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念下美工区活动环境创设探析

2020-08-01 02:30:52苏小晓
教育观察 2020年16期

苏小晓

(三明市梅列区实验幼儿园,福建三明,365000)

幼儿园美工区是幼儿进行艺术探索和创作的空间。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生活化理念的引领下,幼儿园美工区环境创设要求有大量有创意的、生活化的材料,幼儿在美工区的活动应该是“大师级别”的自由创作,这样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1]因此,幼儿园要创设美工区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平等、开放、自由、发展的空间中更好地获得学习与发展。

一、改变材料投放,支持幼儿自主表现

(一)材料投放从多样化到多元化

材料是幼儿进行艺术表现与创作的载体,材料的特性决定了幼儿可能进行什么操作、获得哪些发展。随着教师对《指南》精神的领悟,很多幼儿园美工区的活动材料越来越生活化、多样化,教师把各种生活中能收集到的、能够买到的材料投放在美工区。然而,看似丰富的材料体现了多样性,但并非多元化,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有价值。大多数幼儿园美工区的材料类型相对单一,材料功能重复性现象较严重,如卷纸芯、纸盒、广告纸等剪剪贴贴的材料过多,而涂涂画画、编织、泥塑等手工类材料比较少甚至缺乏,导致幼儿在美工区获得的经验单一、缺乏丰富与多样性。[2]

在实践中,教师应该让看似“琳琅满目”的材料巧含“教育意图”,让多样化的材料向多元化发展,增加材料的“类别”,使幼儿在美工区获得不同类型的经验。例如,对于幼儿涂画,教师除了提供平面的绘画纸之外,还可以提供一些立体的塑料瓶、玻璃瓶或者纸盒,让幼儿在这些材料的表面进行线条、色彩、造型的创作,这样,幼儿除了可以获得平面绘画经验,还可以在瓶子、立体纸盒、水管等物体上进行涂画,获得立体的绘画经验。不同种类的材料让幼儿在表现与创造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增强涂画的探究性、挑战性。

(二)材料投放从随意性到梯度性

据了解,很多教师在材料投放方面已经走向了低结构化模式,在美工区投放了大量的低结构材料,如各种各样的绳子、盒子、废旧报纸、树叶、瓶瓶罐罐等材料。幼儿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位幼儿感受与欣赏的前期经验不同,表现创造的能力水平自然也不同,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及需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在自主探索中与环境双向互动,从而获得发展。

在多投放低结构化材料的同时要保证材料的“梯度”才是关键,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合理投放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材料,使材料具有层级目标功能,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3]例如,为了练习幼儿的撕贴技能,教师可以让幼儿撕贴斑点狗的花纹,向能力强的幼儿提供整张的手工纸,先将长方形的纸撕成长条,然后撕成小碎片的,向能力弱的幼儿直接提供长条纸。同样是练习撕贴技能,教师可提供大张的手工纸让幼儿撕贴狮子王的长头发,幼儿在撕贴时要去探索纸张本身的纹理,考虑怎样撕出来的长条纸又顺又好。因此,美工区材料应分阶段投放、定期更换,以保证材料的梯度性,满足幼儿经验的持续发展和自由表现与创造空间。

二、丰富审美经验,提升幼儿表征水平

美工区活动是幼儿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的重要形式,丰富的审美经验能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艺术创作心理环境,巧妙地将幼儿的艺术感知引入深处,挖掘幼儿的艺术感受。

(一)借助多形式导向,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

幼儿的表现与创造建立在感受与欣赏的基础上,当幼儿的审美经验达到一定水平时,形成审美感受的那些色彩、线条、形象等就会活起来,发出“儿童自己的声音”[1]。因此,在活动中要让幼儿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与作品交流,还要引导幼儿用语言、表情、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象,借助多形式的导向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例如,在美工区“小小服装设计师”活动中,要让幼儿设计出美丽的、独具特色的服装,教师除了在区角环境中布置各种服装的图片,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服装走秀的视频,让幼儿感受模特走秀时服装与模特完美融合展现的艺术美。欣赏后,教师要组织幼儿交流感受,配上音乐让幼儿亲身体验尝试走秀。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获得感受经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区角中继续学习。在幼儿制作前,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交流自己的创作设想,通过多渠道丰富幼儿的审美感知经验,这样,幼儿创作的作品才能体现极具个性的艺术表现。

