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兵
(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传统课间操上升到大课间活动课程的层面,这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自此,大课间的活动时间增加到35分钟,其内容也在传统体操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校本项目。活动的多样化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体质、丰富了学生生活。然而,由于教育评价方式的失衡,加之受社会文化娱乐化的裹挟与冲击,大课间活动出现目标单一化、内容枯燥化、形式简单化的问题。
很多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依然以体操为活动的主要内容,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大课间活动目标单一化,导致很多学生只是为了锻炼而运动,为了运动而活动。
大课间活动期间,部分学生动作僵化随意,神情懒散茫然,俨然一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架势。他们不会觉得广播体操的动作能胜过“男生女生往前冲”的帅气,也不会认为韵律操的旋律能赛过流行歌曲的节奏。社会文化娱乐化给学生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学校文化教育性和思想性的消解[1],使内容枯燥单一成为学生消极应对大课间活动的借口。
在以体操为主的大课间活动中,学生总是机械地重复独立而简单的动作,只为做操而做操。学生的活动空间依然受限,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未能增多。而教师的教法也简单,基本是就做操而教做操,关注的多是学生的动作和节拍等表面问题。
在做完体操之后,部分学生懒懒散散,嬉耍打闹,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均缺少了交流的机会。这一段时间可称作散沙游离的时间,也是管理松散的时段。
学校时不时占用大课间活动时间,让学生学习或考试。有些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只在某些时段组织得轰轰烈烈,其余时间冷冷清清。那多是为了迎接检查或应对评比或汇报表演等短时为之的应景之作。
欲走出式微与异化的迷途,大课间活动需要回归素质的初衷,走向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本位。学校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并汲取德、美、和谐等育人的元素,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内涵,将大课间活动打造成为以健身、育德、审美和文化浸润等多维目标为价值追求的,体、德、美各育综合构建的文化育人平台。
在人与环境、人与他人、人与心灵等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如和谐关系、遵守规范、互相尊重、明志自强、陶冶情操等。[2]这些智慧和经验是提升道德修养和升华精神境界的元素。这些元素也是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来源。学校德育是教育者通过学科教学和专门活动对学生施加综合育人影响的过程。[3]故学校可从专门活动比如大课间活动中,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将“德”的元素植根于学生的心灵,塑造他们的精神和品格,引领他们的道德发展,引领他们成为文化的传人。[4]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美育资源,有动与静、刚与柔等民族特色的范畴,有风骨、意境等民族特色的概念,还有孟子的“浩然之气”、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等精神气质。[5]这些“美”的元素,有益于引导学生认识美丑、分辨是非、健全人格。因此,学校美育可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挖掘和利用其“美”的元素,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的美学知识,提升其审美能力。[6]大课间活动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它可将运动、艺术和文化有机结合,将体育、美育和德育有效融合,让学生在轻松的节奏和刚柔的动作中舒展,在天人合一的文化浸润中陶冶,以美健体、以美养德、以美育人。
学校教育需要增进各民族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认同,需要提高各族学生对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汉族和谐相处的思想认识,也需增强各族学生对各民族之间互相依赖的思想意识。以区域民族文化为资源宝库,学校应从中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中这些“和”的元素,营造民族团结的气氛,打造民族特色的文化平台。比如,学校可利用大课间活动平台,让各民族师生都能感受到团结和睦、守望相助的和谐美满。
针对大课间活动的实践,学校需要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将其深厚的底蕴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中,营造继承优秀文化的良好气氛[7],并结合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办学理念,从目标、内容、形式、管理和价值等方面入手,综合构建校本特色的课间文化育人平台,营造以文化人的氛围,追求文化本位的价值。
办学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对学校文化、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养分的汲取,也离不开对各教育因素的融合。大课间活动是以学生等教育因素为基础的教育工程,它的目标定位可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大课间活动应包含健身、育德、审美和文化浸润等多维的育人目标,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8],而不只是为了运动和锻炼。
南宁市秀田小学秉承“德润校园,奠基多彩人生”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的文化传统,充分挖掘了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德”与“和”的元素,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打造出了多彩的教育天地,为大课间活动体、德、美、文等多维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为大课间活动走向文化本位打下了基础。
