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邪与疫病关系探讨

2020-03-04 00:14张静雯贾文魁刘炳男
光明中医 2020年18期
关键词:风邪外感病因

张静雯 贾文魁 曹 玮 刘炳男

疫病是指由感受疫疠毒邪所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能够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的总称,属于现代医学中急性传染病的范畴。所以在发病及传变特点上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情重等特点。疫病致病理论与外感六淫致病理论同样属于中医外感疾病病因学说,所以同外感六淫致病理论相比,虽有不同之处(比如感染疫病后,疾病传变迅速,病情急骤,并且症状具有相似性),但是同为外感疾病,二者之间一定具有某些关联性。同理,风邪属于外感六淫之一,并且有百病之长、六淫之首等称谓,所以风邪和疫病也一定会有某些关联性。现从风邪和疫病的致病特点、二者在病因病机上的相关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阐述如下。

1 风邪的致病特点

1.1 风为百病之长《黄帝内经》最先提出“风为百病之长”,首次提出辨风须区分正风和贼风[1]。《黄帝内经》认为,“正气者,正风也”,指的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当风气偏胜,风就可能作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此时偏胜的风气则称为“风邪”“贼风”或“虚风”。关于“风为百病之长”的解析,孙广仁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给出解释[2],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风邪常常兼杂其他邪气伤人,是所有外邪致病的先导,如《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3]“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则曰风湿,兼燥则曰风燥,兼火则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其二,风邪一年四季均可致病,所以发病机会多,风邪可侵犯人体不同脏腑,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故《黄帝内经》曰:“风者,百病之始也”。

1.2 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善行”是结合了风游走不定的特质来形容的,说明风邪能够游窜到人体不同的部位,可以入皮毛、经络、脏腑等,引起不同部位疾病的发生[4]。“善行”强调风邪可以导致不同病位的疾病,“数变”则认为风邪致病往往起病突然、传变迅速、变化多端。刘邦民[5]认为风邪是引起瘙痒性皮肤病的重要原因,例如急性荨麻疹发作,起病突然,来势迅猛,短时间内遍布全身,疹出部位不定,体现了风邪善动多变的特征;黄敏[6]从风邪论治肾脏疾病,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时,因急性起病,病情进展迅速,以及紫癜性肾炎突发皮疹、便血、腹痛、关节痛,这些特征均符合“风性善行而数变”的致病特点。

1.3 风性开泄 易袭阳位“风性开泄”指的是风邪侵袭人体时,容易导致肌肤腠理疏松,毛孔张开。皮肤为人体之表,所以风邪犯表,可以导致汗出、恶风等表现。《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因此风邪侵袭时,首先侵犯人体阳性的部位,比如头面、肌肤、鼻窍、咽喉等。又因肺为华盖,所以风邪犯肺,可导致肺气失宣,鼻窍不利,常引起咳嗽、咳痰、鼻塞、咽痒等临床表现。

1.4 风性易从阳化 易耗气伤津《黄帝内经》提出“风为阳邪”的概念,在风邪致病的过程中,极易从阳化热。当风邪侵袭,久而壅滞,逐渐有阳化的趋势,阳化包括化热、化火、化毒。风邪日久化热,或与热邪相兼为病,当风邪客于咽喉时,可出现咽痛、扁桃体肿大,或化脓等症状。例如痄腮,即风邪化毒、壅滞少阳经脉引起的流行性疾病,《诸病源候论》提出该病是由于“风热毒气客于咽喉颌颊”所致,所以风热毒气是其病因之一。风性轻扬,致使腠理开泄,汗出过多则气随汗泄,耗伤正气,汗液流失过多则逐渐伤津。所以风邪致病也会引发口干、口渴等伤津耗气的症状。再如风邪侵犯皮肤,日久可耗伤津液,导致皮肤津伤而燥,皮肤失于濡养而干燥、瘙痒、脱屑,这些特征体现了风性易从阳化,且易耗气伤津的特点。

2 疫病的致病因素

疫病指的是传染性剧烈的一种疾病,并且能够造成多人易感且同时发病。据文献研究[7],在古代,疫病又称为时行、天行、疠。对于疫病病因,有专家通过研究总结,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8],分别是运气致疫、乖候致疫、邪毒致疫和疠气致疫。而疠气和邪毒可看作疫病的两个主要致病因素,也成为治疗疫病的关键所在。

2.1 疠气致疫吴又可首创疠气学说[9],认为疫病是由感受一种非风、非寒、非暑、非湿的杂气所致,又称为异气,并且不同的杂气能够引起不同的疫病。在病机上,强调杂气从口鼻而入,伏于膜原,病在半表半里之间;在传变上,待邪气溃散,则有九种传变方式。吴又可认为“疠气”是区别于六淫邪气的另一种病邪,是温病等外感疾病的主要病因。吴鞠通在前人的基础上丰富了温病学说,《温病条辨·上焦篇》中谈到:“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10],认为温病是这九种外感热病的总称,属于外感疾病之一。邓力等[11]通过对历代中医外感病因发展进行探析,认为自明代疠气学说的提出,外感六淫学说和疠气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外感病因学,使中医外感病因学说更加完善。