(二)借助丰富的审美经验,提升幼儿的表征水平

教师投放材料后常常会发现随着区域活动的推进,幼儿往往会遭遇瓶颈期:有强烈的艺术表达愿望,但缺乏技能和方法的支持,如果表征的水平停滞不前,就会逐渐失去对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应间接帮助幼儿获得更多表征方法,提升其表征水平。首先,要明确在美工区的某项活动中幼儿需要获得的关键经验是什么;其次,将关键经验具体化,从而保证经验获得的层次性和连续性。例如,在美工区“蛋糕DIY”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明白幼儿绘制出一个美丽的蛋糕可能获得的一般经验是什么。教师应该提供条件让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蛋糕,丰富幼儿的配色经验。接下来,教师进一步思考该活动的关键经验是什么,引导幼儿欣赏蛋糕上的裱花图案,观察装饰物的排列、组合,引导幼儿在装饰蛋糕时注意规律美。教师还要注意幼儿的创造性表征经验,引导幼儿欣赏蛋糕的不同造型,了解不同年龄、不同节日所需蛋糕造型的区别,促使幼儿进行创造性表征。

三、创设宽松环境,激发幼儿大胆创作

宽松的环境能激发幼儿大胆创作,启发与诱导幼儿更多的创造性想象,从而让幼儿创作出新颖独特的美术作品。美工区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有弹性,有助于幼儿自主操作、自由讨论、相互协商、分工合作的环境。

(一)让区域的环境生活化

要让幼儿创作出最具童心、最真我的美术作品,一定不能让幼儿受到外界环境太多的限制,要让幼儿心灵有绝对的自由,因此,班级美工坊创设的环境要给幼儿在家的感觉,材料有序摆放,让幼儿自由地使用空间。活动时,幼儿可以想用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因此,教师要营造舒心的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与表现。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幼儿感知他们所要表现的事物。例如,开展“收音机”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插座如何通电,如何按按钮播放、停止,如何调节声音大小,音乐从哪里传出来等,让幼儿像在生活中一样使用、感受、欣赏音乐,从而获得丰富的经验,拓展创作思路。生活化的创作环境能使幼儿的创作学习氛围轻松、自如,从而激发幼儿更大胆的创作。

(二)让生活化环境艺术化

创设艺术化的美工区环境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艺术情趣。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生活化材料的艺术创作使美工区环境充满艺术气息及特色,还可以有效运用音乐效果为幼儿创造艺术化的创作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在活动区播放相关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和兴趣。例如,美工区重点活动是玩陶泥,教师可以播放《泥巴乐》,以此作为背景音乐。又如,让幼儿进行水墨画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时,教师可以在区域中播放类似《高山流水》的中国民乐,让幼儿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通过这样的艺术气息愉悦幼儿的精神,进一步激发幼儿大胆创作。

四、开展区域联动,提高艺术学习品质

幼儿园各领域的区域活动中都蕴含着不同形式的艺术美,例如,语言区的绘本阅读中存在画面美、意境美,语言交流的声音美;数学区中存在形状美、规律美、排序美;建构区中存在结构美、造像美等。开展区域联动,变区域空间的独立性为联动性,可以更好地为幼儿创造一个平等、开放、自由、发展的空间。[4]这样可以让空间、材料、幼儿、教师间产生的互动,刺激幼儿不断产生新的行为,获得新的经验,不断地提升幼儿在各领域发展中所需要的态度、能力、知识、技能和社会性交往等品质,从而使幼儿艺术学习的品质获得全面的发展。例如,大班在美工区开展“小小服装设计师”活动时,幼儿可以到数学区取需要的长尺、卷尺等工具,到美工区进行设计和制作,可以将制作好的服装送到表演区进行展示。幼儿在各个区域的串联和互动游戏中达成自己的目标,在这样联动的美工区活动中主动性强,目标意识明确,勇于进行创造性表现,能很好地提升艺术素养。

区域环境是一门隐性课程,教师要以“儿童本位”的思想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生态理念下对区域活动环境创设进行深入的研究,教师要让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5]美工区环境中,教师通过对活动区材料、审美经验、心理环境、联动区域等方面采取有效策略,支持幼儿的美工活动,能让幼儿更好地表现自我,享受创造活动的快乐,开发创造潜能。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