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锦霞
陕西财政云核心系统计划于2020年1月在全省上线运行,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同步实施。届时,各预算单位财政资金支付业务将实现全流程无纸化办理,取消实物印章,实行电子签章。这是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电子化支付,预算单位在电脑上连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公务卡报销、转账、对账、打印入账通知书、打印电子支付凭证回单等所有财政资金支付相关业务,配合使用公务卡,实现了日常零星刷卡支出、差旅费支出、转账支出等各种支付场景全覆盖。同时,借助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动态监控,财政资金监管更加自动化、规范化、高效化,将有效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降低预算单位行政运行成本,促进政府部门行政效能的提升。
国库集中支付信息化管理改革是以集中支付制度为基础的一次新的业务变革,具体是指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财政国库业务代理银行之间,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取消纸质凭证和单据流转,基于利用国家认可的电子签名技术,实现国库资金支付管理全流程的实名认证、不可抵赖、不被篡改以及数据加密传输的安全机理。发出电子指令办理财政资金支付及清算等业务,实现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的管理模式。
1.极大程度上简化了国库集中支付程序,提高了预算执行的效率,降低了国库集中支付的运行成本。
2.实现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在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代理银行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数字加密技术构建科学严谨的财政管理内部控制机制与高效快捷的外部服务。
3.提高了财政性资金运行的安全程度,实现了关键凭证采用加密存储,实现了针对业务数据的防抵赖、防泄漏、防篡改的基本安全保障,保证了电子凭证的真实和完整。
1.政府机构众多,从事核算财务的人员比较少,掌握专业技术的人不多,业务审批流程较复杂,这就为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造了麻烦,不利于国库集支付信息化制度的开展。
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础在于部门预算体系,但是由于目前预算部门存在管理综合性统筹性不够,有些单位的资金未盘活,相当一部分财政资金未发挥作用;预算管理透明度不高;预算对支出执行约束力不够。这就给支付信息化的执行带来了障碍。
3.由于财政系统间缺乏联动协同机制,各业务处室之间的管理主要通过报表和公文进行,财政各业务系统都是割裂分散的,即使是最基本的单位基础信息,也没有进行有效统一。信息化法制建设和管理工作滞后,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比较普遍。
(1)注重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财政部门加强下级财政部门业务指导,进一步夯实下级财政部门支付电子化管理理念。目标在操作上实现资金支付无纸化,把电子凭证的应用覆盖所有资金拨付环节,通过数字证书和电子印章技术,实现电子凭证替代纸质凭证的交换,从而达到提高支付效率,降低工作成本,筑牢财政资金安全防线的目的。(2)注重优化流程,完善实施方案。在制度、表单、岗位职责、CA证书、印章等方面入手,重塑业务管理流程。加强调查研究,改造镇级财务业务系统网络,财政、国库行、预算单位三方通过电子凭证库对等连接,完善运作流程设定。(3)注重基层实际,提升操作水平。基层财务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强,要求镇级财政部门落实相关工作人员配备到位,对基层单位经办人员、审核人员、财政支付受理人员等进行计划额度、授权支付、实拨支付等管理业务流程自上而下扎实的培训学习指导。(4)制定实施方案。及时制定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电子化改革的建设目标、系统改造方案、业务流程和实施步骤等,为顺利推进支付电子化改革工作奠定坚实基础。(5)加强业务培训。全新的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系统,在操作界面、业务流程上与旧系统有较大的不同,为保证业务人员能熟练掌握业务,应分别针对财政局业务科室指标管理和用款计划管理模块、代理银行有纸化流程和退款业务、预算单位业务知识、系统功能介绍和实机操作等不同流程业务进行培训,有效提高了各部门对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的认识及业务能力。(6)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加强与人民银行、代理银行、预算单位、技术实施公司的业务交流和沟通,及时收集和反馈情况,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与人民银行、代理银行等部门共同探讨支付电子化改革工作计划和实际工作情况,共同完成改革目标任务。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全面提升财政管理决策的科学化、资金监管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能力和水平。通过常态化、规范化跟踪掌握重点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资金使用方向等执行数据,确保财政资金拨付的时效性和到位率,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