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农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师范类专业认证旨在构建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校师范类专业而言,对标认证要求,健全课程体系,持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加强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环节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高校师范类专业应重点学习研究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结合OBE教学理念,准确把握内涵,主动对标找差距。探究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教育部于2017年10月26日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专业认证办法》)。从认证办法和认证标准两个角度推动了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有效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师范类专业认证缺乏统筹管理、认证标准不一、组织程序不严格等突出性问题,为全面保障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奠定了政策支持基础。其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学生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产出导向,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展开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性提升〔1〕。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关键在于围绕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以及审核。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科学是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也是保障课程专业质量的基础。从师范类专业认证基本理念来看,其与OBE教学理念的内核不谋而合。所谓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即为成果导向教育,也称能力导向教育,其是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目标为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成果。OBE教学以需求决定培养目标与模式,进而构建起课程体系,这也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鼓励成功的理念〔2〕。因此,OBE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贯穿于专业认证标准当中。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基于OBE教学理念的应用,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是第一发力点。师范类专业建设应基于对OBE理念的深入领会与实践,更新教学观念,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结合师范生素质培养目标要求,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当前,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来看,高校师范专业课程体系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1)课程体系目标不清晰,影响了师范专业发展
截止到2017 年,我国共有师范生培养高校 589 所。其中包括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师范院校 192 所;培养师范生的综合大学、综合学院、独立学院、高等职业院校、省市教育学院 397 所。由于各个高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千差万别,其课程目标也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关系到学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修订、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课程大纲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实施、毕业要求达成度有效评价等问题。不少教师重教不重学,重教学改革轻课程改革,仅仅从教学的角度来定位课程目标,忽视了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自身专业发展也停滞不前〔3〕。
(2)课程体系成果导向不明确,影响学生知识体系的整体架构
教学内容固守学科知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与师范专业需求对接。同时,虽然现阶段部分高校都对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及修正,并围绕课程设置展开局部改进以及整体创新,但仍然面临着较大问题,甚至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形,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也相继凸显,如课程内容和设置无法体现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之间缺乏逻辑性等。OBE教学理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目标、需求、过程、学的效果、改进措施,即学什么、为什么学、如何学、学的效果如何、如何改进?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标准、制度体系、运行模式都要围绕OBE理念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改革,以适应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
(3)实践教学形式主义严重,忽视实践性知识的价值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师范生要至少有一学期的时间到中小学等基础教育单位进行教育实习。但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师范生处于毕业之前的最忙的时间,写毕业论文、参加招聘、考研、考公务员等等,再加上中小学对师范生的接纳能力以及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我国目前师范生的实际实习实际时间一般只有8周左右,甚至更少,实践教学缺乏现开放性、实效性。当前一些高校对实习支教、定岗实习的执行过程中,形式主义泛存在。学难以致用,未能充分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理论知识无法转化为实践技能。
(1)科学制定课程目标
课程培养目标是构建专业知识结构、形成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遵循。基于师范专业要求与OBE教学理念,师范专业课程目标制定需体现出反向设计、正向支撑的特征。具体来讲,应结合师范生在毕业五年后所能达到的专业与职业成就提出课程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并将其细化为课程体系。同时,在课程培养目标应做到特色化〔4〕。尤其是针对地方院校而言,其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应充分考虑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适应性,系统优化培养方案。这需要科学合理的需求调研,充分掌握地方专业教师需求、技能水平要求等工作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培养目标,体现地方特色,符合地方对师范人才的需求。这是师范专业认证中“产出导向”与OBE教学理念中“结果导向”的直接体现。
(2)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首先,应成立小组负责课程体系建设,制定专业要求与课程内容,明确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教学内容范围的明确,如何划分教学模块,都需要紧扣教学目标达成,对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展开系统性审核,并结合往届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情况以及教学评价等信息反馈,予以动态调整与优化。同时,课程体系设计应当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聚焦学生最终达成的学习成果〔5〕。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其应当以培养未来语文教师为目标,将语文教学思想形成专业知识融合于专业课程当中,按照模块化、弹性化等标准,合理编制课程体系,构建起“必修+选修”、“平台+模块”等结构,合理设置课程比例,促进学生通识知识、教学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其次,教学方法也应做到针对性设计与利用,立足教学目标达成,融合学生学习特性以及教学内容选取,深入探究教学目标核心要素以及可能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重难点,有效设计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活动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移〔6〕。
(3)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首先,应深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教学活动,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如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可通过举办征文大赛、经典诵读比赛等,系统化开展教学实践,促进由教学技能训练到实践能力养成。再如积极举办与师范生基本技能相关的各类校园活动,如师范生“三字一话”竞赛、优秀教案设计展演等。通过特色化校园文化活动的定期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师范生未来进行教学实践的信心,也有助于师范生积累教学实践经验〔7〕。其次,搭建实践基地,将产业要素融入师范专业建设,使课程调整与教学内容变化跟上行业发展,将产教融合真正落地。具体应强化教学实践基地的运行管理与建设,以教学实践基地为载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师范生深入到教学一线场所了解当前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与教学实践基地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形成系统化认知与判断,进而树立其终身任教的理念。此外,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为从根源上解决传统实践教学中形式主义、管理粗放的问题,需对实践教学各环节实施精细化管理。具体应针对不同师范专业提出针对性实践要求,明确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实践课程需编制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相关要求;规范学生实践活动中的教学指导,明确指导目标、要求;强化对实践指导教师的管理与培训,建立激励制度引导教师参与实践教学〔8〕。
(4)健全评价监控机制
首先,应采取阶段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模式,推进评价方式多样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上课、作业辅导、授课计划、教案、培养方案等,都需设置相对应的质量标准。同时,为使课程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应制定出细化的评价指标,具体包含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其评价指标应充分考虑到教育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如中小学校、学生、家长、企业等,充分征求相关者的建议。其次,应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在定期进行评价后,要及时分析和把握当前专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与不足,并针对上述内容制定具有可执行性的改进方案;构建起起 “回头看”机制,对于改进后的专业发展状况定期进行反馈性调查,以保证改进与完善的结果能落到实处〔9〕。同时推动教学环节监控管理,通过教师互评、督学听课、信息员汇报、座谈会等形式,对整个教学与实习过程展开系统化监控。此外,构建用人单位反馈机制与人才发展跟踪机制,掌握师范专业毕业生在自身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跟踪调研用人单位对师范毕业生在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具体需求,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培养方案,形成教学质量优化闭环。
总之,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应严格按照师范类专业三级监测认证要求,结合OBE教学理念,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定位,从教学内容、实践机制、评价反馈等多维度出发,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结合自身实际,将师范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