品牌优势,市场竞争力非常差。值得一提的是,迪庆州地区的环境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远,而且市场封闭,较之于内地相距甚远,高昂的运输费用,导致青稞产品有效销售范围狭窄,加工类产业未能得以快速发展。出现产品滞销、库存压力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迪庆青稞加工企业经济效益。青稞加工企业发展不景气,造成企业拉动能力下降。
青稞生产区域,在长期的青稞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种植经验,但是由于以下原因:冬青稞主产区仍在种植的云青2号、青海黄等品种大多推广应用了二十多年,连续种植若干年后,导致性状不典型、生长不整齐、抗逆性减退、穗头大小不匀、不匀小穗增多、产量下降等。
青稞种植面积基本上都分布在山区、高寒坝区,基本上属于“雨养农业”“靠天吃饭”,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弱,而且这些地区气候变化无常,自然灾害频繁,灾害性天气多发,青稞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全州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加之全州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青稞种植面积很难稳定增加。
目前国内青稞产品的生产经营,小规模以及散户经营形式明显,而且这些小规模农户种植青稞的地域分布散乱,没有形成规模,规范性相对较差,没有统一的品种、栽培技术和收储营销模式,难以有效满足深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高质量以及大批量的需求,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
基于以上对迪庆地区的青稞产业发展受阻原因以及存在的客观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应当做好如下工作。
以党中央对藏区社会经济发展支持为机遇,争取对迪庆州青稞产业的财政、水利以及农业和国土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积极发展农业综合产业,并且对中低产田地进行优化改造,加大水利建设以及扶贫开发等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有效确保青稞产业的沟渠畅通,加快田间道路、水窖以及管网配套设施的建设速度,全面推广高产能的青稞种植技术工艺。
4.2.1 健全和完善青稞科研以及产品推广一体化服务
基于对迪庆州地区的青稞生产地理布局以及基本条件等分析,建议立足实际,构建青稞作物改良中心以及技术试验站、研发站以及推广站。其中,青稞作为改良中心,主要负责良种选育以及繁育和先进种植与加工技术的引入与改进。青稞综合技术试验站承担所在产区的青稞新品种、新技术适应适用性鉴定示范等中试、推广任务,青稞良种繁育、技术推广等任务。青稞区域推广站承担适宜推广品种集中繁育任务,同时协调各方积极构建良种繁育以及深加工基地,全面推广高产以及高效技术方法。
4.2.2 选育良种,提高青稞产业发展水平
实践中,根据该地区的具体情况,还应当对青稞种质进行深入研究,并且不断加快引种以及品种选育,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优良品种。以市场发展需求为基础,选育适合该地区的优质以及高产型品种,以此来扩大青稞良种的繁育范围,良种生产以及大面积发展之间同步进行,以此来逐渐提高良种的统一供应,扩大良种的种植覆盖面。
4.2.3 做好专项技术服务工作
在上述基础之上,还应当制订青稞作物高产栽培规程和方案,积极开展高产栽培培训,本地农业主管部门应当不断创新机制,比如采取分片包干的方法,严格落实责任,对推广种植面积以及青稞作物的单产参数进行目标考核,以此来提高青稞作物的栽培水平。
目前迪庆地区的青稞作物种植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正如上文所述,该地区普遍存在着小规模种植现象,难以有效满足合作组织发展的要求。为此,实践中我们应当结合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加强企业与种植户之间的合作,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与生产基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种植主产区构建稳定的基地。
扩大青稞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水平后,还应当对产销对接环节加强管控,其中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连接是关键,实践中应当充分利用市场发展机制,将种植户手中的青稞原材料与企业对接,将生产的青稞有效转化成商品,发展订单、合同式青稞产业模式,从而实现农民增收、企业盈利的双赢目的。打破由粮食企业单一收购的销售模式,积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青稞加工企业和农业推广机构参与青稞收购,确保青稞产品的市场流通。
[1]陈青姣.西藏山南青稞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3):156-158,206.
[2]张文会.西藏青稞加工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粮食加工,2016,41(5):43-44,50.
[3]秦君玲,侯仲凯.西藏青稞产业深加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27(4):20-22.
F326.11
A
2095-1205(2020)05-129-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