2.2 邪毒致疫中医认为,邪气是常见的致病因素,比如风邪、寒邪等六淫邪气,当邪气偏胜则为毒。疫病的毒邪,则是疫病的致病因素之一。《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寒毒、热毒、大风苛毒等概念。有学者对中医病因学理论的毒进行解析[12],认为疫疠邪毒是最常被称为毒的病邪之一,因此导致了疫病发病迅速、病情严重等致病特点。所以毒比一般邪气的损伤性更大,具有强烈致病性和易传染性。张学文教授[13]认为“毒”在温热病中致病范围广,不但六淫邪气可以化火成毒,疫毒、温毒等同样是温热病发病的重要原因。邱丙庆[14]将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总结为:暴戾性、危重性、相兼性、传染性、顽固性和从化性,从以上六个特点可以看出邪毒也可以是造成疫病具有传染性和致病性的直接原因。

3 疫病与风邪在致病特点上的相关性

3.1 大风苛毒致疫《素问·生气通天论》曰[15]:“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所以《黄帝内经》最早提出“大风苛毒”的概念。苛毒,指小到肉眼看不见的毒物,大风苛毒相比风邪而言,其对人体的伤害更大,也是能够侵犯人体的致病因素。大风苛毒同样属于邪毒中的一种,所以也具备了邪毒的一些性质,比如突发性、暴烈性、传染性等。所以大风苛毒在风邪致病特点的基础上具有了更加强烈的传染性,并且发病迅速、病情危重。而疫病多由于疠气、邪毒等侵袭人体而致病,所以病情要比普通的疾病更加严重,并且来势凶猛,变化多端;因为疠气、邪毒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所以疫病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并可形成大流行;疠气、邪毒作用于人体脏腑组织,具有特异性,其临床症状相似,每种疠气都有自己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故而有“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之说。结合疫病的致病特点,大风苛毒可以成为疫病的致病因素。

3.2 感染途径风邪具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性。风邪袭表,容易引起肌肤腠理疏松,然后风邪经疏松的腠理入侵人体。皮肤为人体之表,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所以风邪侵犯人体,最常引起卫气不固,如恶寒、鼻塞等临床表现。风邪袭人,无孔不入,例如表里内外,各个脏腑、组织均可侵及,正如《证治要诀》中提到风为“天地之间无所不入”,“人之一身,缜密者少,疏漏者多,风乘之也,轻则为感,重则为伤,又重则为中”。疫病的病邪多从口鼻而入,也有通过皮毛而直接接触致病,初起阻遏卫气,正邪交争,营卫失和,则可见恶寒、发热等卫表证。所以在感染途径上,风邪致病和疫病致病均具有病位广泛的特点,并且初起症状相似,都可以有卫分表证。

3.3 分类风邪是多种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并且常年存在,所以致病机会较多。并且,风邪常常与其他病邪相兼为患,形成风寒、风热、风湿等不同类型。鞠海洋[16]对外感风邪进行分类,将其归纳为风淫、风邪、风疫、风毒,其中外风属于六气分类,而风疫又属于五疫之一,外风又有大、小邪,正、偏邪之分。而疫病多是由于邪毒、疠气引起,短时间内,邪毒、疠气聚集壅滞,在部分空间内同样可以导致较大的致病率。《素问·本病论》中记录了五疫,分别以木、火、土、金、水命名,其中“……后三年化疠,名曰木疠,其状如风疫……”,首次提到了风疫的概念。《难经》将疫病分为了风疫、寒疫、湿疫、热疫、温疫,桑希生等[17]基于阴阳五行理论的六气分类法,将疫病分为了风疫、寒疫、燥疫、热疫、湿疫、温疫。江泳[18]按疫病的邪气性质,将疫病分为具有温热性质的疫病,即温疫,以及具有寒性的疫病,即寒疫,通过疫病的病名即可掌握疫病的寒热属性。所以疫病和风邪在分类上,虽有许多不同和差异,但是也有紧密联系以及相互交错,比如风疫,其既属于外感风邪,也是疫病的一种类型。

