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民工“返乡回流”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2020-03-04 01:38:53王泽莉薛珂凝
理论界 2020年5期
关键词:农民工流动农民

王泽莉 薛珂凝

我国农民工大规模的流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截止到2019年3月14日,对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研究共计943 篇,而对农民工返乡问题的研究共计4331篇,足以看出相关学者对农民工返乡问题的关注。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集中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概念界定、返乡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韩克庆,2006;李强,2009)、困境及对策研究(余练2018;李宏英2019)等方面,对农民工返乡的实质问题虽有涉及(马忠国,2009;黄建新,2009),但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农民工返乡回流与乡村振兴关系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少。因此,本文意在弥补此方面的不足,通过对农民工返乡回流的背景进行回顾,分析农民工返乡回流的原因及返乡实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民工返乡回流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这一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从理论层面来看,本研究是对农民现代化在学理层面的丰富与补充。社会流动作为经典社会学所关注的话题,从根本上来讲,所反映的是群体社会性的变迁。每一次社会流动的发生,均意味着社会分层的变化。人口流动是社会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伴随着相应群体社会地位的变化。20世纪80 年代以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现代化成为社会学研究关注的焦点。2013 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正式发布,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2017 年,“乡村振兴战略”再次将农民的满足感和获得感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由此可见,当前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点是人的现代化问题,确切地讲,是农民的现代化问题。返乡回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带动整个农村社会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研究这一现象,既是对传统社会流动理论的完善,也是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单向流动理论的补充。从实践层面来看,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农民返乡回流现象的分析,探索农民返乡回流的实质,进而挖掘返乡回流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联。这一研究,对于在不同类型农村分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而推动农村实现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农民工返乡回流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这一时期的农村,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权利、教育机会,还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因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于城市来说,人口的迅速膨胀、交通的拥堵以及环境的恶化,使“城市病”问题日趋显现;而人口的外流也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短缺、耕地撂荒,“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由此可见,传统城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但也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均衡、农业发展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尽管在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下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但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大量农民生活在农村的事实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为此,党的十九大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城镇化战略”并称为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两架马车”,牵引推动中国社会逐步走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农民,而农村的现代化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由于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城乡之间更多的人口流动呈现出由农村到城市的单向度流动。但近年来,一系列倾向农村的政策缩小了城乡差距,使农民在经济、政治、教育、自我评价方面越来越接近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城市居民,农村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返乡回流”成为一种潮流。

二、农民工返乡回流现象分析

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一书中开篇就提出:20 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就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而对中国来说,解决亿万农民的出路问题亦是迫在眉睫。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农村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要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无疑,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改革的关键时刻为农民的发展出路指明了方向。

1.返乡原因分析

行为研究理论认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因而要研究农民的流动行为,必须对其流动目的进行探讨。本文认为,农民的返乡回流主要受到城市融入困难、农村快速发展、农民自我评价改观以及“恋乡”情结等因素的影响。

(1)城市融入困难

农民工作为一个流动的群体,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在城市体制之外。单从“农民工”这一概念就可以看出这一群体既非完全的农民,亦非完全的工人,而是处于农民向工人过渡的尴尬境地。他们因为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低下,法律意识淡薄且没有一技之长,因而在城市打工时更多从事高危或者下等工作,因而处于城市社会边缘,他们无法真正实现职位的升迁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此外,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开销较大,入不敷出,吃不饱、睡不暖的情况常有发生,城市生活的种种排斥,使他们既没有与城市居民同等使用各项资源的能力,也并未真正解决他们的困难,而且还在无形中加剧了他们生活的压力。迫于无奈,他们选择回乡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或在当地乡镇企业工作。

(2)农村快速发展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出现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这个时期的农村,和城市相比,却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有着清新的空气和优美的环境,还有着广阔的就业渠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在逐年提高。此外,国家对农村的多方面关注以及对农产品的各项政策补贴,也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支持网络,使其具备了能够使用各种资源的能力。在农民工看来,如今的农村发展优于城市。因此,他们的返乡,是因为看中了农村未来的发展前景,因而希望回乡创业,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自我评价的改观

以往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多是因为生活所迫,而如今,多年在城市打拼的经历使他们的市场意识、思想观念以及个人素质都发生了巨大得改变,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自身基本的生活需要,地位的提高以及他人的尊重成为他们新的追求。在多年的打工过程中,他们结识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学习了先进的管理经验,积累了足够的经济资本,这些为其返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其具有丰富的经验、足够的资金以及在城市中建立的广泛的支持网络,使他们在返乡创业时能够拥有更多的动员能力,也将更容易得到来自各方的帮助,从而也使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得以生存。因此,对他们而言,返乡创业将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方式。

(4)“恋乡”情结

在返乡农民工中,还存在这样一群人,他们主要是出于对农村固有的情结而选择返乡,希望在退休后能回到农村生活,这种情结下的返乡与古代的“告老还乡”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根深蒂固的认祖归宗思想,使他们觉得无论离家多远,在晚年都要回归故里,只有在熟悉的地方安享晚年,才能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其实,有这种想法的城里人也不在少数,而这一想法背后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基于精神情感上的“落叶归根”,更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城乡之间差距不断缩小,农村再次成为人们衣锦荣归的好去处。

