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玲燕
(厦门市集美区杏林中心幼儿园,福建厦门,361021)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在幼儿园中开展科学活动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好奇心,使幼儿充分感受探究的过程,从而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1]在追求幼儿个性发展的今天,如何观察以获得准确的信息,并及时进行适度有效的指导,发挥科学区域活动应有的价值,是幼儿园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生活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来源,越与幼儿实际生活具有紧密关联性的内容,越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活动“神秘的纸箱”中,幼儿需要在箱子外用手电照入洞里寻宝,并进行绘图记录。而这次活动中有一个手电筒不亮了,凯凯想一探究竟,教师鼓励他自己寻找答案。在教师的默许下,手电筒被他拆开了。幼儿发现,“有灯泡、电线、电池……”“还有开关!”“你看,电池的两头不一样!”教师告知幼儿以上诸多材料均放置于“科学区”,可选择需要的材料进行尝试。由此,除幼儿搜集的材料以外,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材料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全新的科学探究活动“小灯泡亮起来”随之开展了起来。
幼儿进入大班,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对于灯泡不亮的原因,幼儿能够产生好奇并动手拆开手电筒进行探究,说明幼儿有急于探索的内在需求。因此,教师应用心观察、了解幼儿最近的兴趣动向和心理需求,挖掘幼儿探索行为中存在的潜在价值,给予幼儿相应的支持和鼓励,并充分准备实验材料,让幼儿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也可以由此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活动。
在科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幼儿的学习能力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以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时需要掌握幼儿解决问题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程度。教师要以活动的内容、过程以及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为基础,将预设与机动共同作为观察方式,选择几个合适的点开展观察工作,并适当地为幼儿提供指导和支持,以促使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提升。[2]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幼儿遇到困难或问题导致活动中断,教师应适当进行指导,引导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玩“水上莲花”时,幼儿把剪成了花瓣状的乒乓球放在沾了水的垫板上快速转动,开始时游戏很容易失败。但是,只有对垫板的倾斜角度、速度和方向不断调整,“莲花”才能一直转动下去,这就需要幼儿具有较高的操作水平。
对于操作难度较高的活动材料,教师在空余时间可与幼儿交流和讨论,讲解其中存在的科学原理以提高幼儿探索的信心,点燃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进一步丰富幼儿在活动中获取的经验。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时机向幼儿提出他们感兴趣并与其具有一定关联的问题,以推动幼儿的探索兴趣不断提升。[3]因此,教师要关注科学区域活动的可持续性,挖掘探索深度,引导、推动幼儿从较低的层次向相对较高的层次发展。下面以“小球历险记”活动为例加以说明。
1.第一阶段——小球滚落出来
在开展活动的初期,对于管道、小球等幼儿不具有相关的探究经验,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层次分明的材料,如粗细长短不同的纸筒、塑料瓶、易拉罐、牛奶瓶、软水管等,使探究活动更加饱满。活动一开始,两个幼儿在滚落小球的过程中发现小球很容易从不同粗细的管道缝隙中掉落出来,挑战失败。于是,这两名幼儿把最细的软水管放在最上面,然后放粗一点的纸筒,接着放更粗的牛奶瓶……搭好后,又调整了软水管和纸筒的距离,让管道靠得更紧一点,再尝试一次,结果成功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进行科学学习的核心在于激发兴趣和探究新鲜事物,并对探究过程进行体验,从而初步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1]在开展活动时,幼儿在滚球游戏出现问题时自己判断失败的原因,通过尝试、操作后发现管道角度和材料贴合与小球的滚落有关联。为激发、延续幼儿探索的兴趣,针对幼儿自主生成的新发现,教师利用小组分享交流的形式帮助幼儿梳理新经验,鼓励幼儿大胆向同伴表述,在交流分享中及时提升幼儿经验,引发了幼儿的更多兴趣。
2.第二阶段——小球滚得更快了
活动开展两个星期以后,幼儿已经对于第一层次的材料较为熟悉,教师可以在原材料的基础上增加可固定轨道的大小不同的多种夹子。两名幼儿一进科学区就开始拼接轨道。涛涛尝试用回形针把两个弯道连接起来。尝试了两次,发现夹不紧,弯道间隙总是不贴合。于是,他把回形针换成蝴蝶夹,成功了。涛涛又继续用蝴蝶夹给轨道加长,让它变成一个高低起伏的轨道,他拿出一个玻璃球从最高处往下滚,玻璃球沿着下坡滚了一小段,但到了要上坡的地方就滚不上去了。
