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近年来,大学出现休学、退学,乃至各种恶性事件的发生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大学校园正常次序的开展。造成这些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正处在青少年向成人转变的过渡及转变时期,其心理上不够成熟,比较脆弱,进入大学后,一方面需要面临身处异地,更渴望家的温暖,另一方面各种新旧观念冲突、人际关系压力、情感上的困惑及就业压力等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冲突,极易引发大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问题,部分学生还会出现恐慌不安、压抑焦躁、无聊郁闷、抑郁失落、紧张无助等不良情绪以及相应的失眠乏力、食欲减退、胸闷头痛等行为反应和躯体化症状。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产生的意外事件居高不下,给家庭、学校及社会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损失,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
大学生涉世未深,在新时期,各种思想的冲击,他们的身心与意识上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资料显示,新时期大学生虽然具有恐慌、担忧、焦虑、悲伤、愤怒、压抑、绝望等消极情绪,但是总体情况是大学生还是存在积极情绪远高于消极情绪,但是一些心理问题还是需要引起重视,我们需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帮助,从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的认知、态度、情绪与行动反应情况,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帮助,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愉悦的心灵空间。
当前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交流越来越便捷、教育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他们的知识结构复杂多样,在实施和信息的质和量的方面都远超之前的大学生。信息的大量摄入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有独立的思考和看法,“他们渴望成熟独立,崇尚自由,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观念的传递,而希望能跟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在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网络又是有个开放的社会,各种信息参差不齐,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最为活跃的群体,自然首当其冲,深受各类负面消息的影响,使大学生表现出各种心理状况问题,既不利于自我保护,也不利于以后的健康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焦虑。焦虑是一种在困难、挫折、打击面前出现的,包括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意外事件的打击、失败感和愧疚感交织而成的紧张、不安、焦急、郁闷、忧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状态。大学生心理焦虑是指受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或意外事件的打击所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变化,持续时间过长,会使人产生情绪上的焦虑和紧张、痛苦和愤懑,甚至会使人灰心失望、痛不欲生、精神崩溃、一蹶不起,逐渐郁积为焦虑综合症和其他心理疾病。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社会事件的产生都会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理,新时期,网络成为人们利用最多的交流学习工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借助网络进行交流学习,他们更多的是宅在家或者寝室里面,长时期的自我封闭,各种不良信息的满天飞,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使其表现出焦虑的不良情绪。
1.2 大学生的“就业恐慌”。这几年,就业难,已经从一个现实变成了一种观念。根据一份调查显示:57.9%的正在求职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存在就业恐慌,“担心”(50.2%)、“焦虑”(44.7%)是不少人对校园生活最后阶段的定义。调查结果表明,不管是个人体验、同学交流,还是媒体报道,都使大学生对自己饭碗的预期更加现实甚至悲观。在谈到离开校园时,他们越来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躁不安。
1.3 抑郁。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约1.2亿人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抑郁,抑郁症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而到2020年时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在世界前10种致残或使人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疾病中有5种是精神疾病,其中抑郁症名列第一。“据国外精神病学家研究,估计约有一半左右的自杀者有情绪抑郁症候群或处在严重的抑郁症状态”。弗洛伊德认为,抑郁是对丧失的反应,是个体遭遇丧失后,把自己的敌意、依赖性等矛盾情绪转向内心已丧失的对象,转向内部自我,导致严重的甚至是非理性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惩罚之后出现的。控制理论认为,当经历了不可控制的结果后,个体便形成了低的预期,个体产生动机、认知、情感上的缺乏,从而导致抑郁的形成。Beck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抑郁是消极性认知的结果,类似的环境刺激,对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人们之所以形成抑郁,是因为他们用消极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体验。抑郁的学生会对以前喜欢的事物突然失去兴趣,整日心情压抑,无精打采,对未来不抱有希望。对事物兴趣的丧失会使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因而他们在思考问题和做出决定时就变得非常困难。这种情况时常出现会使学生不断地自我抱怨,并且产生很强的负罪感。如果自我抱怨、负罪感和危机感进一步增强并达到一定程度,可能发展为难治的慢性抑郁症。
1.4 松懈。大学生的松懈心理具体指的是目标模糊、思想松散、意志减退、精神疲软,之所以会存在这一状况,多少出于自我认知不清、定位不明确、心理不够成熟、对社会认知不足、沉迷虚拟世界逃避现实有关,而社会环境也是造成大学生松懈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新时期,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的时间更为充足,长期游离于自身发展及建设之外,极易产生松懈的不来了心理状况。
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所牵涉的层面也很多,这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当前,更多的会涉及到大学生能否在以后健康成长,因此研究新时期带来心理问题及应对办法是当前高校亟待攻克的一个重要课题。
