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构想

2020-03-04 00:26
陇东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法治防控意识

任 静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甘肃 庆阳 745000)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一次大考,也是法治中国建设水准的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1]。依法治疫的前提是建立和完善疫情防控法规体系,关键是增强全民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提高全民的法治素养。大学生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以及应对重大风险的能力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自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来,全国各地迅速掀起新一轮法治宣传教育的热潮。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问题意义非凡。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才能为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具有下列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提升法治认同感

法治认同是人们基于内心对于法治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活动,从而将其转化为符合法治价值和法治目标的实践活动。社会公众的法治认同为法治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心理基础[2]。法治认同的基础是正确的法治观念和一定的法治素养。法治宣传教育是提高法治认同的重要路径[3]。法治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核心素质之一。大学阶段是增强法治观念、培养法治素养的重要时期。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认同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时代要求[4],也是应对疫情防控新问题的客观要求。新冠肺炎爆发以来产生大量新问题,涉及众多法律法规,有的甚至找不到法律依据,分析解决这些新问题,不仅需要认知相应法律条文,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而且需要发自内心的法治信仰与法治认同,才能自觉将抽象的法条融入疫情防控的具体场景,依法应对,将法律知识转化为真实的法治实践。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代表着一个国家国民的法治素养水准。赢得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只有赢得青年大学生对法治建设的极大认同以及衷心支持,才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感

大学生是国家的主人,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必须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法治理念是公民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公民意识成为一个重要动力发展参数,对法治进程产生重大影响[5]。公民依附于国家才能生存,公民意识的形成须以认同国家为前提。国家认同是每个公民对国家的基本态度,其核心是对一个国家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同[6]。在社会主义中国,公民意识和国家认同感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其是否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国家认同建构最为牢固的价值基石[7]。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是新时代彰显家国情怀的楷模,他多次强调要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个方面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凝聚人心、社会动员、政治引导的重要手段(1)2014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习近平首次提出国家认同“四要素”。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在“四个认同”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此后,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增强“五个认同”。参见何生海.习近平关于国家认同重要论述初探[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7):5-1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无国就无家。这次新冠病毒肆虐蔓延之时,故意隐瞒武汉居旅或者接触史,明知感染或者疑似感染,逃避隔离,顾“小家”忘“大家”,甚至还有一些已有感染症状者,却东奔西跑,传播病毒,令人义愤填膺!这些人就是因为公民意识淡薄,没有家国情怀,缺乏国家认同感,丧失责任感、使命感,置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于不顾。在国家法律逐步趋于完备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产生与普及需要接受宪法精神和法律思想的教育过程。因此,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提升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

(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依法应对重大风险的能力

重大风险最易导致人心惶惶、社会混乱。意识决定行动,观念支配行为。较强的规则意识能促使人顾全大局,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规则意识是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内容。很多社会灾难事故的发生,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不守规则而导致的。当前我国法律实施的最大障碍是规则意识的缺乏,也是目前法律实施不甚理想的主要症结[8]。这次疫情期间,部分地区的疫情防控法规实施效果不佳,出现逃避检测、聚集性感染等问题,暴露出我们的法律制度及其执行存在短板,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众规则意识的缺乏。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异常复杂,人类面临各种前所未有的新风险。而抵御重大风险,前提是增强防控意识,关键是强化全民的规则意识,提高防控重大风险的能力。近年来,无论是应对暴恐骚乱、金融危机、还是抗击地震灾害、“非典”疫情等自然灾害风险,直至这次的新冠肺炎重大疫情,我党面临一次次重大考验,又一次次转危为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艘巨轮驶过一个个暗礁险滩,奋勇向前[9]。这些胜利取得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依法防控,增强人们的规则意识,保障社会的稳定。疫情过后,利用疫情中的法治素材,在每个大学生心中播下规则的种子,有利于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也会提高大学生依法应对和抵御重大风险的能力。