3.4 传变特点疫病的传变规律可以概括为六经传变、表里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等,由此可见,疫病独特的传变规律,导致不同的疫病有其各自的病位、病性及传变趋势。例如表里传变,病邪首犯皮毛,传变经皮肤侵入,然后入胸中、入胃,若不及时治疗,则迅速由表入里,导致预后不良,病情危重。吴鞠通将三焦传变概括为“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19]。风邪在传变上,常作为首领,风为邪首,疾病因风而起,外风进入人体,必须循路而入,正如张景岳提到“风之始入,自浅而深,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故为百病之长”。外风致病,多由表入里,病机复杂多变,多有传变,症状变幻多端,这体现了风邪致病善行数变的特点。所以疫病和风邪,在传变特点上均可导致多病位致病,如均可侵犯肺部,导致咳嗽、咳痰等肺部疾患;也可侵袭肠胃,引起腹泻、腹痛等胃肠反应;也可侵犯心脏、头部等不同脏器。而疫病之所以难以控制,则是因为其传变形式变化莫测,且传变迅速,容易变异。

4 疫病与风邪致病在病因病机上的相关性

李董男[20]对宋代疫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探析,认为疫病的病因主要为寒邪、异气、温气,与风、寒、暑、湿等病因也有一定的联系,如庞时安云:“因八节虚风而变,名曰中风”“因气运风热相搏而变,名曰风温也”;在疫病的病机上,提出寒极生热、温毒为病、邪伏少阴、伏阳之说、气运郁发而为天行等观点。疫病在病因上,疠气、邪毒为其主要致病因素,而邪毒包括了寒毒、温毒、湿毒、风毒等多种毒邪,而在病机上,如疫病中热风的病机则为热邪伤阴、热盛狂躁,动风则包括热极生风和阴虚生风;而对于寒疫的病因则是感受了寒性的毒邪,因其多与疠气及秽湿等具有传染性质的毒邪相兼为患,则表现为寒湿疫[21]。韩振蕴[22]对风邪致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外风的病机主要包括风伤卫表、风袭筋骨、风中经络、风中脏腑、风毒入血及风毒致痉;内风的病机则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热动风、痰热动风等。外风致病主要为风邪由表及里,病情由轻到重的过程,风邪初犯卫表,失治误治,则导致风邪侵入脏腑和经络,病情危急;内风的病机复杂,与肝的关系密切,且在传变过程中可以相兼为病,且能够相互转化。通过对比疫病与风邪的病因病机,可以看出在病因上,风邪中的风毒可以成为疫病的致病因素;在病机上,风邪与疫病二者之间有某些相关性,如都可引起动风。

风邪为病,四季皆可伤人。风邪常常合并其他病邪共同侵犯人体,而其他病邪,也可假借风邪袭人时趁虚而入;疠气感染人体后可以产生多种侵袭性的物质,使人体正气更加虚弱,其他邪毒同风邪一样也可以乘机体虚弱时入侵。古继红等[23]认为风常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而流感、柯萨奇等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的方式传播疾病,并且在适宜的条件下,可持续存在于空气中,所以许多疫病的发生是与感染气溶胶有关的,这一观点可以理解为风可以辅助疫病的发病及传播。风邪致病的善行数变和疫病发展过程中传变方式的多样性,均可造成疾病非单一病位发病,使疾病的发生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

5 从风邪论治疫病

流行性感冒是最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由流感病毒引起,迄今为止,流感仍然每年流行[24]。流感属于疫病中的一种,而西医中的流感属于中医学时行感冒、风瘟、春瘟等范畴。并且中医认识流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伤寒论》提出了伤寒、中风、时行病等概念,为中医防治流感奠定了基础。流感在辨证分型上与风邪是分不开的,比如外感风寒表证,则采用辛温解表的治法;外感风热表证,则采取辛凉解表的治法;而对于风毒、热毒等毒邪侵犯机体时,则可选取清热解毒法[25];李加慧[26]经过研究总结,认为桂枝、麻黄、荆芥等中药,兼具发散风寒和抗病毒的功效,而牛蒡子、升麻、柴胡等发散风热的中药也同时具备抗病毒的特性;敬岳[27]选用疏风宣肺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风热犯肺型),并进行疗效观察,发现疏风宣肺颗粒在治疗流感初期可以取得明显疗效,并且能够缩短流感病程;张晓阳等[28]从风毒理论论治流行性感冒,推荐将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羌活等风药应用到临床中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在临床上常使用的莲花清瘟胶囊也是将风药和清热解毒药作为主要药物[29]。

6 总结

综上所述,从风邪与疫病在致病特点、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首先风邪与疫病均易从口鼻、皮毛而入;当风邪偏盛而成为风毒时,可以看作疫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其次,风邪和疫病在病机上均可动风,导致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在疫病的辨证分型上,风邪致病引起的某些症状可以作为疫病的主症或兼症;最后,在治疗上,某些药物同时具备祛风及抗病毒的疗效,在疫病的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风邪与疫病二者之间,既有不同之处,又紧密联系。所以对风邪和疫病的关系进行探讨,希望能从中挖掘出较高的临床意义,并为临床治病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风邪外感病因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风邪伤人速 避风如避箭
捋捋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电视的病因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