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激励性评价的策略研究

2020-03-04 05:15:09张雪薇
教育观察 2020年16期

张雪薇

(吉林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幼儿角色游戏中的教师激励性评价是指教师对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具体表现,通过正向肯定和负向化解的方式方法,给予幼儿鼓励、尊重、理解和期待等语言或者行动,帮助幼儿“去标签”,使幼儿及角色游戏获得更好的发展的一种评价过程。

一、将教师激励性评价运用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重要性

中班幼儿处于自我意识初步形成时期,由于其心理和生理发展尚未成熟,成人的评价对其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激励性评价能够激发幼儿的内在需要和动机,有利于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更有效的指导,有助于健康、语言、社会等领域在幼儿角色游戏中的综合运用,促进幼儿园教育游戏实践的发展。教师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的激励性评价能够更深入地探索中班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和思维能力发展水平。根据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更好地组织幼儿角色游戏、提高幼儿游戏品质。这个过程不仅能够使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而且有利于挖掘幼儿的潜能,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增强幼儿自信心,促进幼儿认知能力、注意力、良好品行、积极情绪、独立性、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有利于构建更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全面促进游戏发展价值的实现。[1]

二、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激励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激励性评价语言不恰当

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表现的评价存在笼统、敷衍的问题,缺乏情感交流,一些教师甚至没有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评价。[2]例如,在幼儿游戏中教师常常用“很好”“真聪明”“棒棒哒”这类口头语夸奖幼儿,或者刻板地评判学生。在幼儿发生争执时教师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信任危机。例如,在男孩穿粉色护士服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因新奇而嘲笑幼儿,这表现出教师不够尊重和理解幼儿,没有重视幼儿完整的人格,充满评判色彩的环境是无法进行游戏的。此外,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中,一些教师的口头语言评价不够具体,缺乏针对性,不能让幼儿知道自己表现的亮点之处,语气语调没有表达出对幼儿的喜爱之情。很多时候,教师肢体语言形式的激励不多,如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或拥抱等能激发幼儿积极性的激励。

(二)激励性评价内容不全面

在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评价内容上,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幼儿的常规和安全问题,对幼儿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表扬或奖励,缺乏对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对角色游戏本身的重视。[3]一方面,教师对幼儿的观察指导不够专业,对角色游戏中幼儿内在品质、心理需求和游戏发展水平方面的激励性评价不足;另一方面,教师不够关注游戏的过程,不够重视幼儿努力的方向,缺少对幼儿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塑造。

(三)物质激励机制不规范

班级中角色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等物质支持影响幼儿角色游戏的质量和教师激励性评价的实施。教师有时对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给予的实物奖励比较随意,并没有完善的物质激励机制。例如,有些教师奖励幼儿小贴纸,但并没有对每个幼儿获得多少个小贴纸进行记录。由于中班幼儿经常将身上的贴纸撕下来玩,导致贴纸掉落被别的幼儿拾起,引起幼儿之间的争执。有时教师为了不打击幼儿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对所有幼儿进行相同的实物奖励或者不进行物质激励,使得一些幼儿不开心,进而影响师幼关系。

三、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激励性评价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对激励性评价的认知不足

激励性评价作为赏识教育的主要方式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日益重视,家长和教师越来越重视挖掘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对其进行激励,以此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和行为表现,促进幼儿持续发展。教师想通过激励性评价提高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不能随意对幼儿进行激励性评价,不恰当的激励性评价反而会对幼儿造成不良影响。滥用实物奖励会导致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功利心理,使幼儿对为何获得教师好评的因果关系的认识从内部转向外部,会导致幼儿内在动机和任务坚持度下降,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成人的控制上。[4]不恰当的教师激励性评价也会导致幼儿同伴关系的紧张,失去或者无法得到教师激励的幼儿会出现焦虑情绪,影响师幼关系。

(二)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运用激励性评价的能力有限

游戏评价是教师游戏指导中重要的一环,在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进行激励性评价需要教师恰当把握。幼儿的行为表现不仅受教育以及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还受遗传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中班幼儿年龄小,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认知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水平较低,教师的评价既不能太简单,又不能太抽象,还要能够激励幼儿思考,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玩得更好。除此之外,幼儿的心理需要也各有不同,对每个幼儿因材施教是幼儿教师面临的重要挑战。

对于教学经验少的幼儿教师,同理倾听幼儿在角色游戏时的诉求方面会略有不足。有些“消极怠慢型”教师在给幼儿穿完角色服装后对幼儿置之不理,这样不可能观察到中班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的表情、语言和动作以及材料的使用情况等表现,无法做出有效的激励性评价。有的教师在观察幼儿时不确定自己的评价是否正确,担心对幼儿产生不利影响,便采取不作为的方式。有的教师虽然能观察到幼儿的表情和对别人的态度,了解每个幼儿的游戏性体验是怎样的,知道细心留意幼儿投入的努力、角色扮演的多样性,注意幼儿游戏的持续性、创新性等体现其游戏发展水平的信号,但不太清楚幼儿的内在状态和真正需要,这也难以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言行进行全面有效的激励性评价,影响幼儿的发展和激励性评价作用的发挥,不能把幼儿的角色游戏引导到更高的水平。

