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读写能力准备的内涵、问题及建议

2020-03-04 05:15:09廖惠芳
教育观察 2020年16期

廖惠芳

(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广东佛山,528300)

读写能力准备是入学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结果表明,3~8岁是幼儿学习早期阅读和读写的关键期,幼儿园要切实把握这个发展的时机,帮助幼儿做好读写能力准备。然而,幼儿园对读写能力准备的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中容易走进误区。因此,有必要对幼儿读写能力准备的内涵进行分析,并结合幼儿园的教育现状提出建议。

一、幼儿读写能力准备的内涵

(一)入学准备的概念

在理解幼儿读写能力准备的内涵之前,先要明晰“入学准备”的概念。人们更多提及的是“幼小衔接”,而对“入学准备”没有科学的定义。当前,国际公认的入学准备内容是1995年由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五领域模型,该模型认为入学准备应该包含儿童的准备、学校的准备以及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三个方面,并将“身体和运动发展、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学习品质、言语发展、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五个方面作为判断儿童能否成功入学的重要标准。[1]相对于“幼小衔接”,入学准备更强调在0~6岁整个学前阶段都要为幼儿进入正规学校学习做准备,而不仅仅只是幼儿园末期和小学初期这个阶段的准备,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儿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实现终身发展。[2]2019年教育部把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确定为“科学做好入学准备”,要求“将入学准备教育贯穿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为幼儿入读小学乃至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这种理念与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提出的模型是完全一致的。

(二)读写能力准备的内涵

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入学准备”的概念,读写能力属于“言语发展”领域。言语发展可以分为语言表达和读写能力两大方面,语言表达包括听说能力,单词和词义、语言的创造性使用等内容,读写能力包括读写意识、书面语言意识、故事意识、按照顺序和形状涂写过程能力。

我国学者陈帼眉教授提出,读写准备教育包括如下内容:培养语音意识和正确发音的能力;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分类的能力;发展空间知觉和方位知觉;培养理解和表达中的语言概括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手的小肌肉训练和培养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坐姿。[3]

综合以上概念可知,读写能力准备应贯穿于幼儿园各个年龄段教育的全过程,着重培养幼儿早期阅读与前书写的兴趣、能力和习惯,让幼儿积累阅读和前书写的经验,并通过发展视知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能力进行综合培养,全面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为幼儿入学后的正式读写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二、幼儿读写能力准备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入学准备、读写能力准备等概念和内涵没有充分的了解,很多幼儿园对读写能力准备的理解存在片面化趋向,在开展读写能力准备教育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读写能力准备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把读写能力准备局限在大班时期识字和书写的简单训练上,认为到了大班才开展读写准备,并在大班加大力度对幼儿进行识字和写字的训练,片面识字、写字、死记硬背等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读写能力准备的科学指引欠缺。部分幼儿园在“严禁‘小学化’倾向,不得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等小学课程内容”等规定下,走进另一个误区,凡是涉及读写的内容就不敢教、不知道怎样教,读写准备教育活动较为零散,没有进行科学和系统的指引。

第三,读写能力准备的有效评价不足。教师欠缺对幼儿读写能力准备的观察和评价,以致对读写困难的幼儿关注不足,没有采取恰当的教育策略进行干预,这直接影响幼儿入学适应能力,为幼儿进入小学后出现阅读障碍埋下隐患。

三、做好幼儿读写能力准备的建议

(一)从幼儿入园开始,以《指南》为科学指引,贯穿幼儿园教育全过程

幼儿园从幼儿入园开始就要注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并在每个年龄段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幼儿园要以《指南》为指引,按照《指南》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为幼儿积累读写做准备。《指南》中对早期阅读和书写准备有一些方向性指引,确定了3~6岁幼儿阅读与书写准备的三大目标是“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具备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并给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如“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让幼儿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培养书写兴趣”等。[4]这些需要幼儿园从小班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学习开始,潜移默化地渗透读写能力培养,旨在让幼儿积累早期阅读和前书写的核心经验,掌握阅读和前书写的基本技能。幼儿园应善于学习和利用《指南》,在各年龄段系统地开展读写能力准备教育,不偏离《指南》的方向和轨道,避免不知所措或出现方向性的错误。

