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芬 许正锦
许正锦副主任医师长期坚持临床一线工作,受到旴江医学李氏学派代表性传人黄调均教授的影响,熟读经典,善用经方、时方,精于化裁,治验俱丰,在诊治内科杂病中积累了较多经验。笔者有幸师承,特选其治疗内科杂病验案4则,以飨同道。
陈某某,女,36岁,福建厦门人,家庭主妇。2017年9月26日首诊。主诉:少尿4个月余。患者4个月前同房后尿量突然减至每日100~200 ml,时伴小腹胀满,怕风怕冷,倦怠乏力,眼睑浮肿,无尿急尿痛,无肢体浮肿,纳食可,夜寐易醒,大便调,舌淡,边齿痕,苔白,脉滑。中医诊断为癃闭病,辨证属太阳蓄水证,治以化气利水,方选五苓散加减,处方如下:桂枝12 g,生白术20 g,大腹皮 20 g,猪苓10 g,茯苓20 g,泽泻20 g。7剂,日1剂,水煎内服,分早晚2次温服。
2017年10月10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小腹胀满明显缓解,每日尿量增至500~1600 ml,倦怠乏力较前好转,自感病情已愈,故药服完后未按时复诊。停药后诸症复现,伴活动后心悸,自觉呼吸困难,晨起口苦,纳差,寐尚可,大便调,舌淡,苔白,脉细滑。续前方,加槟榔 10 g,茯苓皮 20 g。7剂,日1剂,水煎内服,分早晚2次温服。
2017年10月17日三诊:患者诉服药后尿量增至1200~1400 ml,已无小腹胀满,怕风怕冷减轻,仍偶有眼睑浮肿。舌淡,苔薄白,少许剥脱,脉细滑。续上方加山药15 g,7剂,日1剂。此后在前方基础出入,调治1个月左右病告痊愈,随访1年余未见复发。
按:癃闭是以排尿困难,点滴难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主要证候的病证[1]。《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其病癃闭,邪伤肾也。”《素问·灵兰秘典论》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2]本案患者系同房后感受外邪,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后出现以小便不利为主的一系列证候,许主任抓住这一主症,并结合怕冷、眼睑浮肿、腹胀满等证候,予五苓散为主方进行治疗而获效。五苓散为治小便不利的重要方剂之一,是张仲景通阳利水法的体现,正所谓“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仲景所著《伤寒论》中记载关于五苓散的条文多达十余条,在条文“太阳病……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中,仲景将五苓散证的病机概括为太阳病正气已伤,邪反内传于里,邪气循经入腑,干扰膀胱气化功能,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于膀胱,故而治疗当以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为首要。此方中桂枝可温阳化气,以利水通小便,恰好体现仲景通阳利水这一治法,而猪苓、泽泻淡渗利湿,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诸药相伍,共奏温阳化气、甘淡渗利之功,使膀胱气化复常,邪气随尿液排出,病告痊愈。
王某某,女,22岁,福建厦门人,学生。2019年7月18日初诊,以“肉眼血尿反复发作1个月”为主诉。患者多次在外院诊治无效故来诊,许主任查看外院泌尿系彩超未见异常,但发现尿沉渣中以均一性红细胞为主,故进一步查泌尿系CT平扫示:左肾小结石,左侧肾盂与左输尿管上段稍扩张。刻下症见:肉眼血尿,口中苦涩,纳可,寐安,大便通调,舌红,苔薄黄,脉弦。发病以来无腰腹疼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查体未见双肾区叩击痛、各输尿管点压痛等阳性体征。许主任认为该患者以均一性血尿为主,且有尿路梗阻征象,应为尿路结石,中医辨病当属淋证-石淋范畴,辨证为下焦湿热证,故予三金排石汤加减治疗:金钱草30 g,海金沙15 g,鸡内金10 g,三棱10 g,莪术10 g,石韦10 g,路路通10 g,车前子15 g,炒枳实12 g,威灵仙10 g,瞿麦10 g,延胡索10 g,小蓟15 g,蒲公英15 g。7剂,日1剂,水煎内服,分早晚2次温服。服药后一剂止,两剂愈,复查泌尿系CT示双肾盂无积液,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多次复查尿常规正常,未再发作肉眼血尿。
按:淋证指以小便频数、涩痛或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疾病,本案患者虽无排尿涩痛,但鉴于其因尿路结石导致尿血,许主任认为应按六淋中的“石淋”进行辨治。《证治准绳》云:“膀胱为水脏,热甚则生湿,湿生则水液浑,凝结而为淋……湿热蕴结下焦,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结为砂石,成为石淋。”本例患者来诊前于外院未查明尿血原因,药不对症,使其久治不愈。究其尿血原因,缘于福建闽南地区处于亚热带,常年高温多湿,易酿生湿热,下注膀胱,加之患者平素饮水较少,导致结石内生,结石下行,损伤尿路而发生肉眼血尿。临证施以三金排石汤化裁以清热通淋、利尿排石,方证相符,病告痊愈。许主任在石淋的辨治中,除了常规应用三金等清热排石药外,还会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灵活配合理气、破血、下瘀之品,例如可辨证加用柴胡、川楝子理气止痛,三棱、莪术破血逐瘀等。其中威灵仙的应用尤其值得一提,威灵仙味辛咸,善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脉,通经止痛,软坚散结,且归属膀胱经,故可溶石排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威灵仙具有抗组胺、使局部肌肉松驰等作用的物质,可使输尿管平滑肌松弛,蠕动加快从而促进尿路结石下移[3]。还可降尿酸,防止以尿酸为主要成分的结石形成[4]。因而许主任常用于结石辨治,疗效确切。
