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思维训练与价值教育的关联及启示

2020-03-04 05:15:09秦永晶梁宁国蒋岸琪
教育观察 2020年16期

秦永晶,梁宁国,蒋岸琪,范 云

(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价值教育与生存教育在儿童哲学思维训练的基础上,丰富了当前儿童教育的内涵。儿童创造人格塑造在儿童教育实践具体展开的过程中,通过对儿童教育过程中社会本位、成人本位以及哲学本位[1]的批判,而逐渐指向儿童教育中关乎价值层面与生存维度的教育。创造人格不应当孤立地存在于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价值教育在生存交往层面为创造人格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在力量。儿童价值的导引教育作为哲学思维训练的补充,扩展了儿童教育的内涵。需要指出的是,儿童价值教育不能局限于成人视角下的价值建构,而应当回归儿童,尊重儿童的价值及其选择。因此,儿童教育课堂需要脱离以成人价值观为主导的立场,重视儿童自然状态下的价值观并对其加以引导与要求,从而帮助儿童形成合理的交往价值与人格品质。

一、儿童价值教育对哲学思维训练内涵的补充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儿童哲学研究路径的展开,对儿童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在当前儿童教育领域开设儿童哲学课程的基础上,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与思考对儿童进行哲学思维训练,成为智能化教育的一种发展向度。结合对于儿童哲学题的反思,教育智能化不仅仅是运用智能技术手段,通过大数据的收集与运算,改变儿童教育课堂的呈现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儿童哲学研究现有成果促使儿童本身原初的哲学思维受到关注,儿童正在成为课堂的中心。智能化时代不仅体现在当下科技发展的现实状态中,同时,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社会性创造思维,正在勾勒未来人类社会的样态。因此,对于儿童原初好奇心的关注以及创造人格的培养,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人类社会发展对于未来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就是说,当前智能化的社会思维与人类创新的内在动力融合为人类本身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人作为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儿童哲学思维训练在儿童哲学课程模式中,不再是成人给予儿童以固定的发展模式以及理性思维方式的训练教学,而是将儿童哲学课堂设置为儿童思维活动的场域,在哲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使儿童置身于能够激发其发挥创造力的背景中。哲学思维训练对于儿童来说,是在排除外界模式化控制与成人思维干扰的基础上,将自身的创造力通过一种自主选择意识的外化而不断呈现出来,从而逐渐形成与儿童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创造人格。但是,儿童本身的主体性与选择意识仅仅处于萌发阶段,而这恰恰需要价值层面的教育来对儿童进行引导。因此,儿童价值教育不仅对于儿童教育的整体性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也能对儿童哲学思维训练这一具体教育活动的内涵进行深化与补充。

从价值这一概念本身进行把握,价值中包含主体的选择,不同的主体依据特定的价值而做出具有差异的选择。对于成人而言,价值选择作为一种现实性活动,既受传统文化、现实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取决于选择主体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总体上反映成人立场的价值观。但是,儿童本身以一种人类发展原初的自然状态而存在,缺少经验与知识的积累,因而尚未形成明确的价值观,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一种对待世界更加包容的态度,来呈现儿童价值的原初状态。随着儿童不断地成长,社会化的交往活动逐渐加入其中,儿童价值中原初的包容性也将转化为具体的生存交往价值。换言之,个体相互的包容态度是生存交往的基础,儿童教育本质上应当保护儿童原初的包容性价值,而不是用成人的价值去消解这种生存交往的包容性。儿童价值教育的前提就是认识到儿童具有与成人相异的价值,与此同时,尊重儿童的价值与选择。“价值教育是针对儿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形成怎样的价值观而实施的教育活动。”[2]从这一意义上讲,儿童价值教育的理念本质上就是对哲学思维训练内涵及其合理性的补充与完善;儿童的创造人格发展内部也存在价值选择,成人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不是决定者,不能够代替儿童进行选择,而只能是给予儿童选择与创造的空间,鼓励、引导儿童自由创造,自主选择。

二、生存交往价值基础上创造自由限度的揭示

儿童创造人格的培养,要求儿童在教育活动之中获得自由探索的空间,在教育者为儿童哲学课所创设的背景与环境中自由发展。但是,儿童创造人格的培养不是放任自由的发展,教育者在儿童哲学教育活动中依然具有重要作用,仍然有其需要完成的导引性教育内容。自由有其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反而会陷入桎梏。儿童如何理解这种自由的限度,必然成为儿童哲学课堂或哲学思维训练过程中的难题,因为成人与儿童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对于限度的把握也无法直观地衡量出来。也就是说,儿童哲学课一方面应培养儿童创造的自由,另一方面,也必须采取儿童能够把握的方式,将对自由及其限度的认识贯穿在教育过程中。这不仅需要儿童哲学课程在理论与理念上有所关注,对于儿童哲学教育者而言,需要拥有相对较高的哲学思维能力。

