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涛
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
水工专业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等课程具有专业性强、内容广泛、实践要求高等方面的特点。新时期,在开展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帮助学生系统的认识水利工程施工等工程建设全过程内容,依托于信息平台,通过微课、慕课、虚拟实验、案例展示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创新意识、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全面、有效提升水利专业的教学实效性。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是以水利建设的全过程管理为目标,培养专业化、实践型人才的课程,对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水平、教学管理经验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需要任课教师不仅需要具有很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不少任课教师从一个校门进入另一个校门,缺乏亲身参与工程实际的经验,在实践课程的指导方面有所不足,课程讲解内容不具体,课堂氛围沉闷、枯燥,教学方式滞后,难以到达专业教学目标。
现阶段,由于水利施工的专业教学在实训基地建设、现场教学指导、校企合作等方面有所不足,使得学生接受实训的途径相对狭窄,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讲授法容易造成学生的听觉疲劳和视觉疲劳,这样的教学方法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学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同时,《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课程比重,使得学生实践技能应用的水平不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作为水利专业核心课程,不仅知识体系较为零散,同时,还囊括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学内容,包括水工建筑物、建筑材料、土力学、施工资料整编、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如在讲解土坝施工问题时,对渗漏情况进行分析,土坝渗漏的原因取决于筑坝土料的性质及施工质量,土料的性质属于土力学和建筑材料课程的内容。
随着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在转变水工专业教学形式的基础上,也对高校课程整体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实践来看,现阶段,《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教学内容较多,但课时有限,学生不仅要把基本知识点讲清楚透彻,还要让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娴熟地用在实践上,并在实践中创新性开展工作,教学难度较大。信息化教育改革不深入,教学资源整合不深入。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掌握的施工技术知识对具体工程提出简单的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报告,读懂施工图纸等。与此同时,由于水利工程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难度逐步提升,使得相应的技术管理要求与建设标准也出现了转变,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动态的了解水利建设产业的前沿发展信息,提升自身的岗位竞争综合实力。
新时期,工程建设产业人才缺口的不断扩大,使得高校应结合现代人才市场的发展需求,对教育体系、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等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以岗位技能需求为依据,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工专业教学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对职业能力培养机制进行调整,推进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系统化改革。《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是水工专业学科体系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综合性强、发展迅速等特点,传统教学机制的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对接不畅,影响了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是水工专业创新改革的重要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推进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如下。
原有水利施工教学结构将课程内容分为八个部分,包括施工导流与截流、基础施工、土石方工程施工、模板施工、钢筋加工与安装、混凝土施工、爆破工程施工、地下建筑工程施工。在系统的讲解分析八个部分的知识点后,对工程管理要点、相关施工技术等进行总结、概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点相对零散,很难树立起全过程管理理念。针对该种情况,在课程规划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学目标、发展需求等,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梳理,结合工程实例,对教学流程进行优化,将把部分内容整理成6个项目。具体分为施工导流与截流、基础施工、土石方工程施工、混凝土施工、爆破工程施工、地下建筑工程施工,对单元内容进行细化讲解让学生将工程管理内容串联起来,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施工环节的管理要点、施工工艺等。课程改革以真实的建设项目为依据,依照由简至难的原则进行设计,教学课程更系统、科学。经实践调查发现,重构后的课程体系由八个章节转变为六个学习单元,细化为16个学习型工作任务,未增加或减少原有的知识点,但是知识体系更完整、系统,便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体系,提升课堂专业教学的整体效果。
(1)合理利用微课。当前阶段,现代教学理念与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深入、广泛影响,使得微课作为高效的教学模式,被应用到工程专业教学中。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点的理解,运用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水利工程建设的流程,对重点与难点进行细致讲解。如,施工课程的第一大部分内容施工水流控制,就可将单元的知识点分解为独立并且相互有机联系的小知识点,将每个知识点及扩展内容的讲解控制在十分钟内,内容细化为概念讲解、综合知识点扩充、案例实证等,制作完成后的微课可以直接发送到QQ 群、微信群等平台上,便于学生下载、反复观看,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
(2)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改革指导下,使用案例法开展专业教学时,选取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如白石水库的水利工程建设,包括土石方建筑物施工、混凝土建筑物施工、泄洪洞施工。在实际案例施工流程分析讲解的基础上,增加了地下洞室施工开挖的新技术、新方法等工程案例的论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3)多媒体教学法。水工专业教学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强,只依靠课堂讲解很难让学生全面掌握施工过程控制关键点。针对该种情况,高校应加强信息基础的建设投入,创新水利工程教学模式,对线上与线下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如,高校可以引进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依托计算机平台,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训,加深对工程实践的认识等。
课程评价体系是衡量水工专业教学整体质效的重要标准,由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课程安排、实践活动参与率等都会对课程评价结果带来影响,因此,在评价指标的设定方面,应保证评价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采用多重、动态的评价机制,除了出勤率,课余或课堂的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实践性练习题解决以及结课考核等要素都可纳入评价体系中。除此之外,尽管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强,教师通过现场指导能够有效提升教学实效性。但由于参与水利工程实际的风险性较高,因此,高校应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在考核指标的设定方面,应结合学生实训表现,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在帮助学生近距离了解工程方案、现场布置、进度安排、工程计量等方面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对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实训提供参考。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作为水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工程施工管理能力、完善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应用水平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以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为核心,推进课程改革,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课程的实效性,让学生全面、深入的掌握工程管理的要点,同时,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利用微课、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还可以对学生实训活动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改革课程评价机制,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