林某某,女,48岁,家庭妇女。2019年5月27日初诊,以“气从少腹上冲胸部1周”为主诉。患者因“膜性肾病Ⅱ期”长期在我科门诊治疗,现处于小剂量激素维持治疗阶段,素因肝气不舒、心肾阳虚而常服中药调理,肾病较稳定。既往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史,近期因发作较频繁于2019年5月20日在外院行射频消融术,因自主神经损伤出现心动过缓,虽安装了心脏起博器,但患者自此出现气上冲胸,小腹胀满,冒冷汗,难以入睡,痛苦万分,大便偏硬,小便尚调,舌质淡晦,苔白,脉细。中医辨病为奔豚病,病机为肾脏寒气上冲,故予桂枝加桂汤化裁:桂枝20 g,白芍15 g,红枣10 g,柴胡10 g,煅龙骨、煅牡蛎各25 g,炙甘草5 g,生姜(自加)3片。7剂,水煎内服,日1剂。2019年5月28日复诊,患者自觉气上冲胸大减,予续服前方7剂,症状消失,随访未见复发。
按:“奔豚”一词首见于《难经》,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设有专篇论述,明确提出“奔豚气”这一病名,指出奔豚气的病因,并载有三方,沿用至今。《金匮要略》记载:“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5],此条文阐述了奔豚气病发病特征。又言“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明确指出肾积奔豚气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现代学者程敏等[6]归纳认为凡是机体容易有惊恐的反应,或是能够容易促使生理上有惊发反应的人,易发奔豚气。而本案患者素体心肾阳虚,加之射频消融术损伤其自主神经,与仲景所言“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极为相似,因“烧针”惊动心气,心阳受损,肾寒之气乘虚上犯而发奔豚。故予仲景之桂枝加桂汤治之,重用桂枝以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予白芍酸甘化阴,共调阴阳,以姜枣温中扶虚,辅以柴胡疏理肝气,龙牡敛汗,方证相合而获效。
刘某某,男,47岁,公司职员。平素易外感。2019年6月15日初诊,以“头汗甚1个月余”为主诉。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汗出甚,以夜间明显,但白日亦动则汗出,伴口干,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无手足心汗出,无潮热,无口苦,无咯血等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汗证,辨证属气阴两虚证,方拟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方药如下(颗粒剂):黄芪40 g,生白术10 g,防风12 g,山萸肉30 g,浮小麦20 g,牡蛎25 g,麻黄根10 g,生地黄10 g。共4剂,每日1剂,开水冲服,分2次温服。2019年6月19日二诊:患者夜间头汗明显减轻,续守原方,7剂,每日1剂,开水冲服,分2次温服。2019年6月27日三诊:头汗等诸多症状均消失。再过1个月,电话随访,诉症状未再发。
按:汗证,指汗出异常的证候,本案患者白日及夜间汗出甚,故属自汗盗汗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本案患者平素易外感,故素体肺卫虚弱,肺气不足,腠理疏松,表虚不固,故汗出甚,且以夜间为重,四诊合参,辨为气阴两虚证。《临症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景岳全书·汗证》又言:“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可见治疗汗证并无需拘泥于阴阳。通过翻阅典籍,各代医家对于汗证治法亦有诸多不同见解。林芳旭等[7]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十位著名医家(包括孙思邈、刘完素、张景岳等) 的治汗思想,认为补虚在汗证治疗中至关重要,故治疗汗法时应注重调和营卫、益气固表。张锡纯认为大汗下陷之多汗,可用黄芪大补下陷之气,而经肝虚极之多汗宜用山萸肉补肝敛汗,汗脱时则亦急用益气固脱之品以防其脱[8]。范红红等[9]归纳了陈士铎论治虚汗的经验,总结出滋肾水以调阴阳为其治疗虚汗证的重要思想。此案中,许主任辨证运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化裁,方中重用黄芪与山萸肉,前者重用可大补脾肺之气,固表止汗,乃自汗之要药,后者重用可发挥较强的敛汗止汗之效,对盗汗常有奇效,白术健脾益气,防风疏散外邪,浮小麦入心经、固表止汗,牡蛎可收敛固涩,生地黄养阴生津,麻黄根固表汗敛,诸药共用,头汗诸症皆除。
许主任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二十载,在临证中最擅长“抓主症”,“抓主症”可助于捕捉病症的主要病机,针对主要病机遣方用药, 往往可快速见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云:“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临床上许多病患往往症候繁多,“抓主症”这一临证思路则可化繁为简,直接找到疾病诊治的切入点,并准确进行辨证施治。例如尿少案中许主任便是抓住小便不利这一主症,判断膀胱气化不利这一关键病机,运用五苓散而病告痊愈;又如奔豚案中,抓住气上冲胸这一主症,结合患者的射频消融手术史,联想到仲景所言“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准确判断肾脏寒气上冲这一病机,运用桂枝加桂汤而解其所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