2.实质分析:上向流动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对于那些追逐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的农民工来说,其社会流动也理应遵循这一向上流动的趋势,那么近年来,又为何会有这么多人频频选择回乡发展呢?农民工的返乡回流,真的是在逆向而行吗?实则不然。李强指出,农民一旦发生了职业或社会地位的流动,那么不论流动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绝大多数都是向上的流动。农民工的返乡回流也不例外。作为一种现代版的“致仕还乡”,农民工的返乡回流实际上为其向上流动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众所周知,农民工选择外出务工无非是因为农村落后、农民穷苦、农业产量低,希望通过流动来改变当前的处境,实现社会地位的上升。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改以往以城市为重点规划对象的发展路径,更加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力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将农业、农村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型农村。国家政策方针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与倾斜,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赶超城市的机会与可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158 亿斤,比2012 年增产了913 亿斤,增长6.9%。粮食总产量的提升,使农村经济重新焕发活力,农民的收入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2018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 元,实际增长6.6%,虽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9251 元,实际增长7.8%)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也足以显示农村近年来的迅猛发展。

此外,农村的变化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水平的提高上,还表现在人们自我观念的转变上。过去,农民工在城市人眼中就是土头土脑、愚昧无知的乡下人;不仅如此,他们也将自己定位于社会的最底层,去城市生活,拥有城市户口是每一个农村人的梦,但现在却发生了变化,对于那些拥有两个户口的人来说,他们宁可取消城市户口,也要保留农村户口。这一简单的行为,背后反映的不正是农村相较于城市的优势吗?

人都有向上流动的愿望,以往农民外出务工多是被迫的选择,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流动改善生活;而如今,倾向农村的国家政策的出台使农村地区摆脱了过去那种高能耗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保留绿水青山的基础上创造出不逊于城市的金山银山,因而农民再次选择返乡回流是其在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农村社会取得较快发展的前提下所采取的理性行动,因此,在这一背景下的返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向下流动。在农村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亦是他们自身声望与社会地位得以提升之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民工的返乡回流仍是一种上向流动。

三、农民工返乡回流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2020 年我们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种小康是惠及全国上下几亿人口的小康,它不仅仅是面向城市的小康,更是面向农村的小康。简单的一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却道出了农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因为农村的衰落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流失,而人口的流失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衰落,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农村一步一步走向终结成为可能。如今,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的导向下,有着丰富经验与技能的农民工纷纷返乡,所谓村落终结的预言也在他们的回流下随之消散,而在农民的返乡过程中,农村发展也将迎来新的契机。因此,本文认为农民工的返乡回流与乡村振兴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1.乡村振兴加快农民工的返乡回流

一直以来,农村的各项发展都是为了服务于城市。相比于农村人,城市户口持有者在社会各方面享受着他们无法获得的待遇,同时,在严格的户籍制度的限制下,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也变得相当困难,然而即便这样,仍有不少年轻人涌入城市,这对农业、农村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近年来,党和国家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农业、农村的发展上,并先后颁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众多农民工看到了农村发展的良好态势,纷纷返回农村。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返乡创业人数已超过800 万,带动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发展,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返乡回流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2.农民工的返乡回流进一步促进乡村的振兴

日本学者鹤见和子的“农村内生发展理论”认为,发展应该是从内部产生的,发展的目标不是财物的无限增加,而是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基本需求;要尊重发展方式的多元性,发展不是政府和大企业的简单投入,而是要以本地的资源、技术、产业、文化为基础,以本地市场为对象,尊重本地居民基本权益,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国家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人口的回流来推动农村的内生型发展。精英人才的回流,将会为农村带来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资本,他们通过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其掌握的资源、技术与当地的产业、文化相结合,带动农业的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销售,发展出属于农村自己的特色,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催生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农民;而普通人的回归,带来的更多是城乡间文化的交融。在现代工业文化与城市文明熏陶下,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冲击,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抛弃了原有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理性化的社交娱乐亦使农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回乡后的他们,由于具备了现代社会的治理理念,可以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改变农村落后的组织结构。

农民工返乡的现实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农村的发展上,对其个人也有巨大的实际效益。就个人而言,农民工的返乡是促使其社会地位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其实现由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的重要过程;同时,返乡创业的农民因为有着不同的经历与体验,在其参与乡村治理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得到更多的话语权,在社会责任增加的同时,其社会声望也会不断增加。因而作为促成城乡均衡发展的搭桥人,作为建设新型农村的主力军,在这群返乡农民工的带领下,农村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四、结论

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认为,人的行动既有理性行动,也有非理性行动,而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人类的行动更加趋近理性化。也就是说,在现代化背景下,人们对其理性行动的选择,要么具有一定的目的,要么具有一定的价值。对于农民而言,其流动方向的选择亦是如此。农民群体的流动,无论是从农村到城市,还是从城市到农村,其目的都是在追求一种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和一种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因而每一次的流动,对农民来说都是一种上向性的选择。

在过去,农村的衰落与农民的外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口的大量流失,造成了农村在经济上的倒退、政治上的落后以及文化上的凋零,而如今农村的发展,使得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农民群体的返乡回流,也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标志。正如“内生城镇化”理论所言,农村的发展,需要从其自身出发,而“人”就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正是因为近年来乡村的振兴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的回流,而另一方面这些回流的农民又将为乡村的进一步振兴奠定基础。由此可以看出,返乡回流与乡村振兴实质上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而农村近年来的发展也足以表明“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已经具备了得以实现的可能。■

猜你喜欢
农民工流动农民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 17:22:19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流动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