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笔升,赵 颖,丁克俭
(1.邵阳学院国际学院,湖南邵阳,422000;2.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北京,100044)
第一语言(L1)和第二语言(L2)是按照人们习得的顺序来区分的,L2往往是在L1因为某种原因不再具有优势的情况下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语言学习。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言理论和语言习得机制。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7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了著名的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假设”。[1]根据现代心理学相关理论,语言学习是以交际为目的的,第二言语的学习更是如此,在L1并没有消失的情况下,L2的学习是建立在学习者更复杂的交际任务与需求目的基础上的,如学习或工作。换言之,人们学习第二语言是在以交际为导向的内驱力推动下进而产生的一种主动学习行为。在这个理论基础上,语言教学法流派中的认知法和交际法兴起,开始了在研究语言学习者“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对语言教师“教”的研究。认知法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在理解语言知识规则的前提下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操练。交际法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目的为交际的角度出发,主张课堂教学全过程应尽力开展符合真实社会交际情境的教学活动。[2]
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即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是在现代心理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第二语言教学实践。其教学理念是以认知法和交际法为基础,强调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认知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ESL是在北美兴起的一种针对非英语为母语的并且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学习者而开设的专业英文课程。ESL课程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材都是围绕非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设计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ESL课程的设置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有很高的参考价值。[3]在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引用和借鉴ESL课程的体系。一些中外合作专业直接引进国外ESL课程体系,包括师资、教材和课程。比如,北京交通大学中加合作本科办学项目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4]另一些则借鉴国外ESL课程体系,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建设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英语课程体系,比如沈阳大学。[5]ESL课程体系实用性的特点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英语课程设置具有启发性。本文基于2013年至2018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尼森语言学院与北京交通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课程体系设置和本科生暑期英语强化项目——EFAS(English for Academic Success)项目课程体系设置的相关经验、问卷调查以及课堂观摩等实验及研究结果展开论述。
在ESL课程设置的参照下,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中外合办学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和能力达不到全英文专业课程培养的要求。综合考察全国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招生录取分数线,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录取线不但低于本校非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同或相近专业,还低于本校的最低投档线。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很多新增的项目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第二,学费相对较高;第三,学生以及家长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办学情况不了解,导致对其不信任。以上几个原因造成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生源质量不均衡,为了满足生源数量要求,很多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对高考英语成绩没有作要求,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偏低。[6]
其次,英语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据调查,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并未针对本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进行专门的英语课程体系建设。[7]虽然为达到教育部文件中关于课程设置的“四个三分之一”的要求,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部分英语课程聘请了外籍教师进行教学,但是课程设置仍以通用英语为主。英语课程设置与全英文专业课程学习关联不够紧密,学生学习的语言技能不能服务于全英文的专业课程学习,且不能服务于学生出国学习的需求,直接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较低,影响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ESL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可以从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本质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有“4+0”“3+1”“2+2”几种,目标都是培养国际化的人才。[8]各院校应当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订符合本校优势和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计划,比如,培养通用型国际人才、精英型国际人才或者应用型国际人才。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9]
从中外合作办学的本质来说,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产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前进的一大步。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在引进国外优势教育资源、促进本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优势日益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提质增效,从而保证可持续发展就变得至关重要。英语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是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基石。[10]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是英语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对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至关重要。
1.保留通用英语
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研究者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大学英语教育的内容改革,改革意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主张内容以通用英语为主,一种主张以学术英语训练为主。[11]结合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出国学习和工作的学习目的,以及本校师资等各项实际情况,应保留通用英语教学,继续强化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解决日常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和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但受不同高校国际化程度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并不能将通用英语培养目标当中的日常交际能力立竿见影地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运用,尤其是不能满足不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对全英文专业课的学习需求,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对学习内容和目标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产生质疑,逐渐弱化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英语课程更加丰富多样。
