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俐君
(武汉六中上智中学,湖北武汉,430014)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只对那些直观而具有鉴赏性的图文内容感兴趣,且在具体学习并消化某些知识点时,又常带有个人的审美倾向。生物是一门向学生传递环境保护思想和自然美感的学科,强调人与生物的和谐性。学生只有将生物理论知识与自身生活真正高度联系起来,才能催生其学习积极性。但是,很多生物理论知识距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远,很难让学生设身处地进行观察和联想,且很多生物知识相对枯燥,以致学生对生硬晦涩的生物词汇常有主观厌恶的倾向,难以深入理解和消化这部分的生物知识。因此,教师必须开发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问题式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将原有相对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找到知识点之间相互衔接的价值元素,以该元素设置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专项学习研究,激发学生合作讨论并训练实践的意识。在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将不再是传统课堂的讲述者,而同学生一样是学习者。教师与学生一起针对问题进行探讨,并引导学生开展独立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思维。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课为例,这节课主要阐述了生物圈的定义、生态系统的构成过程。但因生物圈分布较广,在课程上设置种类较少,具体以藻类、蕨类和鱼类等生物的传导作用来印证水循环至大气循环的作用,所以,如果学生死记硬背,也只能理清水生物与水循环的关系,当生物练习中有了关于虫类生物与大气循环的题目时,学生就无从下手。例如,某教师出了一道“七星瓢虫容易破坏庄稼,尤其是踩坏地上的翻土,导致翻土的水分流失。而翻土水分的流失会导致另一侧树干水分流失,从而使叶绿素下降。叶绿素下降的结果是,树叶枯黄,树木难以结出果实。那么,七星瓢虫和大气系统有什么关系”的题。很多学生一知半解,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生活化体验,又没有认真思考。
在以往的生物课堂中,由于传授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教师又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教学节奏过快,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导致学生还没来得及消化上一段知识就得记忆下一段知识。教学存在敷衍了事的迹象,导致学生为了提高生物成绩,只能快速地默记生物内容。而这培养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的惯性,没有真正停下来花时间思考相关知识点。教师通常以生物教材为准,并没有准备相应的教学设计,所教授的生物内容也参差不齐。因为有些生物知识较为简单,所以学生常判定不需要花时间去钻研,以致思想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有些生物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又没有动力钻研,导致生物学习质量良莠不齐。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细胞是生物结构的最高层次”一课为例,教师在讲解细胞的理论知识时,学生很快回答出细胞壁、细胞膜以及细胞核的具体含义。但是,当教师将生物图解遮住,换上一幅新的结构图,并没有标出细胞膜、细胞壁等的位置时,学生判断和做标记的错误率较高,结果只能对照书本进行推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不会提出这种问题的,对这一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师常快速跳过,一味地按照课本上的图解指示进行授课。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以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切入点,为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
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最为关键的是让学生能够对已有的知识点进行创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虽然有的学生能够理解大量的生物知识,但是因为这些生物知识在学生脑海里并没有形成完整脉络,所以学生在生活中无法有效调用并快速找出最快的解决方法。而教师以问题式教学法引入,以应用性较强的问题穿插其中,并为学生构建实践体系,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按照实践顺序归纳和整理生物知识点,逐渐掌握生物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规律。
对生物知识点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应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应关注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这种思考能转变为现实的运用。因此,问题式教学法的第一层含义是,教师必须在设置问题的同时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教师给予学生能联系实际生活的真实体验,让学生迅速找到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联系的切入点,利用生活化场景代入生物知识,从而提升思考能力的准确性。
有些学生虽然很愿意深入思考和探究生物知识,但他们通常是在课堂气氛极好的情况下才愿意深入思考,一旦那个氛围消散,他们就不会主动花时间去挖掘更多有价值的生物知识。说到底,这部分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还是不高。因此,问题式教学法的第二层含义是,教师充分发挥问题式教学的启示作用,给予学生生物学习的心灵享受,真正培养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有的学生虽然对学习生物有较浓的兴趣,但是由于生物知识较为抽象,即使学生努力思考也无法实现转化,因此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较低,只能停留在脑海里。[3]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流的管道——血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我们家里都有一根水管,它能够给家里正常供给水源,流通水流。其实,血管就相当于家里的水管,它能够保证我们的血液正常流通。水管被脏东西或者淤积物堵塞后,需要我们利用东西去疏通。那么,如果我们的血管也堵塞了,该怎么疏通呢?”考虑到血管毕竟与水管不同,水管是以外部疏通为主,但血管很难做到使用外部器物进行清理,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往科学的方向思考疏通血管的真实含义,即引导学生明白科学的内在肠胃的防护、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才是疏通血管的正确途径。如果教师不做引导,不简化课本的抽象知识,就容易使学生陷入一种错误思维的漩涡中,贸然地就将生活实际与生物知识直接联系起来。学生不深入思考,不对知识进行直观梳理,这并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所以,问题式教学法的第三层含义是,教师能够适当简化复杂的教材知识,根据学生掌握的特点对所选择的资料进行不同程度的简化。
要想提高生物课教学质量,教师就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理解知识提供舒适的环境。初中生的好奇心和逆反心都较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逐渐提升问题提出的难度,并注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和观点,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式教学课堂中来。例如,某初中生物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提的多是需要学生讨论才能解决的问题,在促进学生交流沟通能力提升的同时帮助学生提升生物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在问题式教学课堂中,学生的角色不仅是回答者,也是问题的提出者。因为生物的很多知识点都比较抽象,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自然不同,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各式各样。此时,教师不应因担心学生问题过多而制约学生提问,而应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初中生的学习动力。例如,“细胞”一课的教学中,某教师要求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标本,并且根据教材提供的示例图片辨认动植物细胞,每组讨论后提出一个问题。在经过观察后,学生发现了动植物细胞的不同,并提出了“为什么动物细胞结构比植物细胞简单”“两种细胞都需要能量吗”等问题,使课堂效果得到了保证。
问题式教学法需要师生在课堂上有良好的互动,一堂成功的生物课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将问题式教学法与有趣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打造生动的生物课堂。生物课活动通常以实验为主,教师可以为学生多准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再结合实验进度提出问题,把控课堂教学节奏。
比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课,学生不仅需要理清绿色的含义,还要深化对绿色植物的认识,不仅是对藻类、蕨类几种较常见植物的认识。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先思考绿色存在的具体内涵,然后让学生根据绿色的内涵搜集更多有关绿色植物的资料,从而进行个人创造,感受绿色的性能。以藻类和蕨类来说,如果教师仅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授课,学生就只能依据颜色判断其是不是绿色植物,被动消化课本知识。但如果教师进一步解释绿色植物指的是无污染且能净化空气的植物,然后把绿色植物如何净化、为什么无污染等问题提出来,学生就能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探究。有了这些问题,学生能细分出很多小问题,例如无污染的定义是什么、怎样会造成有污染等。学生将这些问题当成探究的课题并设计有趣的实验,探讨植物繁衍的多种可能性设想,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