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荣,陈文耀
(1.杭州市夏衍中学,浙江杭州,310017;2.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2020年春节前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疫情防控宣传报道层出不穷,信息的透明给疫情防控提供了大数据支撑,也保障了广大民众的知情权。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环境纷繁复杂、信息传播者随意性的传播以及信息本身具有的碎片化传播特性,网络上出现了真实信息与虚假谣言并存的现象。这就要求民众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能够对媒介传播信息有正确的认知和分辨。对处于思想认知启蒙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媒介素养教育尤要重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应建立在重审人、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认识的基础上,以对媒介特性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为前提。”[1]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教学开展阶段,网络信息的批量传播很容易引致青少年认知失实和价值观念的偏差,这更凸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媒介传播中构建的各种信息,他们更需要以良好的媒介素养应对信息传播。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所划分的四个认知阶段,青少年时期是认知建构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已有图示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机制,不断实现自我对认知的建构。在媒介类型多元化发展、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当下,信息的“把关者”除了是青少年的监护人和网络信息传播的“守门人”,更重要的是青少年自身对媒介信息的筛选和辨别能力。“媒介环境已成为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列的‘第三课堂’。”[2]从青少年时代就培养良好的媒介修养和素养,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应该被提上现今所倡导的“立德树人”全面素质教育的议题。一方面,这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对融媒体时代多种媒介传播方式和内容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增强自身的媒介素养。另一方面,这可以让中小学生在“碎片化”的融媒体传播过程中去伪存真、趋利避害,也可以发掘青年受众对促进国内融媒体竞相发展的积极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从最初的理论到逐步开展的教育实践,已积累了一定经验。然而,随着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数字化交互式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交际都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新的媒介文化。“媒介素养教育应当在审视媒介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多维度的剖析和全方位的反思”[3],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现在的中小学生群体来说。媒介素养教育如何应对融媒体环境带来的变化,什么样的媒介素养教育才满足当下中小学生成长需要,都是融媒体时代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需要重点研究的论题。
媒介素养教育应该遵循客观规律,讲究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由媒介素养教育的自身属性决定。从国内外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来看,20世纪30年代,英国就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20世纪60年代,日本部分学校开始进行影视媒介教育;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媒介素养教育这一概念。1997年,国内学者卜卫予以系统介绍,主要是厘清概念、内容分析等,侧重于理论分析,实践研究比较少。2002年以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国外概念和理论的引入。学者张开对媒介素养给出相对明确的定义,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和解读各种信息的能力。2003年之后,随着网络快速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开始进入探索实践阶段。学者白传之等认为“媒介素养是指批判性地解读和欣赏多种媒介讯息与作品以及利用媒介获得自身和谐发展的能力”。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融媒体时代,很多国家已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正规课堂教学,其中多以影视媒介素养教育形式开展。
近两年,我国开始把影视教育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步骤试推行并逐步实施。2018年11月21日,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指出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普及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2019年7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依托平台优势,在全国首次举办中小学影视师资人才培养项目。第一期培训主要针对全国高校范围内影视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引导学员成为各地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先行者和传播者,力求通过培训,帮助各地区中小学建立适合区域特色的影视教育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从而助力并带动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作为互联网发展起步的领头羊,杭州市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作为浙江省特色示范的高中学校,杭州市夏衍中学在浙江省内率先开设传媒艺术特色班,配备专业的传媒艺术教师,意在培养在影视艺术领域具有可塑性的高中学段人才。学校多渠道开展传媒艺术教育,并将这种教育方式发展成学校特色。学校在高中三个年级均开设传媒特色班,通过传媒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创造能力。秉持开展传媒艺术教育的初衷,特色教育不仅要办出特色,而且要办出成效,提升实质的育人成果质量。学校在进行影视相关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也让部分学生发掘出自身具备的艺术特长,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参加浙江省传媒影视类统考。这对传媒影视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机遇。夏衍中学开展传媒艺术教育,既没有耽误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也让学生对传媒艺术专业加以了解和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分辨能力,还培养了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
融合和分化是中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普遍存在的难题。融合是怎样更好地把媒介素养教育和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在校生活学习融合起来,分化是如何把握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解和接受的分裂与对立问题。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和孩子在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分歧。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在中小学阶段要以学习文化课为首要任务,不能在“副科”上浪费时间与精力。这些想法对传媒艺术教育的认知都存在着偏差。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需要有不同的“受众”参与到对媒介素养的认知和学习中。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需要被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从心理上正确认知和接纳。只有身边的多数人认可、支持并提倡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才有价值意义。