2.加强学术英语
在保留通用英语的基础上,高校应同时开设学术英语相关课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可开设适合理科、工科、商科、文科等专业的学术英语课程,训练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全英文专业课学习能力。这一目标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专业课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学术英语课程内容应包含相关专业学术英语阅读、写作和语法、口语表达等几大部分。
3.有针对性地结合雅思考试(IELTS)的相关内容
很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赴外方合作院校学习必须通过雅思考试并达到相应的标准。在英语课程内容设置上,高校应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在低年级的英语课程内容中结合雅思考试的特点,让学生提前熟悉考试流程和考试内容。高校应在高年级英语课程中增加专门的雅思考试训练内容,对学生进行与雅思考试相关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
4.重视语言能力训练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英语课程内容设置应结合学习者学习需求,重视语言能力训练,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读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学习和交际的能力。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利用课上课下多种课堂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课上教师应尽量创造符合社会真实交际情境的活动,课下以任务型活动为主,鼓励学生将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下。
根据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尼森语言学院ESL课程设置的经验,高校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语法与写作课和听说课等课程,另外加上一门英语交际实践训练课程。在大学二年级及以上开设学术英语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雅思考试训练相关课程。
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一且相对不高,建立英语水平分级制,进行小班教学,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水平来说尤为重要。大学一年级的语言教学应在开学初对学生进行英语水平分班测试。按照学生的测试成绩,可按照三级制或者五级制进行分班,每个班级学生容量建议不超过30人。不同水平的学生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上各有侧重,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
一些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使用的英语教材和开设的英语课程和其他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一致,这样就无法满足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对英语课程的需求。高校可采用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作为低年级的通用英语课程的教材,在高年级的时候增设学术英语系列课程。相关ESL教材和学术英语教材也比较多样,高校可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教材,在引进教材的同时,也可以鼓励教师结合本校特色,编写适合本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英语教材。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英语课程师资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选拔经验丰富且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本土师资担任,但英语交际实践训练课程建议聘请语言教学经验丰富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担任。这是因为,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对学生学习英语来说,会事半功倍。来自不同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会不同,不同教学思维的交流,不但能促进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也能促进全校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同时,高校应与外方合作加强师资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本土语言教师与外方教师教学的交流与研讨,为本土教师发展创建交流平台。
高校教学对象大部分为成年的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仅仅依赖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比如趣味性的小游戏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使用的意识。
首先,从教学内容来说,高校要保留通用英语,巩固学生英语基础,增加适合本专业的学术英语的部分,结合雅思考试内容特点,重视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其次,从组织教学方面来说,高校要大力培养学生组织协作的精神,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可以延伸到课外,定期开展跟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活动。根据对2015年至2017年参加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尼森学院暑期语言培训项目(EFAS)的学生反馈,学习小组的开展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三,从教学方法来说,高校英语课堂要坚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适当开展演讲、辩论、PPT主题汇报、学术海报设计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获得感,这样才能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英语的实用性,从而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从教学评价机制方面来说,现有的英语课程的评价机制相对单一,以考试评价为主。考虑到语言课程的特殊性,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加大过程考核的比例,实行“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12]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地、全程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第五,从教学手段上来说,教师可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结合现代化教学技术,利用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使用比较成熟的语言学习与教学的手机应用来帮助学生学习。比如,进行语音及词汇训练的手机应用有Kahoot!,帮助词汇记忆的手机应用有Memrise,还有帮助课堂组织教学的雨课堂等。第六,从课堂教学环境来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尼森语言学院语言课全部采用小班教学,班上的国际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形成了浓厚的国际化氛围,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交际文化活动,每个语言教室的设计都非常有利于语言教学活动灵活性开展,教师都是具有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教师,每位教师都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拥有独立开发的成熟的教材以及网络训练平台。这些优势虽然不能通过某一改革措施一蹴而就,但对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改革来说同样极具借鉴意义,高校可根据各自身实力逐步建设完善。
第二语言教学应重视教学反馈,包括教师对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的反馈,尤其应该重视学生的反馈。很多高校都针对全校课程设计统一的教学评价机制,很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从侧面也能反映出评教的内容并不能体现学生对教师及课程的真实评价。高校应针对英语课程设计单独的评教问卷,也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邀请学生以团体座谈或者单独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反馈,认真参与到课程改进的活动中。
总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因为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英语学习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高校应该积极向经验成熟的课程体系汲取经验,思考构建适合本校办学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促进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及发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