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锦新
(广东省云浮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东云浮 527300)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战略;培养能为社会发展带来重大贡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觉的投入到学习中,学会学习。但从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充分的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未意识到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感于此,本文参考冯克诚、何曼青主编的《学生能力培养与训练实用全书》中对自学能力的定义:“以独立性为核心、多种较优的心理能量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笔者结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水平为主题展开探讨。
自学能力是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首先,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如果学生将学习当成一项“命令”来完成,缺少自我提升的内在驱动力,其学习能力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其次,自学能力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在教师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中是无法体现的。只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建构起个体内部的知识体系,在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才能在自学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1]。再次,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自学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也能够充分的展示信息技术课程的操作性与实践性。学生只有通过自学才能够真正的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除此之外,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一门学科感兴趣,并重视这门学科,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门学科中。由于信息技术未纳入高考科目,导致学生对这门科目的不重视。学生对科目的不重视,会导致学生失去对这门科目学习的动力。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严重缺乏,导致教师在授课时整体效率低下,从而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2]。除此之外,很多教师并未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在课堂上都是让学生自由学习,导致很多学生都将时间花在看电影和玩游戏上,并未真正自学,而且学校也缺乏对这门学科的考核评价,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对这门学科不重视的原因。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育者,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会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当前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的,很多教师并未意识到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学生一开始都很喜欢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但是由于教师总是通过命令式的口吻来引导学生学习,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处在被动状态去学习,自然就阻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力的培养。还有部分教师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漠不关心,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不理想。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灌输理论知识方式去教导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总是一味的将课堂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3]。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于教师的讲解,而不会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极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要想学好一门学科,就必须要重视它,要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对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什么影响,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因此,教师要想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就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继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纯理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处在机械的学习状态,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最后,学校层面上也要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加大对计算机实验室及教学设备的投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通过计算机实际操作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4]。严格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估,定期对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教学进度进行有效的评估,确保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健康稳步的发展。
自学并不代表要求学生自己去学习,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过程需要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的引导。因此,学校要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培养。学校要在引进高素质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同时,也要注重现有的专业教师的培养,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信息技术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自觉地去学习更先进的信息技术,从而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向学生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从而激发学生自学的欲望。作为一名教师也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考核,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质量和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灌、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但使用网络智能终端进行教学后,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智能终端互动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角交给学生。
1.充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环节,开展形式多样且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学时,可让学生先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再让其借助网络智能终端等形式,学习教师事先规定要学习的内容,学习过程中有问题可以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如此一来,就能激发出高中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性学习以及深入思考的能力,而且还能增强高中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而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率。
2.应用网络智能终端开展个性化指导,实施分层教学。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授课时,可运用智能网络终端为学生布置各项教学任务,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状况。教师还可应用网络智能终端所具备的交流等各种功能,对高中生实施分层教学指导,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分析问题与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利用智能网络终端,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摆脱教材的束缚,敢于创新,并将创新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从而不断地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3.充分应用网络空间评论区开展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在学生掌握查询、获取、筛选、整理信息等基本技能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智能网络终端利用数字化学习工具自主学习,并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其他同伴交流、分享。学生可以在网络空间的评论区发表创作的思路等观点,再由教师对学生的创作思路予以点评,最后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性操作。教师还可在评论区展示、点评学生的出色作品;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安排分小组制作多媒体作品,再把每个小组的作品发布出来,由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评分,选出前5名进行表扬。当然,学生还可相互学习,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这不但能够深化自身所学知识,而且还能提升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还可利用智能网络终端的在线分享功能,高中生可快速了解到本班同学的具体学习状况,自觉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实施自主性探究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当前高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协作、创新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快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