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宝君,曾敬香
(1.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21000;2.潮州市意溪中心幼儿园,广东潮州,521041)
教育是文化传承最有效的载体和途径,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1]基于当前幼儿园选用的教材是否充分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思考,笔者对潮州市幼儿园通行教材进行分析,以呈现当前幼儿园教材的文化融入现状,为幼儿园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与课程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并引发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的保护与传承。
潮州市位于岭南地区,远离中心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潮剧、潮州工夫茶艺、潮州木雕等更是享誉海内外,丰富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潮州市各级各类学校构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幼儿园教材是指正式出版的供幼儿园教师指导幼儿学习的文本材料和配套辅助材料,主要包括幼儿园课程方案、教师用书、幼儿用书、操作材料、音视频等,是幼儿园课程的物化形态。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潮州市辖区幼儿园在2018~2019学年度使用的教材,发现潮州市幼儿园使用的教材版本多种多样,常见的教材版本有小袋鼠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芳草幼儿园可操作性学习新方案等六种。其中,使用范围最广、最受幼儿园教师欢迎的是凤凰小康轩幼儿多元能力探索课程的教材(简称凤凰小康轩教材)[2]、岭南幼儿多元智能课程的教材(简称岭南版教材)[3]。笔者采用文本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对这两个版本的幼儿用书进行研究。
面向全国发行的凤凰小康轩教材每学期各四个主题,涵盖幼儿园五大领域。2018学年度幼儿用书的活动合计778个,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有72个,占比9%。其中,大班活动34个、中班26个、小班12个。艺术领域29个,位居榜首,其次是社会领域16个、语言领域14个,健康领域所占比例最低。
1.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1)普适性知识占主流地位
凤凰小康轩教材以呈现普适性知识为主,自然现象、爱、成长、规则、同伴关系等是其主要内容。例如,《小叶子的旅行》(小班第一学期语言领域)讲述的是小叶子期待旅行—努力为旅行做准备—快乐旅行—回归大树妈妈怀抱的故事,开页设计展现了空间的广阔、叶子旅行的线路和情感表达的抒发,绿、黄、红、紫等色彩描绘了温柔包容的大树妈妈、可爱活泼和快乐飞翔的叶子宝宝。线条舒展,亲子的温暖甜蜜、叶子宝宝的兴奋等情感在纸上浮动。该故事以大树和叶子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妈妈和宝宝之间的包容和接纳、放飞和回归的亲子之爱,以拟人化的植物形象表现了人类亘古不变的亲情主题。《长大做什么》(大班第二学期语言领域)的主题是“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理想,实现理想的关键是努力”。《快乐的动物合唱团》(大班第二学期语言领域)讲述的是驴子邀请狗、猫、公鸡、大灰狼等小动物组成动物合唱团的故事,故事的主题涉及友爱、和睦相处、情绪的调节方法等内容。
(2)中外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占比不高
凤凰小康轩教材突显普适性知识内容的同时,也在一定比例上体现中外文化的多样性。例如:大班艺术领域“美丽的衣服”介绍了中国旗袍、日本和服、印度纱丽、西方的白色婚纱等服装;“面具大集合”展现了中国舞龙舞狮的面具、青面獠牙的面具、日本能剧的面具、萨伊松耶族面具、嘉年华会面具。凤凰小康轩教材还体现了中外文化的差异性,例如,大班社会领域的“秋日大丰收”主题的“茶文化”系列活动,介绍了茶叶的不同种类、冲泡方式及茶馆;大班艺术领域“宁静与跳跃”中,出示“海边孩童嬉戏、粉色小船漂浮海上”与“着红衣、舞绸带小姑娘”的图片,提问“一边听音乐一边看图,想一想,哪幅图表现的是《梦之船》,哪幅图表现的是《喜洋洋》?哪首曲子是宁静的,哪首曲子是跳跃的?请用动作表现出来吧!”。凤凰小康轩教材呈现中外文化多样性、差异性的内容并不多,且多集中在艺术领域、社会领域。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体现共性元素
凤凰小康轩教材展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物质生活文化、艺术、节日文化、民间娱乐文化和中国独有动植物五大类。其中,物质生活文化包括建筑、服饰、饮食文化,艺术包括传统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节日文化包括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节俗,民间娱乐文化则是太极等传统体育运动,中国独有动植物是熊猫。在众多活动中,春节习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其次是民间工艺美术。凤凰小康轩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也多展现文化的共性元素,如春节习俗多展现“大扫除、买年货、贴春联、吃团圆饭、拜年”等全国各地共同的节日文化元素。
(4)境域性文化元素多以北方或江浙地区为表现对象
