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让儿童浸润在语文生活中

2020-03-04 05:11朱惠慧江苏省南通市文亮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0年33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语文课程抗疫

朱惠慧 (江苏省南通市文亮小学)

课程群,作为一种“趋微”的课程架构新状态,不仅有助于学校层面进行立意高远的课程顶层设计,又在教师开发与实施层面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不失为一种好的课程实施途径。

一、开放融合,是课程架构之源

我们强调要从地域特质、儿童立场出发,站在学科育人的高度,以开放融合的姿态,以“增加积累、促进表达、发展思维、培养审美”为旨归,以大观念、大项目、大任务或大问题为途径,以“生活化、活动化、情境化、游戏化”为视角,进行综合性课程开发与设计,从而打造“微”而有“序”学习场域。

(一)从教材跳出来

横向拓展。以语文教材六(上)第七单元为例,编排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展示充满想象的艺术世界,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依托教材,我们开发了微课程“走进中华传统艺术”,学生通过观看京剧表演,欣赏中国书法、国画,聆听中国古典名曲、解密中国茶道,了解中国象棋、武术的精髓等,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受到美的熏陶。

纵向衔接。课程架构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强调以体裁形成序列,以年级形成阶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体现了学段间的上下贯穿和知识间的纵向衔接。如“幸福陶娃在春风里”,包含了春雨、春风、春芽、春花以及春日里的节日(世界读书日)、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丰富的内容,但在具体操作上,则强调一个年级一个主题,一个学科一个研究方向,从而形成全学科联动、全校一盘棋的课程样态。

(二)把生活融进去

农历课程。以“秋到行知园”为例,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课程以“秋的记忆”“蓝天下的课堂”为载体,从读、写、画、说、唱、做、玩等方面,引导学生走进秋天,认识秋天的农作物,体验秋日劳作的艰辛和品尝收获的甜蜜。金秋十月,行知园里呈现出一派“欢乐陶娃庆丰收”的热闹景象。

抗疫课程。对于所有的中小学生而言,2020年的新冠疫情无疑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在“抗疫”主题的统摄下,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搜集、筛选、整合,将丰富的社会资源变成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呈现出五个“线上学习”专题:居家“防疫”指导、致敬“抗疫”英雄、“学科眼”看疫情、走进野生动物、家政劳动体验,每一个专题就是一个微课程。

二、富有趣味,是课程设计之魂

这里的“趣”包含三层含义:

(一)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乐趣,课程学习就有了真情的投入。我们开发的语文课程,努力聚焦一个“趣”字,努力将内容繁杂,甚至有点枯燥乏味的语文学习通过活动、游戏、情境贯穿于儿童的生活,努力让儿童过可触可感、有情有趣、有声有色的语文生活。

(二)理趣

有了理趣,就有了深切的感悟。我们开发的语文课程,以国家课程的优质实施为追求,以“增加积累、促进表达、发展思维、培养审美”为旨归,通过整体架构,学科联动,努力实现横向拓展、纵向贯穿,为儿童过有意义的语文生活提供可能。

(三)志趣

我们开发的语文课程,坚持儿童站在正中央,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注重儿童当下的生活,关注儿童获得生长,更放眼儿童未来生涯。在丰富童年生活、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让课程实施和育德启智齐头并进。

三、组织灵活,是课程实施之要

根据学生发展和课程实施的需要,我们以集中和分散相组合的形式,通过“叠加”“嵌入”的方式,以项目推进、主题活动、结合日常教学等模式,重构学习新时空,确保课程实施效果。

(一)主题学习周

这是指一周7天的时间(包括课内课外),全部用来集中进行某一主题学习。如“作家课程”“抗疫课程”,我们通过课内与课外、集中与自主、阅读与写作“三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浸泡在主题学习里。浸润式、卷入式的主题学习周,不仅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深度学习中,也让“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成为可能。

(二)长、短、微课时结合

为提高课程指导、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一样的课程内容往往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的群体差异和课程内容的差异,重构学习时空,包括改变教学活动中的人员、流程、时空等组合。其中,也包括长、短、微型课时的结合,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不同课程需要设置的。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语文课程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