(三)教师个人风格不同

教师对幼儿激励性评价的指向与形式是有差异的,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人风格。[5]性格温和的教师会给予幼儿更多的关怀,善于对幼儿进行赞扬、肯定和奖励,师幼关系较为融洽;相对严厉的教师给予幼儿的批评更多一点,会造成幼儿的紧张不安,激励效果较差。

四、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激励性评价的运用策略

(一)教师树立对角色游戏中激励性评价的正确认知

教师作为激励性评价的发起者,对激励性评价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激励性行为。教师要在观念上重视激励性评价,明确对角色游戏进行激励性评价的目的,使幼儿在角色游戏活动中能够及时调整行为表现,不断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例如,相比于其他气质类型的幼儿,抑郁质的幼儿更渴望被激励,在他们进行角色游戏时,教师应不吝赞扬和鼓励。教师可以运用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提倡的“肯定原则”,赏识教育能给予幼儿充分的肯定。另外,运用教育家卢勤倡导的“拇指教育”,即激赏教育,能够帮助幼儿融入角色游戏,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使幼儿超越自己。

激励性评价不只是正向肯定,还包括负向化解和“去标签”。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化解负向情绪和行为,教师不是批评幼儿,而是对幼儿说建设性的语言,使幼儿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启发幼儿向更好的方向改进。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帮助幼儿解除危机,让幼儿摆脱自己的标签。此外,教师应完善自己的儿童观,具备成长型思维和终身发展观念,热爱幼儿和幼教事业。

(二)提高教师运用激励性评价的能力

1.建立合理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一方面,幼儿教师可以商讨建立更为合理的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激励性评价机制,这样在具体实施时就有了参照的标准。教师也可以和本班幼儿共同制定本班的角色游戏物质性激励评价机制。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学、请教他人、参加学校提供的在职培训和其他行业培训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运用激励性评价的方法,提升自己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的能力。

2.教师要把握幼儿游戏过程中的多个观测点

教师应以幼儿为本,帮助幼儿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游戏,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让幼儿获得充分的游戏体验,给予幼儿更多表现和发挥的机会。

首先,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的外在表现,尽量满足其心理需要。教师应把握每个幼儿的能力、行为特点、思想感情等,然后使用情感充沛的语言进行正面肯定和负面化解,及时给予幼儿支持、赞许与鼓励,启发幼儿自行纠正不正确的行为,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和热情,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其次,教师要重视游戏评价过程中幼儿的自主参与性和角色游戏本身的发展。[6]幼儿是角色游戏的主体,他们也可以参与到角色游戏评价过程,游戏后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对角色游戏中的情境进行回味和交流,讨论感兴趣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7]当幼儿做出尝试或取得成功时,教师应给予有针对性的、中肯的、正面的评价,表扬幼儿付出的努力,而不是评判幼儿的对错,帮助他们整合游戏中的经验,这也有利于教师创编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中班角色游戏。

3.教师要注意运用激励性评价的分寸

对幼儿的激励性评价的缺失不利于幼儿的成长,但激励性评价不是越多越好,教师过度激励反而会让幼儿因受到游戏以外的奖惩而无法安心游戏。因此,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运用激励性评价的时机、内容和方式。

首先,教师要用爱和宽容去理解、悦纳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不要直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去判断幼儿的对错。教师要看到幼儿的需要,与幼儿建立心的连接,经过思考后再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对幼儿做出激励性评价。

其次,教师要注意评价的原则和方法。例如,对个别幼儿的表扬与奖励要同对集体的表扬和奖励结合起来,引导幼儿缩小差距。教师要注重对幼儿激励性评价的归因,这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教师的做法,对教师的表扬与奖励做出正确的归因,进而增强幼儿的内在动机。[8]教师应该对幼儿角色游戏中遇到的危机表现出兴趣,引导幼儿面对和处理问题,把危机视作学习的好机会,同时帮助幼儿正确看待别人和自己的闪光点与不足。

此外,教师关注幼儿对激励性评价的期待能够使教师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激励性评价行为,使之更加契合幼儿的需要,这不仅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激励性评价的有效性。

(三)教师要注重对自身的反思

反思是一种有思考的学习过程和理性的总结过程。幼儿园教师要经常对幼儿角色游戏中的事件、自己的激励性评价行为以及教育教学风格等进行反思,然后形成对激励性评价的观念、经验和行为的新的积极认知,不断实现自我超越。[9]例如,教师要反思自己怎样可以全身心地同理倾听和观察幼儿,思考如何对激励性评价的尺度合理把握,思考是否采用了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思考怎样增强激励性评价的公平性、有效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