文化常因场域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地方特色,差异令地方文化呈现丰富多彩的迷人景象。凤凰小康轩教材在展现文化共性的同时,对文化地域特征多样性和差异性也有所体现,但多以北方或江浙一带的文化特征为主要表现对象,较少涉及岭南等其他区域。例如,《饺子元宝》(大班第一学期语言领域)反映的是北方除夕夜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潮州市老百姓的年夜饭餐桌必不可少的是鱼、粿、“四点金鸡碗”、潮汕卤味等菜肴,鲜有饺子。反映端午节习俗的四则活动在展现“龙舟、粽子、悬挂物品祈保平安”等共同文化元素外,还展现了江浙一带“雄黄化妆、吃鸭蛋”等境域性文化元素,其他地方的文化特征则被弱化或忽略。雄黄作为一种中药材可用于制作解毒剂、杀虫药,是江南一带百姓用来驱妖避邪之物,因此,端午节有成人饮雄黄酒、儿童涂抹雄黄妆的风俗,如杭州谚语“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江苏籍的作家汪曾祺在散文《端午的鸭蛋》中提到了家乡端午节“吃鸭蛋”和“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的风俗。但在岭南地区的潮州市,端午节没有喝雄黄酒、抹雄黄妆或吃鸭蛋的习俗,人们多会在端午节摘下使君子花煮水或炒鸡蛋给孩子吃,目的是消除孩童肚子里的蛔虫,避邪的成份相对较弱。
2.画面的设计与表现
幼儿园教材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图画,画面是幼儿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在凤凰小康轩教材中,画面颜色搭配合理,画面信息与内容匹配度高。普适性主题活动多以拟人化的动植物或没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卡通人物为表现形象,角色形象清新可爱且富有童真童趣,形象的描画或画面的装饰鲜有传统文化的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画面设计多以卡通人物或实物图片为表现形象,形象的描画能注重传统文化信息的传递,画面的装饰或细节也能让观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要过年了》(小班第一学期社会领域)描画了大扫除、办年货、贴春联、吃团圆饭、拜年等年俗活动,人物的表情、动作能体现过年的祥和与欢乐,画面中的爷爷穿的长袍马褂配布鞋是老北京男子的传统服饰。再如,《吉祥的红色》(中班第一学期艺术领域)主要以实物图片展现了灯笼、红包、对联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物品,以红色底、花团锦簇作为背景,整个画面弥漫着喜庆、吉祥和欢乐的氛围。
潮州市幼儿园使用的教材中,最能体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是“岭南幼儿多元智能课程”教材,该教材以“为广东省幼儿园量身定做,富有广东特色,传承岭南文化,旨在建设广东品牌的幼儿园课程”为主旨。笔者分析发现,三个年龄班幼儿用书的活动合计826个,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与小凤凰小康轩教材类似,均包含普适性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地方文化)及少量的外国文化,以普适性内容为主,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合计111个,占活动总量的13%,比例明显高于凤凰小康轩教材,分布趋势与凤凰小康轩教材一致:大班活动53个、中班39个、小班19个,艺术领域67个位居榜首,其次是社会领域25个、语言领域12个,健康领域所占比例最低。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展现共性元素,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稀少,有待深入挖掘与利用
在111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具有明显广东特色文化特征的活动仅有58个,占活动总量的7%,其余的活动主题与内容并没有明显的岭南地域文化特征,“富有广东特色、传承岭南文化”的主旨无法得到很好地彰显。广东特色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艺术、语言和社会等领域,其中美术活动21个、音乐活动16个、语言活动8个、社会活动7个;主题与内容包括物质生活文化、艺术、节日文化和岭南动植物等四大类,其中物质生活文化包括地理标志、建筑、服饰和饮食文化,艺术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节日文化包括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节俗,岭南动植物主要是岭南水果,如荔枝、菠萝等。其中,粤语童谣/歌谣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活动类型,而富有特色的潮州童谣、客家童谣却没有在教材中呈现。
岭南文化丰富多样且具有独特性,幼儿园教材在编撰的时候可以更深入、系统地挖掘与利用,如岭南版教材大班美术(上册)的“民族服饰(美术欣赏)”介绍了白族、彝族、壮族、苗族等民族的服装和节日,但岭南潮州市作为畲族的发源地,教材却没有提及畲族。还有岭南版教材大班美术(下册)“各种各样的建筑(美术欣赏)”介绍了故宫、迪士尼、悉尼歌剧院、荷兰风格楼房,却没有涉及岭南特色的建筑,如许驸马府(国内罕见的宋代府第建筑)、广济桥(世界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的民居,中国乡土建筑的特殊类型,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湛江硇洲灯塔(世界仅有的二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与伦敦灯塔和好望角灯塔并称世界著名的三大灯塔)、梅州围龙屋(典型汉族民居建筑,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等。广东省内著名的特色建筑多不胜数,都是巧夺天工、能与其他地区建筑相媲美的特色建筑,但在幼儿园教材“建设广东品牌”的“岭南吧”中却被忽略了。
2.地域特色文化比重失调,能兼顾但无法均衡地体现广东三种文化