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比两种夹子的使用效果选择了更为牢固的蝴蝶夹,说明幼儿能通过比较,在摸索中建构新经验,能尝试对不同工具和材料进行归类、判断。幼儿在逐步尝试拼接轨道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空间感和整体感,但是对物体从高处落到低处的概念还不够明确。教师针对这种情况,调整指导策略,利用教育活动配套图片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幼儿理解“物体是从高处落到低处,小球的滚落需要轨道形成一定的坡度”的道理。这阶段,教师发现幼儿的操作兴趣高涨,探究过程也逐渐深入。
3.第三阶段——小球滚得更远了
乐乐进入活动区后拿了几个牛奶盒、轨道、蝴蝶夹,马上制作了起来。他把材料连接成一个“U形”大弯道,越搭越高,牛奶瓶底座开始站不稳了。他左看看右看看,把轨道接到了旁边的墙上。教师以为他完成了轨道,没想到他又拿了一块大泡沫板,把地垫延长了,继续拼接轨道……
幼儿的探究欲望强,他们自己找材料扩大地面面积,还能够不局限于地面,充分利用墙面空间进行建构。幼儿已经掌握高度差和同一小球滚落速度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升活动难度。为此,教师调整了活动目标:探索同一高度与不同重量、不同大小的小球滚落速度的关系。教师调整了活动组织形式:通过绘本故事、小组合作游戏,加强同伴间的互动,增加幼儿的合作意识。
以上区域案例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渐推进。在教师细致的观察、及时的反应和有效的调整下,幼儿激发内部探索动力,逐步深入游戏,自主地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经验。幼儿的玩法每天都在变化,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也不断提高。
4.及时探讨、小结,促进反思
进入到探究活动的后期,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可能在幼儿探究成功或失败之后,选择停止观察,特别是在幼儿的操作成功以后,教师的关注点必然会发生转移。但是实际上,在活动成功以后,教师应对活动进行记录、总结,并开展相应的分析工作,以有效解决幼儿的问题、困惑等。教师要鼓励幼儿采用绘画、符号等形式对操作结果进行记录,引导幼儿对互动过程进行分享,并尝试进行概括和反思。教师可以将幼儿在活动的不同阶段的探究发现、困惑、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小卡片展示在区域墙面上,引导幼儿进行回顾,与预期结果进行对比,以帮助幼儿对经验和科学知识进行梳理,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在同一活动中,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所呈现出的能力不同。教师应根据不同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符合其能力发展水平的指导。如在滚珠游戏时,睿睿拿到废旧管道后很顺利地就摆放好了隧道,还组合了不一样的轨道路线。一旁的琪琪在玩了一会儿后就开始旁观睿睿的操作,只有在最后放小球时才一起参与,当小球从终点落下时,她感到很开心,但是对于同一大小的小球从不同路径滚落的速度不同没有任何疑问。
由此可见,不同幼儿的探究能力存在差异,探究意识较弱、能力较弱的幼儿往往停留在体验式尝试中。活动中,睿睿和琪琪两位幼儿能力不同,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给予不同的支持和指导。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巧妙提问,鼓励幼儿发散思维、大胆尝试,自主寻找解决方法。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可以耐心引导,采取隐性指导、同伴互助等方法帮助幼儿建立信心,激发其探究兴趣。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拥有极大的自主选择和支配空间,因为人数较多等,在科学区幼儿主要是独立探究,教师往往无法指导每一个幼儿。因此,如采用步骤图、墙饰、互动卡片等具有暗示作用的活动材料,就可以实现在没有教师亲身指导的情况下做隐性的提示,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分析,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操作和学习。
例如,在“纸桥的秘密”活动中,教师一开始没有告诉幼儿材料的使用方法。威威来到科学区操作时,认真地看了看圆柱形的铁罐头,摸了摸盒子里用来当重物的雪花片,然后选择了两个铁罐子当作桥墩,把折好的纸片放在上面。他还尝试了许多种不同的方法搭出纸桥:凹形纸桥、凸形纸桥、折线密集的纸桥、折线稀疏的纸桥……还和旁边的茜茜进行了“桥装东西”等比赛。
有的活动包含的科学现象直观易懂,幼儿可以直接了解,有的活动中包含的科学现象具有隐藏性,需要开展相应的操作并进行深入的探索。这对幼儿的操作技能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4]对于简单的材料,若教师介绍得过多,反而可能限制幼儿对材料用途的发现和选择。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讲解的度,提供数量充足、种类多样的材料,给幼儿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活动应用的材料要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以提升幼儿的操作能力以及操作兴趣。教师还要关注材料的适宜性,需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提供难度适当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