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谚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价值探索

2020-03-04 03:31罗普娜
教育观察 2020年32期
关键词:谚语民间幼儿园

罗普娜,田 穗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都匀,5580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要“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全方位地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2]由此可见,《意见》倡导从幼儿阶段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文化。因此,幼儿园肩负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越来越重。本研究从民间谚语与亲社会行为的内涵着手,探索运用民间谚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价值,以期为幼儿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一、概念阐释

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一文中指出:“谚语是人的实际经验之结果,而用美的言词以表现者,于日常谈话可以公然使用,而规定人的行为之言语。”[3]钟敬文在《民间文学概论》中说:“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的精炼语言,总结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它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有认识作用或含有哲理的民间传言。”[4]《中国谚语集成》指出:“谚语是民间的集体创作、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5]本文中提到的民间谚语是指人民集体创作和传播的文化,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语言简洁,道理深刻透彻,概括能力强,是广大民众智慧的结晶;第二,篇幅虽短,但隐喻丰富,形象生动;第三,语言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生动活泼、亲切自然,不矫揉造作。亲社会行为对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具有重要影响,这种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它被肯定和鼓励。我们一般从分享行为、助人行为、合作行为这三个维度来研究亲社会行为。[6]幼儿亲社会行为是其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

二、民间谚语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价值

民间谚语是历代人民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它隐藏着丰富的德育价值。民间谚语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还体现了人民对价值观的追求。谚语虽然短小,但小中可以见大,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明一个大道理。民间谚语在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幼儿分享行为是指幼儿拿出自己的物品与别人共享,让别人受益的行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认为,2—7岁的幼儿属于发展的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他们只会从自己的立场看待事物,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看待事物。教育者要创设环境,引导幼儿“去自我中心”,如可以在活动中让幼儿理解民间谚语的内涵,从而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小班幼儿要在成人的指导下不争抢,中班幼儿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分享。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大班幼儿要学会主动与同伴分享。成人要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幼儿的分享行为给予肯定,从而让幼儿乐于分享。布依族谚语“太阳出来照万家,羊皮大袄暖一人”的意思是太阳出来照亮、照暖了很多人家,而羊皮大袄却只能温暖一个人,这说明了太阳的无私,懂得分享。布依族人民用这一简单的谚语教育幼儿学会分享。

太阳是可以经常见到的,这句谚语幼儿很容易理解,成人可以教幼儿这一民间谚语,让幼儿理解分享的意义,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二)促进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

助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重要表现,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幼儿阶段的助人教育尤为重要。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幼儿的助人行为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得到强化。在幼儿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后,成人要及时给出反馈,进行表扬或是奖励。有关助人的谚语在民间谚语中具有代表性。水族谚语“爱老人,将来你也有老的时候”的意思是我们要敬爱老人,尽自己所能帮助老人,我们每个人都会变成老人。侗族谚语“一碗米养恩人”的意思是一个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给他一碗米饭,就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他会感激不尽。这一谚语告诉人们帮助别人的重要性。成人可以教给幼儿这些谚语,引导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这些有关助人的民间谚语可以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引导幼儿关注别人的需要,主动帮助他人。

(三)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

合作行为是指不同个体为达到共同目标,相互协调和配合的行为。合作行为是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7]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合作意识成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一个成功者也将是善于与人合作的人。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是非常重要的。苗族谚语“互助合作能胜天,单人独马力不全”的意思是一群人互相帮助、相互合作就能克服自然阻碍,改造环境,但是如果是一个人的话,没有那么多的精力顾及每一个方面,就会失败。苗族谚语“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说的是一个好汉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把事情办成办好,一个篱笆墙需要有几根木桩帮它固定和支撑才能结实牢固。这些谚语都说明了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度的,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成功。谚语“人心齐,山石穿”的意思是一个团队如果不能做到“人心齐”,就只能是一盘散沙,难成大器,而做到人心齐,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克服困难并获得成功。水族谚语“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块砖头砌不成墙”,意指一个人无法成大事,大家团结起来形成合力,任何困难都能克服。民间谚语“一根草搓不成绳子”,说的是一根草就像一个人,如果独来独往不与他人合作,那么他就很难成功。可见,上述民间谚语用幼儿比较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讲道理,幼儿更容易理解。这些民间谚语体现了人们对团结合作优良品质的推崇,成人可以教给幼儿这些谚语,让幼儿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

三、利用民间谚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及建议

(一)利用民间谚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

目前,幼儿园利用民间谚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幼儿园不重视教师挖掘课程资源的专业能力,致使教师收集和应用课程资源的能力较弱。因此,很多教师不能将民间谚语应用到教学中。第二,教师缺乏主动运用民间谚语的意识和能力,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把民间谚语归入语言领域的学习范畴,不能将其应用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中。第三,家庭和幼儿园没有进行合作,不能进行资源共享。家长对民间谚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视程度不够,家长在与幼儿园的合作中处于被动状态,只按教师的建议提供一些民间谚语资源,家长的创造性和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利用民间谚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建议

1.幼儿园应注重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拓展幼儿园的社会领域课程资源。教师是把民间谚语运用到亲社会行为教育中的操作者,因此,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中引入民间谚语的效果受教师专业知识的影响。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中使用民间谚语对幼儿教师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尝试,教师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形成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教师要搜集和运用新的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关于民间文化的知识。因此,幼儿园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促进教师不断收集和利用民间教育资源,包括民间谚语。

2.教师应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

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站在为幼儿考虑的角度,为幼儿选取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和最近发展区的民间谚语。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的民间谚语不能太复杂,内容要生动、有趣、具有正能量。教师还要考虑所选的民间谚语是否含有丰富的德育资源,注意所选谚语的质量。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引入民间谚语,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将理论基础与实践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以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具有特色。同时,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教师应大量积累知识、了解幼儿的认知经验,帮助幼儿学习民间谚语,拓宽幼儿对民间谚语的了解。因此,幼儿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对课程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才能将民间谚语很好地运用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中。

3.家园合作共育

资源互助是民间谚语在幼儿园亲社会行为培养成功实施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中引入民间谚语,需要家庭的支持,家庭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外部支持力量。家庭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境,幼儿园实施民间谚语教学需要家庭的配合,因此,幼儿园和家庭要形成教育合作关系,形成思想上的共鸣。家庭是幼儿第一个接触的教育场所,家长是幼儿的榜样,父母要注意营造适合幼儿学习和理解民间谚语的氛围。

总之,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关系到幼儿成年后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完成学业、成就事业以及心理健康,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幼儿成长乃至其整个人生有积极的作用。民间谚语中的德育资源可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促进幼儿道德水平的提高。对还没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幼儿来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尤为重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可以增强幼儿助人、分享、合作的意识,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猜你喜欢
谚语民间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说说谚语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