二、疫情防控中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表现

历次民族危急关头,青年总是走在前列,成为时代先锋。这次全民抗“疫”战争中,90,00后青年大学生没做局外人和旁观者。不少大学生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报名参战,成为志愿服务者,登记填表,测量体温,发放防疫物资,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政策法规等等,为基层社区做了大量防控工作。这场战“疫”也是一场特殊的法治素养和规则意识的大考。从整体来看,当代大学生在这次考试中成绩斐然,当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述如下:

(一)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有待增强

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法治教育方面存在缺失或滞后,整体法律素养不容乐观,导致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相对淡薄、法制观念较欠缺。即一方面,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缺乏认知,尤其对《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疫情防控法规知之甚少。因而,面对封省封城封小区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健康出行扫码个人信息如何保护?怎样保护野生动物?公共场所入口,拒绝接受卫生检查,行为性质是什么,应承担什么责任?怎样做好外输防控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国际合作?制售假冒伪劣医用物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散布谣言谎报疫情等行为,如何定性并处罚?……等新问题,无法从法律维度分析判断;另一方面,在全民抗疫过程中,部分学生故意隐瞒放假之后的旅行接触史,登记信息不诚信,心存抵触情绪,不配合疫情检查、转发不当视频及发表不当言论等背离法治认同和偏离大学生身份的失当行为。对学校每日疫情信息统计敷衍应付,不如实汇报。这些表现反映出大学生对疫情防控认识不够,对自己在疫情防控中的公民义务和法律义务还不清楚,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比较淡薄。

(二)国家意识相对薄弱

国家意识是一国国民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国家意识是国家认同的心理基础。近年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明显增强,但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不少学生还不太清楚,容易受到许多打着人权法治的西方“普世价值”观等错误思潮的误导,出现把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与西方法治相等,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与西方“三权分立”中的司法独立等同等错误思想,甚至认为西方的法治更好。近期的科学研究成果充分证明新冠病毒的源头不在中国,在此次全球疫情防控中,中国政府最有担当,履行了大国责任,彰显了大国情怀。但在疫情暴发初期,美国等少数国家的新闻舆论却别有用心,把新冠病毒称为“武汉病毒”“中国病毒”,谴责中国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对疫情防控不力等污蔑中国的言行,部分大学生却无动于衷,甚至有少数大学生信以为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现象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的国家意识还比较薄弱。

(三)法治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法治中国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全民守法,要求全体国民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习惯;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调查发现,此次疫情防控中,由于不少大学生对依法防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防控法规的地位、意义和内容,法治的自由、秩序价值以及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的关系等问题缺乏认知,不会运用法治思维分析和应对问题。因而,在疫情防控中,对个人自由出行与社区村组的封闭管理或强制检测发生冲突时,不能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另外,还有不少学生遇到与企业、个人签订的合同,受疫情影响,无法实现合同目的,不知怎样依法解除,出现个人信息侵害等问题时,也不会依法维权。因此,为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彻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提高其法治思维和依法维权能力。

三、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近年来,各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法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宪法法治教育。目前,大学生的整体法律素质不断提升,法治教育的机制也不断健全;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效果与其担当的使命之间尚有一定差距,尤其是高校法治教育供给侧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一)对法治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实施以来,名义上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同等重要,其地位空前提高,但在实践中却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见于:(1)法治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受轻视。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的法律知识较少,局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中的法律知识,在2018年版教材中,仅在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一章中涉及法律知识,内容所涉篇幅只占全书25%左右。(2)法律通识课设置过少,有的高校甚至不设。调查表明,各校课程体系中社交礼仪、文化素养等通识课程多,法律道德类课程很少,有的高校直接不设法律通识课,因而学生通过课程接受法治教育的机会较少。(3)学时安排少。法治教育内容丰富,除根本大法之外,还涉及刑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等部门法,而一般高校安排课时只有10~20个学时,使得教师无法深入讲解法律知识。(4)在思政课考核中,思想政治部分往往占有较大比重,法治教育未得到重视。

(二)法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高校法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和运用法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从普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看,高校法治教育应当以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为己任,而不仅仅是以向大学生传授法律知识为主。目前各高校的法治教育存在定位不明确的问题。有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法学专业之外,根本看不到提高法治素养的字眼;在法律相关课程的教学中,也没有准确把握现代法治精神,教学上偏重传授法律知识,忽视了对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法律价值观形成的教育。

