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公学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

2020-03-04 00:26琪,刘
陇东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抗战政治

黄 琪,刘 钊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陕北公学:“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北公学”。[1]陕北公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办的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干部学校,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四年间为抗战培养了一大批人才。陕北公学的成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教育指导有方,也说明了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以史为鉴,深刻总结陕北公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有利于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创新改革。

一、教育目标:坚持时代性和指向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2]。它的制定一定要以满足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为根据,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无法发挥相应的作用。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大批爱国青年从全国各地、通过各种关系涌入解放区。边区政府为了满足这批青年的要求以及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地方对抗战干部的需要,组织了一批教育家创办了陕北公学。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公学开学之前,为陕北公学写了重要的题词,其中就明确指出了陕北公学的培养目标与主要任务。其教育目标就是“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往直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3]286他认为,中国只要有了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陕北公学是抗战过程中的产物,并且是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的各方面都深深地印下了抗日救亡的烙印——陕北公学的定位:坚持彻底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学校;陕北公学的教育内容:国防教育;陕北公学的具体目标:培养抗战干部,尤其是培养民众干部。在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精准掌握人民需求的前提下,陕北公学的目标定位收获了巨大成功:自1937年8月至1941年8月,陕北公学先后培养了一万三千多名革命干部。其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奔赴敌人后方从事抗日工作,约百分之十到大后方工作[4]。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目标的制定,在经济领域,从毛泽东时期开始的五年计划到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的三个阶段再到习近平规划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些目标顺应时代潮流,反映人民之需,中国正一步一步地实现民族复兴。在教育领域,抗战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目标制定一定要坚持时代性与指向性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为“四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第二阶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阶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人以及中国梦圆梦人的高度出发,提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演变,无一不是在反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的。

二、教育内容:坚持多样性与时效性的统一

为实现具体目标——为抗战培养抗战干部,陕北公学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始终坚持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原则,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为主。为加强学生的政治信仰,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必胜的信念,陕北公学的教学内容安排有所侧重,其中包括: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争与军事常识以及时事演讲[3]310。由于陕北公学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时事演讲经常会请到党中央的领导同志讲课或做报告。毛泽东讲过《中国宪政运动》和《青年运动的方向》;周恩来讲过《大后方的抗战形势》和《平江惨案情况》;朱德讲过《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和《根据地经济》等。董必武、张闻天、任弼时、李富春等也到校做过报告[5]。虽然处在敌人的包围圈内,信息极其不畅通,但是领导人亲自来校做报告,广大学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极大的鼓舞。领导们的实践经验和远见卓识,在这一片狭小的红色革命基地中,激励了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牺牲小我、奔赴前线、甚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陕北公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依据教育目标和时代需求而定,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实效性、针对性,都值得我们继续传承下去。首先,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当今处在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内容如果还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肯定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甚至还会固化学生对思政课的传统印象:“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6]。思政课的教育内容应该而且可以多样化,比如,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抗日战争时期造就的红色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生成的时代精神,都能成为思政课的重要教学素材。其次,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将正在发生的国际新闻、国家大事与课本的理论相结合,这样既能丰富课堂内容,使整个教学更加鲜活,又能将理论用于解释现实,无形之中可以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解读,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最后,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思想课教学必须守正,即“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7]

三、教学方法: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正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仅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开始,一次有效的教育活动,必须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那种“不顾环境,不顾学生,不顾国家”的教条式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陕北公学坚决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那一套教学方法,力求教学与抗战实际联系起来。教学方法的中心就在领导学习与组织学习。所谓领导学习,就是指教员是学员学习上的向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教职员工在学员求学道路上担负着重大责任,因此教员对教材的把握与研究、对学生的了解与关怀成了教员备课的重要一环。组织学习则要求充分发挥学员自身的积极性,还具体规定了教学方法的三大原则:第一,理论与实际联系。陕北公学的教学法多采取讨论与集体研究的方式,平均每天都会有一次讨论会。每隔一段时间学校还会专门组织关于抗战中重要问题的大讨论,如“保卫大武汉的讨论”“关于持久战的讨论”。这些关于时事政治的大讨论可以帮助学员们认清当前情势、廓清思想迷雾。第二,少而精。陕北公学的上课时间也不多,每天少则三个小时,多则五个小时。第三,教学一致(教师和学生的一致)。教、学一致的前提是教员和学员所努力的目标是一致的,关于教、学一致的原则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教育计划的制定,有教员和学生代表参加;教育计划实施状况的检查他们同样参加。此外,学科代表与教员也是有联系的,如教员出席学生的讨论会,学生代表出席教员研究室的会议等。为保证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和时效性,教员们特别注重科学研究工作,搜集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加以研究整理,并把每个抗战中的重大实际问题不断列为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依托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第一,教师理论功底要强,给学生以正确的知识。一堂精彩的政治课需要教师从各方面着手准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不能将科研与教学对立起来,主动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第二,思维要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故此教师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积极研发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被发明并运用于思政课教学,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第三,情怀要深,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教师不仅要在学业上悉心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更要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关照学生,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8]。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苦恼,需要社会及时伸出援手,循循善诱。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

