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靖
(毕节市七星关区八寨镇八寨小学,贵州毕节,551700)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在教育界的基本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呈现给学生。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受程度,除此之外还事关课堂效率的高低和教师是否完成基本教学任务。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与功能性并存的学科,相比其他各学科,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主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观察、想象和创新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种艺术。”[1]这句话体现了语文的艺术性,而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行为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也在提高,要求教师在教学语言上有自己的特点。换言之,教师的教学语言特点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责任和使命,课堂对一些知识的讲解和传播,都要求教师通过丰富的感情色彩、生动形象的讲解、透着喜怒哀乐的音调来充分展示语言的魅力,让学生感受教师教学语言蕴含的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在讲解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使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让自己情感充沛,以能够让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这样才能使学生处于精神饱满、兴趣盎然的状态,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带领学生进行朗读时,教师也要注入自身对课文的情感理解,凭借富有感情的语言,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注重和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主动走进学生的世界,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这样,教师才能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语言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服务。
小学是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关键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模仿能力强。教师作为学生系统接受教育生涯中的第一人,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因此,规范的语言教学是每位教师必须做到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不能使用地方方言或进行口语化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意自己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范性,做到吐字清晰、声音适中、语气语调丰富自然,避免使用互联网上的不规范用语。教师的授课语言规范、准确精练严谨,课文讲解思路清晰、对学生的指导简洁明确,这样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同时,教师让学生在一个极具规范性的语言教学环境中学习,既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也有助于小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更好地适应社会。
教育本身就具有科学性,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也要秉承科学的态度,注重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的工具。”[2]语文教学需要以科学准确的语言去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做到简洁、科学、正确,不使用模棱两可和重复啰唆的字眼来解答学生的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比如,学生在疑惑“太阳是圆的还是方的”时,教师切不可用“应该是圆的吧”这种模糊的措辞。对于太阳是圆的方的或者是其他形状的,教师都应该以严谨的态度,用准确的词语告知学生,不能在语言表述上含糊不清。
幽默的语言可以让人感到轻松愉快,而具有幽默感的语文教师就更能用语言来打动人、感染人。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就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讨厌重复枯燥的事物。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善于使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轻松活泼、生动有趣。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有文采、有情趣,善于描绘且词汇丰富,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大自然这种无形却又真实存在的事物,教师可以借助图片、音乐等语言形式,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时,教学过程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栩栩如生的描绘,教师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再晦涩难懂的东西也会变得简单易懂。教师如果还能将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学生在学习时就能感觉到轻松快乐。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容易很多。
语言表达本身就是一门生动的艺术,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而且,语言艺术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是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在口语运用中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完美展现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应该以简单而又充满艺术感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运用艺术、生动的教学语言,不仅可以展现出教学语言的形象特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加强学生对语言美的感受,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的提问环节中,教师运用艺术的语言,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能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教师的期望也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任何阶段的学生来说,心理暗示的作用都是无法估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性语言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极其关注教师的每一次评价,教师每一句与学生有关的评语都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进而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甚至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教师要将针对所有学生的随意性评语改为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的针对性评语。比如,“很好”这一简单的评语,对于缺乏自信的学生来说,教师“很好”的评语可以让他们信心大增,但对那些原本就比较优秀且经常得到教师表扬的学生来说,“很好”起到的效果并不大。又如,当学生的回答与答案有出入时,教师如果简单地对其进行否定,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进而影响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如果教师指责或嘲讽回答错误的学生,就很有可能让学生感到紧张、思维停滞,甚至是害怕教师或讨厌该科目,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教师要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将简单直白的评价语言转换成富有亲和力的语言,换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虽然与问题的思路有出入,但你的想法很有特点……”“你的思路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换个角度,你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等。教师用此类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可以让学生有进一步思考的动力,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回应教师下一次的提问。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极其重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语言,多加关注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3]课堂教学语言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作为一个引领者,需要带领和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声音或动作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一节完美的课程肯定不能只是某一方的投入,成败的细节就体现在遇到枯燥无味的课堂时,或学生容易走神和和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的应对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活动或者笑话与学生进行有趣的互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重新拉回到课堂里。这就体现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积极作用,即增强课堂互动的趣味性。在有趣的师生互动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
从大多数教育经历看,语文课堂对学生来说是最无聊的课堂,因为乏味枯燥的文字并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关注。然而,实际情况是,教师说的每一句话、板书的每一个字,甚至讲课过程中的一个动作,都可能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变得妙趣横生,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高涨。学生由先前的被动学习到主动接受,再到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互动,这一过程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也是学习质量出现质的飞跃的过程,其中,起积极推动作用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语言艺术,教学任务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师应该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完美地融合成课堂教学语言,以提升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从而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4]。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还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教师所选择和运用的课堂教学语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小学生的语言发展、语文能力,还可能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甚至是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以发挥其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作用。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是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知识积累、熟练的教学技巧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完美结合。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修养,以良好的教学语言修养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