针对限度难以把握的教育问题,在生存交往价值基础上对创造自由限度的揭示,本质上推进了儿童教育改革的展开,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限度难题的合理路径。从一般意义上理解,传统教育对于儿童而言,本质上就是一种受到空间局限的活动,成人在教育活动中以教育者的身份通过知识教育与行为引导,限制了儿童部分天性中的好奇与探索,也对儿童自主扩展其经验世界即知识的过程进行成人立场上的控制。“我们看到的童年是一种自由与控制的空间化童年。既存在儿童自身的空间扩张,又伴随着成人控制下的空间局限。”[2]从这一角度理解,当前儿童教育的改革源于传统教育本身对儿童发展的限制,也就是说,儿童教育的合理性在这种对儿童发展造成限制的教育理念中受到质疑。如果教育的价值是儿童在成人提前规划并设定的模式与规则中学习成人选择的知识,即便儿童具有原初的好奇心与创造意识,也将在极其被动的学习模式中消解自身塑造创造人格的可能。因此,教育过程本质上就是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活动的展开,二者之间得以交往的前提就是差异性价值的平等立场。基于成人对儿童的认可与尊重,儿童才能真正通过哲学思维训练,跨越成人立场下的限度,踏入纯粹的创造自由的境况中,从而体悟并思考创造自由本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具有的限度。

“人类社会的一切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价值关系,人类活动的最高追求是价值追求,一切实现人类价值的教育都是价值教育。”[3]从这一角度理解,存在于儿童个体内部的原初哲学思维方式,以及自然状态下的存在方式,在个体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最终将通过个体之间的价值层面交往关系呈现。也就是说,个体追求价值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思维方式与生存方式相互交流的过程。而从儿童阶段就开始的价值教育,能够在具体的创造力激发的过程中,逐渐引入关于交往的限度问题,而首先接触到的必然是在鼓励儿童创造自由发展的同时,也要让儿童意识到他者创造自由的合理性存在,认识到他者与自我是共同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因此,生存交往的社会性内涵也被置于哲学思维训练的环境之中,使得儿童哲学课不仅仅是哲学的抽象性教育活动,还是引入对于从自然的哲学人到社会化的人的这一过程的思考。也就是说,自由的限度内化于人类具体的社会交往活动之中。

三、创造人格培养与价值导引的儿童教育启示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当前儿童教育模式不断朝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创新的教育理念也使得儿童教育逐渐认识到传统知识导向型课堂对于儿童思维发展的不利影响。同时,成人立场上对于确定性的探求与儿童探索发展的不确定性的矛盾不断显现。儿童哲学的研究路径给予智能时代儿童教育的变革以诸多理论启示及实践引导,而儿童哲学课堂中的哲学思维训练以及价值教育,在丰富儿童教育内涵的同时,转变了教育活动本身纯粹的目的性,将教育活动作为连接儿童自我认识与个体生存交往活动之间的“桥梁”。教育活动本身不再作为外在于儿童的“规训”与“控制”力量,而是通过“思维与创造”以及“精神与道德”这两种内在的发展动力,促进儿童不断成长发展。因此,儿童教育作为一个完整而复杂的体系结构,为儿童创造人格培养以及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提供了具体的场域,同时,对于儿童创造人格的塑造以及价值引导的过程本身也给予儿童教育启示。

对于当前时代儿童的成长发展而言,创造人格的塑造需要以肯定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自由为前提。儿童本身是完整而统一的存在,儿童阶段所代表的就是最为自然的状态。教育无法通过外在的途径有效地在儿童内部产生积极影响,而是需要教育本身走进儿童的内在世界,给予儿童创造人格发展的空间与自由。儿童的自由意志影响其价值选择,一旦丧失了自由意志,儿童将在被动的教育环境中丧失独立思考与勇敢探索的能力。

完整的教育过程也不能缺少成人这一教育者角色的作用。教育活动在本质上也是成人不断认识儿童,从儿童身上获得启示的过程。成人的价值不应该在儿童身上有所体现,儿童的价值应当仅仅反映儿童的内在世界。“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是个人的内在感受,它们无所谓高低优劣之分……‘教师不应是领袖’。”[4]对于教育活动而言,所谓成人给予儿童哲学思维训练以及价值导引,实际上就是站在儿童的立场引导儿童感受原初的价值选择,从而在交往活动中明确价值的存在,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对价值的诉求与创造。[2]因此,教育者在儿童哲学课堂中不仅要具备哲学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摒弃社会化的教育目的,将儿童本身的需要放大,避免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对于儿童创造人格发展以及价值选择产生不利影响。

儿童教育活动本身是个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有其体系,应在儿童哲学的研究视域下重新审视儿童教育,固定不变的教育必然会落后于儿童的成长发展。确定化的教育体系无法给予儿童不断探索与认识的动力,静态的、抽象的、概括的人类文化缩影只能向儿童呈现出人类发展过程中诞生的历史与知识,[5]却难以给儿童发展历程中的生存交往予以启示。“儿童哲学的要义就在于通过训练儿童的思维,改善他们的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6]因此,不论是儿童哲学思维训练,或是儿童价值教育,其本质都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激励儿童逐渐踏上具体的生存探索的历程,从而激发儿童思维创新,使其形成符合自身选择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