(三)法治教育内容片面

高校法治教育在内容上存在片面性,主要表现在:(1)强调义务本位,忽略权利保护。不少高校的法治教育片面强调法律的工具性,强调义务本位,在教学中倾向于突出对学生进行守法意识的灌输,忽视了依法维权意识及法律运用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片面理解法律的强制性,存在只要不违法,就无须学法的错误认识。因而,不少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守法状态,不利于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10]。重义务、轻权利的法治教育,无法培养出具有现代权利意识的公民,导致不少大学生毕业后不会依法维权。(2)重实体法,轻程序法教育。现代法治观念认为,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同等重要。但目前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忽视了三大诉讼法的普法教育。在《基础》课中,三大诉讼法只有三个段落,寥寥几百字。在法治宣传资料中,也几乎不见程序法知识的内容。(3)重宪法宣讲,轻部门法教育。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其重点宣传教育当然重要,但宪法对公民的权利义务规定十分抽象,必须通过民商法、刑法、经济法、社会法等其他部门法进行具体规定。而《基础》课中,对每一部门法的介绍一般只有两段文字。这样不利于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深度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思维,更谈不上提高运用法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法律的专业性、实践性很强,法律学习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各校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存在一个普遍问题,那就是只重视法律知识的宣讲,很少开展法治实践活动,这就造成了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的脱节,学生对司法实际极不了解,也不能运用法律手段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因此,目前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质量不高,法治教育的实效很不理想。

(四)法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

高校现行的法治教育模式还是比较传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即只在思政课上,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每年宪法日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象征性地进行法治宣传,缺乏务实的法治实践和体验式教学。因实践课时过少、实践经费有限、班级人数过多、实践平台缺乏等原因,法治实践教学在绝大部分高校未能有效开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体会不到法律在实践中的实际作用,因而缺乏对法律的学习兴趣,也就难以形成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这种教育形式难于实现法治教育的目标。案例教学法是国内外法学教育界公认并普遍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而实际上,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法学专业教育,对非法学大学生还是重概念教育轻案例剖析,缺乏法治运用的案例剖析,导致法治教育内容深度不够,难以激发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兴趣。这次疫情期间,各高校普遍重视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主要采取收看网络专题讲座、网上发放疫情防控法规资料等方式,但只重形式,未能达到应有之功效。

(五)法治教育保障机制欠缺

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是一项长远而系统的工程,必须有健全的保障机制才能有效开展。据了解,目前高校的法治教育保障机制极不健全,主要表现:一是缺乏与之匹配的师资队伍。不少高校的《基础课》,均安排同一教师任课,而大多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多数是非法学背景,对宪法、刑法、劳动法等基本法律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法律专业知识比较欠缺,不利于法治教育的开展。教师自身的法治素质不高,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信仰也就无从谈起[11]。二是缺乏健全的制度。法治教育应当纳入高校发展规划中,至少应作为重要内容写入思政教育方案和具体的基础课教学计划中,并得以认真执行,作为部门工作和教学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上,大部分高校并没出台此等制度,不能保障法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三是缺乏经费保障。法治宣传和实践教学需要不少经费支出。目前大部分高校相关部门并未将法治教育经费纳入预算。通常的做法是由开展相应活动的部门或老师提交申请,领导批示后才予以报销,这种做法比较随意,不利于法治教育的常态化开展。

四、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意义深远,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疫情过后高校可从如下几方面来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一)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思想认识

较强的法治思维和能力是化解矛盾、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程度关系到法治国家的宏图大业,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力量。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和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接班人的高度来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首先,明确法治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增强法治意识,培养和提高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将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法治教育应做到有计划、有组织,并落实到育人各环节;最后,疫情过后,要进一步提高对法治教育意义的认识,挖掘这次重大疫情中的法治素材,将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起来,在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感的同时,为高校防“疫”思政工作注入强大法治精神动力,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教育学生对于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等社会现象能从法治维度进行思考,自觉遵纪守法,为依法抗疫贡献一份力量。

