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南沙小学 黄 燕
小学语文教学要积极探究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让德育变得更加高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通过熏陶感染的方式感化学生,基于文道统一的思想展开教学,让学生展开披文入情的思考,把握住教学契机顺势引导,在联系生活中引导学生积极感悟。若能把握住这些教学原则,则能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提升学生德育修养。
德国学者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的,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然而受到了“知识论”的影响,学生承受了一定的升学压力,所以教师常常将教学重点放在语文知识的建构上,忽略了渗透德育。教师要积极重视德育,掌握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环节中的各种基本原则,进而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
情感熏陶法指的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处于特定的活动情境中,进而展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德育修养。在熏陶感染时,可以运用情境法促使学生进入到一定的情境中,引导他们感悟,这样就能将道德品质深化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
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要基于熏陶感染的原则促使学生提升爱国情怀。首先给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现西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同时引导学生配乐朗诵,尝试展开想象,体会作品中唯美的画面。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很好地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得到熏陶感染。在诵读后还要鼓励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说说作品分哪几个方面展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用的是什么结构。学生发现作品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展现了美丽的风光,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等,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手法。鼓励学生结合作品的结尾处思考:“作品为何要说‘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呢?”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同时他们自己的爱国情怀也得到了激发。
在熏陶感染的过程中,还可以基于学生有感悟的词句,引导他们进行欣赏。通过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欣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也能促使学生体会爱国情怀,感受人物精神,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学者宋文明认为“文”是思维运动的轨迹,是思维的符号现象,“道”也是思维运动的轨迹,是思维的品质意义和行为的社会化意义,所以“文”和“道”在思想上是统一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基于“文道合一”的原则展开教学,在具体的活动中将德育与智育结合在一起,起到文道统一的教学效果。在分析作品字词、探究文章写作手法、分析作品主旨的时候,都可以基于文道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怀。
学习《落花生》时,要基于文道统一的思想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首先从“文”入手,鼓励学生思考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文章为何要写父亲和孩子们的对话呢?你觉得从这些对话中能体会到怎样的精神呢?”学生认识到:“文章不只是为了写花生,更主要的是父亲要让孩子们从花生的身上得到启迪,认识到要怎样为人。”再鼓励学生结合文章的主旨思考,看看对自己有什么启迪:“在作品中,父亲认为花生象征怎样的人呢?你觉得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呢?”学生认识到:“父亲认为花生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做人也要如此,不能光讲体面,而要做对别人有好处的人。”在对比分析后,学生发现自己有所不足:“我喜欢穿名牌的球鞋,现在我知道了,做人不能只追求表面好看,而应该关注内心。”
语文学科中蕴藏着深刻的德育知识,所以在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审美赏析的时候也要挖掘作品中的德育因素,向学生传递适宜的价值观,这样就能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实现语文学科的德育性。
不少课文中都包含着很好的德育素材,然而若直接将德育思想灌输给学生,教学效果却不会好。此时要采用披文入情的教学原则,借助文本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文字中包含的情感。这样就起到了春风化雨的效果,能让学生在无声无息中得到教育。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强化德育。
学习《慈母情深》的时候,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首先鼓励学生说说作品中写了哪几个故事,说说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尝试扮演“母亲”和“我”,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母爱的伟大。发现学生被母爱所感动之后,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母亲为何要坚持给‘我’买书呢?在你的生活中,妈妈是怎样的形象呢?能否将你想对妈妈说的话用文字记录下来呢?”这促使学生将情感转化为文字记录下来。如有学生想起妈妈每天下班很晚,十点多才到家,但是第二天早上却要赶在自己醒来之前准备早饭。该学生体会到了母亲的爱,并将对母亲的情感表现在了文字中。由于把握好了学生情感的最高点,所以他们都能写出由衷的话语,表达对母亲的爱。
教师要善于挖掘作品中的德育资源,用披文入情的方式促使学生结合作品中的词句感受其中的情感。教师要在感动学生、感化学生的过程中因势利导,促使他们将情感融入实际生活中。这样就能将理性知识转化为内在情感,外显于学生的言行中。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还要注意基本原则,就是要把握好契机,进行随机渗透。学习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阅读古诗词时,可以鼓励学生感受作者的精神,体会其人格;开展口语活动的时候,可以围绕德育主题展开自主交流……若能把握好教学的每一个契机,进行合理渗透,就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品德修养。
学习《墨梅》时,要给学生介绍作者王冕的生活经历,让学生看到王冕的刻苦。学生发现王冕从小贫寒,白天放牛,晚上则到佛寺的长明灯下刻苦读书,最后终于变得满腹经纶。然而,他却不愿意阿谀奉承,所以最后只能归隐,靠着作画为生。学生了解到此处都十分感动,有学生认为:“《墨梅》其实不只是想要写梅花,更重要的是要表达作者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体现的是作者自己的人格。”此时要把握住学生阅读中的突破点,引导学生顺势思考:“在《墨梅》中,作者将诗格、画格和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你知道还有哪些诗歌具有相同的特点吗?”利用这个机会给学生推荐《石灰吟》等其他作品,并给他们介绍咏物诗的特点。学生认识到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的作品,通过对事物的吟咏体现了人文思想。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语文知识,又阅读了其他作品,感受到了古人人格的伟大。
教师要把握好德育契机,还要注意学生的每一次困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产生的每一次辩论,这些也都是值得把握的教学契机。若能合理利用则能锻炼其思维,发展其语言能力,具有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德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最终让他们的品德在现实生活中能自然流露,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所以语文教学不能仅在课堂上开展德育活动,还要将德育活动融入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起到以小见大的教学效果。联系生活,以小见大也是德育的基本原则。此时要注意组织学生参加德育活动,挖掘他们生活中的细小事件,导之以行。
学习《掌声》时,要围绕生活中的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篇文章中,大家看到人们对英子的鼓励让英子有了勇气。那么,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迪呢?我发现刚刚有同学诵读课文的时候读错了几个字,大家就笑话他,还有学生嘲笑成绩不好的同学。大家结合这篇课文试想一下,这样做是否应该呢?”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以小见大地将德育思想融入到了学生的头脑中。鼓励他们开展德育活动,首先进行自我检讨,看看自己是否能做到“尊重他人”,然后围绕相关主题开展读写结合的活动,写一下自己尊敬或不尊敬他人的故事,并说说自己的感悟。
在课文的学习中,学生认识到了要善待他人、善待生命,而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通过种种活动积极践行各种德育思想,他们发现了生活的改变,认识到了课本的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这样学生就会感同身受,得到更大的启迪。
作家查尔斯·里德认为播种行为能收获习惯,播种习惯能收获性格,播种性格能收获命运。因此在语文学科中,教师要基于潜移默化的教学基本原则,有的放矢地进行道德引领,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学要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把握住每一个德育瞬间,提升德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