广东省是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三种文化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的省份,三种文化各具特色且深厚浓郁,可以挖掘的主题和内容都非常多。岭南版教材编者在选编时能兼顾三种文化,但广府文化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在58个广东特色文化的活动中,涵盖三种文化的活动共有13个,其中9个是岭南动植物主题的活动;涵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活动有2个;独立体现的广府文化活动有35个、潮汕文化活动有6个(“茶具、亲亲泥土”被笔者归类为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活动只有2个,三者的比例分别是86%、36%、26%。
幼儿园教材作为幼儿园课程的核心教学标准,是幼儿最为信赖的文本,是“国家意志、民族文化、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载体”[4]。幼儿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将直接决定文化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的贯彻落实情况,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深远。调研发现,当前幼儿园常用的教材普遍存在以普适性知识为主的现象,虽能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特别是地方文化淡化、失衡的现象非常明显。这需要引起学前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特别是承担专业启蒙教育的幼儿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5]文化强国需要多样性文化的共同发展与良性互动、和谐共存与相得益彰的文化生态平衡,幼儿园决策者需意识到在多元文化冲击与相互交融的当今,幼儿园常用教材的文化缺失与失衡现象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播、建设良好文化生态平衡是极为不利的。在教材征订与教学资源开发的时候,幼儿园应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加以分析,在选择普适性知识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教材的补充,如蕴含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绘本,让幼儿浸染在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的绘画语言、画面风格及丰富的人文精神之中,在喜闻乐见、潜移默化之中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深埋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幼儿园教材的优秀传统文化缺失与失衡势必影响教育者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更难谈及将此种意识传递给教育对象。这不仅不利于幼儿感知与欣赏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也必将影响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亲切感的产生、家乡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家乡美好情感的萌发。承担启蒙教育的幼儿园教师需要增强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地方文化自信和文化教育资源敏感性,在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补充到教育活动内容之中,如可将当地民俗活动、民间音乐、民间工艺美术品、地方特色建筑等文化元素充实到教材相关的主题活动之中,或将其作为活动的补充内容,或将其作为延伸活动的主题,或将其作为环境创设的主要素材。这样,不仅可以弥补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中占比不足的问题,也可让教材与幼儿的生活产生联接,让幼儿更好地感知、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
文化强国、教育强国需要幼儿园重视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教材,需要幼儿园决策者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教育价值,改变被动等待资源或迫于硬性要求的现状,主动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开发小组,定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研活动,加大经费投入,支持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与教材设计的开发工作,充分发挥幼儿园作为教材开发的前沿阵地优势,主动争取社会各届力量的支持,构建一支强有力的“跨界”专业队伍,加快、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开发速度与力度,切实落实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习总书记提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6]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园教材及其配套开发就是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体现,也是破解当前制约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领域传承困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