2.1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不应该是被网络所束缚,学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尤其是他们具有的精力充沛,情感热烈丰富,有着追求内涵、文化价值取向,发挥自身独特个性的强烈愿望,而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阵地,其校园文化能直接且深刻地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极具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素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学生高尚的道德人格,提升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因此学校应加大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通过规范、暗示、潜移默化等形式,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心理人格、道德品质等,以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抓好校园的整体规划,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建设,使大学的文化氛围能直观地表现出来,以功能齐全的校园设施,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富有感染力的校园景观,陶冶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拓展学生的视野,产生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及行为,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其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结合时代精神,总结并提炼出学校的优良传统,打造和谐进取务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学校每学期可确定一些主题文化活动,根据这些主题安排相应的文化活动内容,例如结合五四青年节,开展优秀青年的评选表彰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培养健康积极的精神风貌。再次,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纪律准则,诸如教学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使校园内大小事物均有章可循,并细化、明确具体的制度内容,使制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做到奖惩分明、纪律严明。以此来制约大学生的言行举止,维持学校稳定的秩序,培养大学生严密的纪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起到重要的限制和规范作用。
2.2 开展多维疏导。新时期高校发挥着重要的战斗堡垒作用,不仅为国家提供产品、技术和人才,而且还要担当起保护好祖国栋梁的任务,因此,学校应当探索多维的疏导方式,以应对大学生在新时期的心理状况问题。首先,发挥导师作用,专业导师积极通过线上进行专业、细致的教学辅导,指导学生选课和在线学习,并能与学生沟通问题反馈;辅导员则通过网络、电话等跟学生及时有效地沟通,掌握学生在家的状况,及时向上级反馈,关心和指导学生的发展,同时密切关心疫区学生、其他重点关注学生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到“精准联络、精准治疗、精准扶贫”,做好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和高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各班班主任则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定期开展主题班会、专题研讨、班级交流等活动,以指导学生学习,加强沟通增加师生情谊,新时期的紧张情绪。其次,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为学生及时排忧。新时期高校构建起网络心理工作平台,向大学生宣传心理知识,传播正能量,夯实学生的心理防线。而这对于新时期的心理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议高校开通并完善心理咨询热线,为学生及时排忧。尤其是不幸患病的学生更是亟需心理热线的帮助,许多面临毕业、就业的大学生受到影响,其正常进度势必被打乱、延迟,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借助心理咨询热线,以专业的知识和热情的态度帮助学生疏导心理上的压力及不良状况,通过一对一的服务,传递生活中预防心理问题的技巧,与学生亲切地交流互动,对大学生的问题进行详细的了解和解答,帮助学生修复心理障碍,让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地方倾诉和发泄,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心理问题,增强大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的心理反应机能。
2.3 家校联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新时期,学生的压力导致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紧张,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的变化也会导致情绪上的变化,影响到身心健康,使免疫力下降。家和学校是学生生活最重要的地方,因此构建家校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必要。由学校指导家长,让家长深入认识新时期的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家长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发展规律,并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家庭方面的心理教育教育水平。家长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适当开展学生在家庭小游戏和活动,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烦闷,缓解心理压力。其次父母的以身作则与悉心关注会对子女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溺爱现象会令大学生独自处理问题时产生恐慌与畏惧心理。因此,父母要培养子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鼓励大学生在深思熟虑后勇敢尝试,并且有承担后果的责任意识。经济上不应过分攀比,要让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学习上不应给子女过大的压力,多关注其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并沟通解决,才能令大学生在步入社会时能够经受住挫折的考验,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
学校方面,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心理状况问题差异性,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计划,在把握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做到因人而异,通过家校联动,真正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起到积极正面的效果。通过家校联动,培养大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包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等良好的心态,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大学生表现出富含朝气,找到丰富、充盈、饱满的人生状态,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人格,真正能够透过家校联动方式,深入思考、深入探究,形成由内而外的改变力量,明白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充分发挥出自身潜能,新时期对大学生心理上的影响可大可小,其存在的各种心理状况问题不仅属于个性问题,也属于共性问题,如若没能及时排解,甚至会引发长期的心理障碍,因而在充分了解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状况问题的基础上,开展及时有效的应对办法,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