(二)营造法治氛围,提升大学生的法治认同

良好的法治氛围有助于树立法律信仰,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治认同。这次疫情防控,以习近平同志2020年2月5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重要讲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关于疫情防控的法律宣传不够,导致防控措施个人遵守及社会治理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后期,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宣传疫情防控法律法规,对于新冠肺炎爆发以来社会广泛关注的涉法事件,既有权威媒体的深度聚焦,也有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的交流互动,通过这些媒体的宣传,大学生不仅懂得了疫情防控法规属于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且学会了运用法治思维分析涉法问题,从而深化了对法治的认知认同。疫情过后,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主动融入法治元素,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台、校报、宣传栏等传统校园文化载体以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12]。同时,还应创造条件,让大学生积极参加法律援助、法律诊所、法律辩论和模拟法庭等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并在这些法治实践中获得提升法治认同的持续性力量[13]。

(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笔者建议:1.考虑《基础课》教材刚修改不久,频繁修订不现实,可以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法律部分的课时量,适当拓展各部门法的知识,将疫情防控等重要法规纳入部门法教学中,在介绍民商法时,重点阐释好《民法典》的新规定新精神;2.改变传统授课方式,结合《民法典》等最新立法,将社会热点和真实案例引入课堂,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分析,让枯燥无味的法律说教,变得生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法律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建立多学科协同育人机制。在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结合育人的同时,根据各专业实际,充分挖掘公共通识课和专业课程中法治教育的因素,形成“法治教育”大格局,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如在《形势与政策》中,介绍“非典”“新冠”等疫情引发的自然灾害重大风险,进行“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规的教育;在《流行病学》《生物学》《动物学》等课程中,讲授《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知识;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适时进行《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教育;在《公共事业管理》等课程中,结合疫情中的信息不公开、网络造谣传谣、疫情防护物资囤积居奇、抢购、假冒、欺诈等案例进行网络法、行政法、经济法和刑法知识的教育。

(四)创新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模式

针对目前大学生法治教育模式单一,教育质效不够理想的实际,可从如下几方面来创新法治教育的模式:1.利用线上教学开展法治专题教学。疫情期间,人民网等平台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取得了较好效果。疫情过后,继续组织学生通过学习平台,认真学习疫情防控法、民法典等法律知识。2.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法律知识宣传和有奖竞答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宪法和法律知识的积极性。3.借助新媒体和教育平台,开设疫情防控法、民法典等法律宣传专栏,集中推送法律宣传资料,运用动画、图解、短视频等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向大学生解读和宣传法律。4.积极开展课外法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普法志愿者活动,举行在线辟谣活动,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使学生在法治实践中体会到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的重要性。5.教育学生依法依规行使权利。通过封城、封社区、交通管制等现象,让学生理解法的自由与秩序价值的关系,意识到社会秩序价值高于个体人身自由或出行自由价值。教育学生守规矩、不信谣、不传谣、保护野生动物,不瞒报实情,自觉接受检查,做好自我防护措施,未经审批不返校等,有效提升学生的法治自觉和道德自觉。

(五)建立健全法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第一,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公共课教师在扩编时优先考虑引进法学背景的教师,以补齐法学师资不足之短板。与此同时,采取课程进修、网络培训等形式,对现有公共课教师进行系统的法学课程培训。设有法学院系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法学教学资源,由法学教师为主承担全校的法治教育工作;第二,健全法治教育制度。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中心工作,出台法治教育实施方案、法治教育考核办法、法治教育师资培训计划等校内文件,由分管领导牵头,成立法治教育领导机构,促进法治教育工作常态化、规范化运行;第三,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在经费预算中,单设法治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宣传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的预算中,以此保障法治教育及各项法治宣传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结语

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年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2020年的新冠疫情恰似一面镜子,照出了世间百态,照出了众人的公民意识、规则意识的种种品相,也照出了法治教育的诸多不足。当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高校要结合疫情防控,以《民法典》学习宣讲为契机,继续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和依法应对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总之,我们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工作者必须有所作为!

猜你喜欢
法治防控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