为了减少内容单一化和社会娱乐化对大课间活动教育性和思想性的消解,学校需要结合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以丰富活动内容。区域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其乡土人情、民俗技艺等均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校以此为基础建设大课间校本课程,可为大课间活动走向文化本位提供保障和实践空间。秀田小学结合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点,开发了“多彩教育”系列民族校本课程,其中“德润操”“舞动民族旋律操”“花山拳操”等校本操,已融入大课间活动中,丰富了活动内容,激发了学生兴趣。
大课间校本课程需要与日常活动、其他课程或校园文化等相互融合,整合教育资源,建成立体教育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8]秀田小学将大课间校本课程与学校“德润校园”的文化氛围结合起来,在“德润操”的基础之上设计了融合核心价值观的棋类课程“德润棋”,在“舞动民族旋律”的基础上设置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编写了画册《民族团结之花绽放校园》等,增强了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
大课间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分层确立,其教学方式也要灵活多样。在不同的运动场景中,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充满兴趣和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感受到大课间的活力与魅力[8],不再只为做操而做操,也不再机械地重复简单的动作。
秀田小学对“花山拳”校本操的教学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学校要求所有学生都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掌握武术基本功,如低年级学生能跟做动作、中年级学生可独立完成、高年级学生要有节奏和力度,还要求层次较高的学生进行拳谱训练,把握套路特点以及学习花山拳的历史和文化等。[9]在体育课上教学大课间体操时,教学方式也丰富多样,由一名教师示范动作,另一名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熟悉动作套路。快下课时,教师还可以进行评比并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每学期结束,学校还要举行校本操比赛或展示活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0]
课外活动管理的好坏,影响着活动质量的高低。大课间活动的管理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参与,需要健全管理制度来规范课间活动,减少学生嬉耍打闹、散沙游离的现象,以提高大课间活动的质量,推进大课间校本课程的建设。
秀田小学将大课间管理上升到制度化层面。从学生管理上看,学校成立了学生检查小组,检查各班活动情况并公布得分。学校划分了各班活动区域,并规定了来回路线,增强了学生的纪律意识。各班成立了学生小组,协助教师教大家学习动作。从教师管理上看,学校成立了大课间操教学小组,组内有的教师示范动作,有的教师讲解分析,有的教师管理纪律。大课间活动期间,班主任也必须到场,协助做好考勤和实施工作。大课间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点评,以明确目标、要求和纪律。[10]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完善了大课间活动的管理,也推进了大课间校本课程的建设。
欲走出功利的边缘和异化的泥潭,大课间活动需要走向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本位,从中汲取育人的元素,丰富课间活动的内涵,提升课间活动的价值。学校应努力追求将大课间打造成为体、德、美各育综合构建的文化育人平台。
1.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
学校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汲取德育的元素,促进大课间活动的价值提升。秀田小学根据传统读物《弟子规》创编了“德润操”,该操汲取了读物中孝敬意识、互相尊重、遵守规范、和谐关系等德育元素,将体育与德育有机结合,在文化追求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每次开展大课间活动,学生做“德润操”时的场面都非常壮观,不仅动作整齐有力,而且旋律优美、节奏分明的音乐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朗朗上口的诵读锻造着文化的底蕴。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积淀,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养成,也保证了大课间活动的质量,提升了大课间活动的价值。[9]
2.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元素
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汲取美育元素,促进大课间活动的价值提升。秀田小学的大课间校本课程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元素,将美学知识、审美能力等融入了“舞动民族旋律操”“绳舞飞扬”等活动中。体育和美育的结合,让大课间活动在审美追求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舞动民族旋律”将壮、瑶等少数民族的舞蹈与体操结合起来,解决了传统体操枯燥、单调的问题。“绳舞飞扬”将传统体育与现代舞蹈结合起来,让学生人手一绳,随摇随跳蔚然成风。各项活动包容相通,韵律动作协调统一,运动与人身和谐,体育与美育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呈现出“天人合一”的景象。[11]大课间活动减缓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也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3.汲取民族文化中的和谐元素
挖掘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汲取和谐元素,促进大课间活动的价值提升。秀田小学经常组织教师实地调研、探访民间,挖掘民族文化中的育人因素,汲取民族团结、共同生活、互不分离等和谐元素,并将其融入大课间校本课程的建设中。为了更好地创编和教学“花山拳操”,更好地传承花山拳艺,秀田小学派多名教师赴宁明县向花山拳传人学习花山拳法,感受花山文化的内涵。[9]花山拳是骆越一族在与自然斗争和抵抗侵略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搏斗技艺,它的动作简单易学。[9]在有节奏的挥拳踢腿与呐喊中,学生的精气神能得以充分展现。[12]这强化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在民族团结、和谐相处的氛围中获得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