(二)注重幼儿视知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养,为读写能力准备奠定基础

相关研究表明,早期阅读与幼儿视知觉能力发展密切相关,书写准备与动作协调能力、精细动作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视知觉能力是学习的基本过程,包括视觉适应、视觉辨认、视觉记忆、图形识别、扫描、注意力等,而阅读是从书本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包括基本的视觉分析、字形加工、语音加工和语义通达过程。汉字的特殊性使得阅读对视知觉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学前时期是视知觉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视知觉能力发育不足会给幼儿造成较大的阅读困难。因此,进行读写能力准备必须注重幼儿视知觉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视知觉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把各种智力拼图、搭积木、猜谜、分类、摹写图、几何形状的匹配、纸牌游戏、简单字或词的游戏、迷宫游戏、手影游戏等渗透在区域活动或日常教学中,让幼儿练习眼睛对各种图形、线条和空间的识别,从而奠定幼儿以后识字、写字和阅读的基础。[5]

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在幼儿园阶段快速发展,包括四肢与躯体的配合、动作与身体姿势的配合、动作与空间的配合等整体运动协调,也包括手—眼动作协调的精细运动协调能力。书写的行为机制是手、腕、臂的动作协调,涉及手部动作的灵活协调、手眼协调、运笔技能等,是较为复杂的任务,因此,幼儿园必须注重幼儿动作协调能力尤其是精细动作协调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书写准备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幼儿园可通过丰富的体育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如钻爬、跑跳、攀登、投掷、拍球等;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锻炼幼儿精细动作能力,如鼓励幼儿自己用勺子、筷子吃饭,自己穿脱衣服、扣纽扣、系鞋带、叠衣服等,同时在区域活动中增加精细动作游戏,如串珠子、编织、剪纸等,逐步提高幼儿精细动作协调能力,为日后正式书写打下基石。

(三)与口头语言发展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是一个完整的任务,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口头语言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口语发展水平也是读写能力准备的基础。周兢教授指出,“需要在帮助幼儿获得高质量的口语词汇、口语表达和倾听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提供机会让幼儿获得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的经验,从而为进入小学之后的正式读写学习做好经验准备”[6]。阅读和前书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幼儿需要成人给他们讲述和朗读书中的内容,他们乐于用图画和符号表达愿望和想法,并与成人交流这些图形的意思。这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共同完成,仅凭幼儿园单方面是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因此,幼儿需要密切家园的联系,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潜力,多鼓励和指导家长与幼儿进行亲子阅读、亲子写画,在家中为幼儿提供优质的读写环境,充分地提高幼儿口头语言表达及读写能力准备水平。

(四)注重对幼儿的观察和评价,了解幼儿读写能力准备的水平,并及时采取恰当的教育策略

目前,对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评价,国内专家研制了一些量表,如盖笑松等人研制开发了《中国儿童入学准备测评系列工具SRTB》,王菠、王萍引进介绍了英国剑桥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的《入学准备之早期技能与支持体系评估简表》,钱志亮研制了《儿童入学成熟水平诊断量表》、编写了《儿童入学成熟水平提升训练手册》,读写能力准备的评价也在这些评价量表内。教师可综合现有的评价工具,选择读写能力准备较为核心的要素进行评价,制订并采用简化、适宜的量表,全面了解本班幼儿读写能力水平。教师要特别重视关注个体差异,及时发现出现读写障碍的幼儿。目前,出现读写困难的儿童越来越多,已逐渐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但家长和教师很少知道儿童存在读写困难的问题,很少对儿童进行有效指导。国际读写障碍协会列出了12条读写困难的标准,如“阅读吃力、阅读后不理解内容、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教师可加强学习和了解。如果发现幼儿存在读写障碍,教师与家长要及时采取干预策略,在学前时期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