在中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也要注重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融合。媒介素养教育不应该作为一门专门的、针对性的素质培养专业课来开展,它完全可以借助一些其他的校园活动来开展,在实践中得出的认知才被人更好地接受。夏衍中学依托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四次大型艺术活动,并与学校传媒艺术特色教育紧密结合。学校在推行传媒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升普及现代化艺术教育的技术手段。学校建有一个面积5688平方米的传媒艺术中心,内建有演播厅、专业舞台、形体房、传媒艺术专业教室、演播室等,为学生专业课水平展示提供了舞台。为了提升现代化的艺术教育技术手段,学校不仅购置多台佳能单反相机、索尼摄像机以及摄像轨道、无人机等专业影像拍摄设备,还配备相应的教学实验室、视听观摩室和小剧场,使学校影视教育教学需求与器材设施的匹配可以满足日常教学所需。
媒介素养教育也需要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活动走出去。“新媒介用户兼具了接收者和生产者身份,参与和表达是必备的技能。”[4]夏衍中学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方面也颇具特色,学校成立媒体中心,开设媒介素养教育专用教室,指导学生视频制作、广播节目录制、微信平台运营,将传媒艺术与课外活动无缝对接。学校成立传媒艺术特色教师团队,在传媒艺术教育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组织学生到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参观学习,开展“国家宪法日”视频晨会和诵读活动,开展“学雷锋日”公益广告拍摄,开展“钱塘观潮”图片展,用视频影像记录“夏中公益角”活动,创作公益宣传片进行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用影像开展“粮食日·光盘行动”食堂快闪活动,与特战部队航拍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照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辨别信息的能力,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选修课方面,学校开设影视赏析与批评、影视表演初探、全媒体技能等传媒艺术类选修课程。通过多门选修课程,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媒艺术知识,具备传媒思维能力,提高媒介传播鉴别水平,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在具体开展中要针对性施策。缺乏系统规划和没有形成体系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短板,具体来说可分为三个部分:教师、教材和方式。在杭州地区,只有极少数的中小学校配备了专业的影视艺术教育人员,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夏衍中学配备的是与专业相契合的专职教师,承担媒介素养教育教学任务。学校“要结合信息化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当下中小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从内在动因与外在推动两个层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意识,做好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培训体系建设”[5],搭建起长期稳定、开放交互的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平台,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学校要鼓励承担课程的教师参加校外培训,通过培训、讲座等学术活动积极了解前沿的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知识,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有效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及时准确抓住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发展中的热点、重点及难点问题。同时,学校要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科研工作,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建设一支既能满足学校影视艺术教育的需要又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
在中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也需要针对中小学生的学段辅以一些参考教材。有研究表明,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确实能够迅速提高学生分析媒介信息的技巧,而且这种提高有赖于学习材料的实用性以及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熟悉程度。所以,学校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教材的使用、开发和管理工作。只有教材贴合学生实际,契合教学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才会得心应手,学生才会有兴趣参与其中。夏衍中学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尤为重视传媒艺术教育科研工作,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自编传媒艺术教学教材。同时,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校建立了有计划的、因地制宜的符合各个阶段和自身需要的高质量、特点鲜明、受学生欢迎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也需要讲究恰当的方式方法,教师“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要教会受众懂得欣赏媒介、理解媒介”[6]。媒介素养教育与德育工作相融合,把“媒介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中,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注意正确处理文化课程与艺术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与艺术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多渠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考虑到媒介素养教育的开放性和适用性,夏衍中学专门聘请校外资深媒体人和专家学者,担任传媒艺术中播音、编导和表演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专业教师通过与校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实践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多策划、参与一些传媒艺术的创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出真知,这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让一些具备影视创作专业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并通过艺术类考试进入高校深入学习。
媒介素养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涵养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学阶段,学校以传媒艺术教育为起点,逐步推行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更为专业地欣赏和领略传媒艺术的魅力,增强对媒介传播的认知水平和分辨能力,并在融媒体时代各种媒介信息交互中去伪存真、趋利避害。媒介素养教育对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艺术审美素养,丰富生活阅历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融媒体时代,把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和学生的学业结合起来,把媒介素养教育和学生的校园活动结合起来,把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和融媒体的更新发展结合起来,这些都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需要重视的地方。同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该赋予学生更多参与的权利,把传统的单向教育转化成一种立足于实践的互动式教育和隐性影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