四、学习方法:坚持自觉性与自主性的统一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陕北公学对学生培养的时间不长,普通班学习期限一般为3个月,高级研究班学习期限为1年。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少走弯路,陕北公学总结了一些学习经验:第一,注重对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计划分为全校计划、队计划、班计划、个人计划。全校计划是其他计划的参照表,所有计划都随着全校计划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自动的集体的学。为了完成学习计划,学校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集体学习,以集体的力量推动计划的完成。组织讨论会、班的互助小组、课前准备与课后复习、组织竞赛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在陕北公学如火如荼地展开。每四十天一次的大检查以及必要的考试,对学习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也必不可少。第三,有规律的学习。为了保证完成学习计划和学习任务,学生们要按照学校的教育计划以及上课进度,做出具体的安排,进行有规律的学习。第四,学员的学习态度则是学习成功的保障。全体学员都要抱着为了抗战建国这一目标而学习,生活的规律化和不良倾向的克服是前提,自我批评是保证。第五,陕北公学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队员成为组织与领导学习的中心;班长成为学习的核心;分队长是教育计划实施与学习单位之间的桥梁;指导员是领导与组织学习的助手[3]369。

陕北公学的许多经验我们都沿用至今,比如学校相关部门要制定各学期的教学目标,各学院根据课程安排制定教学计划,但是很少有学生会根据学校学院的安排制定学习计划。教学是否有效更多地体现在学生掌握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上,这需要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即“真学”,端正的学习态度是保障学生学习成功的前提。近些年,总是存在思政课不被学生重视的现象,对思政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课堂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手机族”“小说族”“瞌睡族”“神游族”等群体,导致思政课的抬头率不高,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其次是对马克思主义要真懂。只有要让学生真正懂得思政课的意义,他们才会自主学、主动性、积极学,而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真学是真懂的前提。只有真正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谈得上是否懂了的问题。要弄懂一个理论,需要多方面能力的加持,比如深厚的学识、宽广的视野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等。再次是对共产主义要真信。“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9]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它还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如果大家认为共产主义就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和平与统一,那么大家为促进和平与统一所做的努力就是在为共产主义奋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是学生能否成为继承者、接班人和圆梦人的最基本的判断标准。最后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真用。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指导我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各位学子要更加自觉地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

五、教育理念: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一切先进的革命理论,我们也只能当作行动的指南而不能当作教条。一切先进的革命理论,也要在实践中充实自己与发展自己”。[3]300“在斗争中训练与学习”是陕北公学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加强军事训练,学校采取半军事的编制,一切行动军事化。为了实施国防教育,除了普通军事科外,军事补助教育、夜间紧急集合和夜行军对陕北公学学员来说更是家常便饭。陕北公学的学生会竞选活动也是一大特色,举办这一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民主习惯和民主精神以及教育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怎样来运用民主。星期三是陕北公学规定的救亡日,这一天下午有计划地进行各种救亡活动,比如“统一战线的演习”“游击战争演习”“民众运动演习”等。各种普及时事政治的墙报和手抄报虽有不少缺点和弱点,但学校中那种对抗战、对政治漠不关心,只知道“读死书”“背公式”的书呆子确实少了许多。“引导青年到抗战建国运动中去,从这个运动中教育青年,从这个运动中培养青年成为抗战人才”,[3]346充分发扬青年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把他们培养成政治坚定、独立负责、勇于担当的好干部。

环境的特殊性是抗战初期全民皆兵的重要原因。而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靠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尤其需要广大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将青年培养成时代新人,实践育人必不可少。第一,高举旗帜。学校教学要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准确理解实践育人的政治属性、教育属性。第二,立好柱子。围绕实践育人的关键点,把四梁八柱都立起来,目标树起来,课时定下来,内容选出来,理论富起来,加快建设和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第三,搭实台子。充分利用勤工俭学、青年校外活动场所、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研究生助管助教助研等资源,打破制度壁垒,完善相关机制,多途径扩大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为广大师生开展实践活动搭建好平台。第四,探索路子。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和文化积淀,不断探索出体现实效的实践育人路径,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实践育人的路子越走越宽[10]。

猜你喜欢
思政课抗战政治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政治攀附”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