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清华
(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在前期的地方政府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内容偏向宏观,也远离学生社会实践所能了解的政府治理实践,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课程教学团队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教学学术”运动中广泛运用的各类教学方法,通过综合对比,决定引入以案例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哈佛大学,并因在专业硕士教育中的成功推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1]作为一个“接地气”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案例素材整理与教学案例开发、以学生为中心参与案例分析等关键举措,一方面缩短了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宏观政府治理实践与学生实际感知的距离,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案例开发促进了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融合,适应了本课程教学的多维要求。本文对地方政府学的案例教学实践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反思,凝练了教学特色,也明确了今后应努力改进的方向。
在落实课程案例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聚焦于教学案例从哪里来、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如何提升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三个核心议题,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诉求,开展了大量探索。
与其他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的教学案例主要来源于专业教师不同,地方政府学课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开发来源更加多样化。一是专业机构建立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库。这类案例库的特点是案例多,覆盖专业课程多,但直接聚焦地方政府相关主题的案例偏少。二是专业教师的主动开发。专业教师团队在教学科研中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地开展案例收集和专题调研,形成标准化的教学案例。另外,专业教师还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案例。在我们的教学团队中,多位教师将基于区域公共治理的研究论文转化为教学案例,受到学生喜爱。三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开发。这是本课程案例教学的独特之处。这类案例开发的一般流程如下:教师引导学生对暑期实践、创新创业大赛的调研成果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成果,结合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转化并撰写成教学案例。此外,教师还组织学生利用互联网,广泛收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素材。比如,收集2019年各地开展的“抢人大战”素材,形成了地方政府横向人才竞争的教学案例。四是案例教学成果转化为下一期的教学案例来源。为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在布置学生收集案例素材、尝试编写教学案例基础上,教师通过不断充实和完善,将这些案例变成可供下一年级学生使用的教学案例。这类案例一般都是学生关心、喜爱的主题,在教学实践中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有了多种来源、契合教学各部分内容的案例素材,如何将教学案例深度融入教学过程、设计好教学过程则是下一步要考虑的重点。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的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开始前利用网络教学平台、QQ群等广泛听取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想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将教学案例素材提前交给学生仔细阅读,通过分组汇报、辩论、多组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发现案例背后的理论要点,分析案例中各行动主体的行动逻辑,加深对政府运行中利益相关方的理解;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采取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方式。过程考核既包括对案例材料的分析、阅读、整理等基础工作准备,也包括在分组讨论、案例汇报中的参与深度和参与表现,还包括对部分案例的延伸阅读、社区调研体验的参与情况等。结果考核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对案例讨论过程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分析报告;二是结合相关主题开展线上或线下等多种形式的调研,撰写教学案例文本。通过对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总结反思的闭环管理,我们建立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者和见证者、以多维评价手段为保障的教学模式。历次学生的教学评价结果也反映了学生对案例教学模式的认可和喜爱。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广泛、深入参与这一关键环节开展了大量探索,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对历次课程学生评价中的意见进行认真梳理,从案例选择、实施过程、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断优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创见等放在突出位置,让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案例补充调研或体验调研等;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恪守“主持人”角色,采用多种形式确保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2]在教学考核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案例调研、撰写等,告知学生优秀案例可以成为下一届学生的教学素材,以此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促使学生认真对待考核,进一步加深对案例教学的理解。
一是积极响应社会需求,落实新文科建设理念,服务地方脱贫攻坚。人文社会科学相关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要讲好“中国故事”。[3]学校所在区域面临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如何整理好脱贫攻坚中的治理故事,以满足各级政府提升治理效能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我们在案例开发中,有意识地从脱贫攻坚中寻找案例线索,开展深度调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案例场景,帮助更多的学生了解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在课程考核和假期社会实践中,从加深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出发,引导学生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各种类型调研和实践,更深层地掌握基层政府在推进公共治理中的困境和改进策略。在本课程中,我们聚焦农村脱贫小额贷款、扶贫产业项目选择、第一书记驻村等扶贫实践,将案例开发和案例教学有机融合,为学生呈现了一整幅扶贫攻坚的生动画面,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喜爱。
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案例教学全过程,体现课程思政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全过程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全部案例均为地方公共治理中的经验总结或教训反思。将这些鲜活案例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来之不易,让学生理解社会制度不断优化的必由之路,从而坚定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强决心。[4]在案例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个环节中,学生纷纷表示受到深刻教育,部分学生将学习感受写进入党申请书中,部分学生将案例材料融入思政论文并获奖。
三是案例教学突显区域性和民族性,体现地域特色。首先是突显区域性。我们一半以上的教学案例的发生背景为本地区各级政府的治理实践。由于本专业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本地生源,因此对区域内的治理实践更有发言权。同时,做区域内的案例开发可以和专业教师的科研活动密切对接。案例素材既是教学资料,也是科研资料的重要来源。专业教师参与区域案例开发的积极性很高。本专业有多位教师将案例开发成果写成科研论文,发表在《公共管理学报》等权威期刊上。其次是突显民族性。我们在案例开发和教学中紧紧抓住民族社区管理、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保护、少数民族脱贫攻坚等核心议题,展现了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多维画面。
四是围绕学校优势学科,开展多学科案例开发和研讨,拓宽学生视野,突显学校特色。作为地方普通理工类高校,环境、地质等学科是学校的优势学科。我们在案例开发中,有意识地选择和优势学科相关联的治理主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实和展现相关学科背景知识,这提升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科融合。比如,在有关漓江流域水资源治理的案例开发中,我们寻求环境、地质、水文等相关学科的支持,在案例描述中融入了大量理工科的学术概念和基本理论,将政府的技术治理手段和不同层级政府间关系进行了有机融合。诸如此类的案例教学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形成了理工科院校在人文教育上的独特之处。
我们的案例教学实践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也逐渐凝练出了自身的特色,但案例开发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有效性还需要不断提高。下一步,我们将在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开展深入探索和实践。
一是教学设计的不断创新。探索学生深度参与案例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将学生诉求提前反映在教学设计中,为后续案例教学的课堂实践等奠定良好基础;对案例教学授课教师的角色错位问题保持高度警惕,通过教学反馈、督导听课、案例开发教学团队互查,最大可能地减少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各类不当授课形式;鼓励案例教学团队成员走出去,参与各类高水平的培训和教学交流,吸收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以改进教学过程。
二是案例教学与学生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的深度融合。案例教学的持续开展一方面离不开理论教学所需要的各类鲜活的公共治理案例,另一方面需要得到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深度反馈。与学生实习、实践的深度融合可以真正体现案例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在全部实践中随时认识和思考公共治理的实践,不断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拓展对现实问题的理论反思。学生可以将治理实践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素材。
三是课程案例的持续开发。教学案例的持续开发一方面要适应公共治理实践的变化,对治理实践中的新问题、新变化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另一方面要尝试案例呈现形式的多样化。现有案例大多为文本案例,形式较为单一。可尝试制作一些视频案例,比如,引入抖音短视频案例素材,促进案例的可视化和情境化,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考虑到本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步伐,后续还可借助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探索更多的案例教学方式。
四是重视案例教学成果的共享和推广,加快优秀案例的入库步伐。案例教学不能故步自封,需要教师间的分享和交流。我们努力和同行交流,鼓励教师走出去分享案例;结合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逐步将本课程案例教学制作成线上课程,让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成果。同时,在已有案例库的基础上,我们制定案例开发激励办法,鼓励更多教学案例参加公共管理案例库入库选拔,不断拓宽案例使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