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永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第二中学)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愈发重视趣味实验,与传统实验模式相比,趣味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性格比较跳脱,一些教师认为,他们无法自己独立完成实验,为了节约课堂时间,选择了自己做、学生看的模式,或者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课本上的步骤进行模仿操作。但是这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学生还会感到无聊、乏味,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教师要重视实验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亲自操作。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决定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如果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能够在课堂开始时就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后续的教学无疑会顺利许多。教师可以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趣味实验作为导入内容,利用有趣的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讲解《常见的酸》(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时,为了让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准备一个盛有浓硫酸的培养皿,在里面放入一个根部固定在橡皮泥内的松树枝,然后将浓氨水溶液倒入一个大烧杯里,待烧杯的内壁湿润后将其倒扣在培养皿内。此时学生发现烧杯里好像起雾了一样,看不清有什么,白雾消失后,松枝上挂满了白色的“装饰物”,非常漂亮。学生们被深深吸引,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求知欲望强烈,专心致志地等待教师讲解。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做一名引导者。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趣味实验,让学生对化学物质间的反应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另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因危险性高或缺乏设施而无法在校内完成的实验,启发学生思路。
比如,讲解《水的组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水的产生过程,教师先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让学生观察火焰颜色,接着将一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让学生继续观察现象,学生先看到蓝色的火焰,后来又看到杯壁内出现了小水珠,对“氢气燃烧产生水”这一知识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教师再用投影仪播放氢气与氯气混合后受到强光照射而发生爆炸的现象,拓宽学生的视野。
初中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生活阅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平时多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化学,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体而言,在完成课堂讲解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实验设计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自己设计实验,如果有一定难度,则可以开展组内合作,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完成。
比如,讲解《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之后,教师先提出问题:“既然稀盐酸可以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那么其他的酸可以与石灰石起反应吗?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类现象吗?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想法。”
学生们纷纷展开热烈讨论,有的学生说自己看到过母亲用食醋去除热水壶内的水垢,水垢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石灰石,所以其他酸也能与石灰石反应。教师先肯定他的想法,再引导其科学设计实验进行探索,培养其探究精神与动手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保持高度热情,参与到化学实验之中,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