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校翻译专业学科共建与资源共享策略研究

2020-03-04 00:24顾冀梅王钟锐
关键词:河北省京津冀人才

王 燕,顾冀梅,王钟锐

(廊坊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廊坊065000)

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对外交流都离不开翻译工作。与之相应,“中国翻译事业繁荣发展,为翻译学科创生、建立和翻译专业发展拓展了空间”①仲伟合、赵田园:《中国翻译学科与翻译专业发展研究》(1949—2019),《中国翻译》2020年第1期。。中国翻译专业也得以从改革初期的筚路蓝缕发展到今天较为规模化、规范化的状态。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实施以及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增速,翻译专业教育更加明确了“为中国经济走出去服务,为中国的文化传播服务,为中国的理念走出去服务,近年更是为中国构建自己的国际话语体系服务”②黄友义:《40年见证两轮翻译高潮》,《外国语》2018年第5期。的理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新时代对翻译人才培养、翻译专业教育以及翻译服务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国家及地方在大型对外经济建设项目、地域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上,更需要培养大量适应新时代、新技术革命的语言服务人才。同时,翻译学科在学科共建、资源共享以及本地化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主体之一,承载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大略的重任,在“京津冀区域发展”深入开展的同时,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2019年8月国务院新设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些国家战略的实施需要翻译专业人才为其提供优质的语言服务。可以说翻译学科和翻译专业已被提升到了国家语言服务战略的高度,语言服务对中国对外交流、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都起着重要作用。这对河北省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对承担着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的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河北各大高校正在培养高质量语言服务人才上努力推进多方位合作与资源共享,力求发挥区域合作的作用,为河北省对外交流、经济发展、文化对外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河北省高校翻译专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高等教育翻译专业发展形势迅猛,从2006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开办本科翻译专业以来,截止到2020 年4 月,全国设置了翻译本科(BTI)的院校已达285 所,设置了翻译硕士(MTI)的院校达到259 所。河北省本科翻译专业以河北师范大学为先行军,它是2006 年国家教育部首批试办翻译专业的4 所高校之一,带动了河北省其他高校翻译专业的建设发展。截止到2019 年5 月,河北省设置翻译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13所:河北师范大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大学、衡水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外国语学院、廊坊师范学院、燕山大学、张家口学院、邯郸学院、邢台学院(以上根据成立时间排序)。河北省设有MTI 学位的大学有9 所: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燕山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河北传媒学院、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从以上数据和情况来看,河北省在翻译人才培养上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并形成了一定规模,无论在学科建设上还是学校地域分布上都较为合理。

二、河北省高校翻译专业学科共建、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一)河北省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河北省处于华北平原的腹地,环抱首都北京市,东临天津市,毗邻环渤海经济区。21世纪以来,河北省拥有区域优势且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国家先后启动了雄安新区规划建设、2022 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筹办以及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河北部分)、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等项目。这些国家战略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河北省有着自身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和政策优势,这些优势给河北省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得翻译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省内高校翻译专业要想在语言服务上为河北省经济、文化发展助力,专业建设通力合作势在必行。

(二)时代对翻译专业提出的挑战

随着翻译专业教育进入规模化发展,2010 年10 月,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专门成立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旨在“对翻译专业本科教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高校翻译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训、教学研讨和信息交流等起指导、引领和规范作用”①《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全体会议首次召开》,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网站,2013-06-26,https://cnbti.gdufs.edu.cn/info/1007/1048.html.。协作组先后制定发布了《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2011)和《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2019),并协同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发布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其中对翻译专业的20 门核心课程进行了定位。2020 年4 月25 日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指南》,专门制定了翻译专业教学“实施方案”“核心课程描述”和“阅读书目”,指出了翻译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培养方向。截止到2020 年4 月,协作组已在全国各大高校举行过十五届全国翻译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极大地推动了新时代翻译本科教育发展的专业化、特色化、规范化、科学化、时代化以及国际化。

随着科技进步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翻译技术领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工智能翻译、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迅猛发展,对翻译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翻译专业建设已经超越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习得,开始与其他专业结合成为跨学科专业,其语言服务功能也日益凸显。翻译人才培养要进行以下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翻译能力、相关知识的系统搜索和整理能力、术语管理能力、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特定领域文体和语体的实际操控能力,以及项目运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合成运用能力等多技能的综合能力。”①柴明颎:《翻译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东方翻译》2019年第5期。可见,翻译专业能力培养应整合相关学科的资源和教学力量,而不是简单的语言能力培训。翻译专业在应对以上挑战的同时,要抓住改革教学理念的机遇。专业培养应“关注现代译员的信息素养,转变观念,重新定位翻译教育目标,创设各种有利条件来改善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实现高效翻译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更多真正能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具备综合素养的现代语言服务人才”②王华树、王少爽:《信息化时代翻译技术能力的构成与培养研究》,《东方翻译》2016年第1期。。目前,河北省高校翻译专业面临的紧迫任务是整合资源、构建平台、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河北省高校之间通过达成学科共建、资源整合与共享才能有效保障高质量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为河北省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语言服务保障。

三、河北省高校翻译专业学科共建、资源共享的构建策略

(一)构建网络平台,实现课程共建、资源共享

首先,合理构建课程共建网络平台。课程共建一直是高校课程改革的一项任务,2018 年11 月,在“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国家教育部吴岩司长提出了“建设中国‘金课’”,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提出了“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作为“金课”的标准,也提出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理念,鼓励教师充分重视课堂教学,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③《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中国“金课”要具备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2018-11-19,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811/t20181129_361868.html.近年来,慕课、微课等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开始进入高校课程。慕课、微课等学习资源以及互联网网络课堂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截止到2020年4 月,“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翻译类慕课课程总量达到25个,目前,河北省高校均已加入“中国大学慕课”以及“中国外语慕课”等整合类的课程平台,在此类课程平台上,教师可以制作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也可以共享全国各大名校相关课程,一些随着科技进步出现的新课程,如机器翻译、翻译项目管理、翻译技术等课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程共建、资源共享。近年来,河北省高校也在省教育厅的组织下,精心组织外语类金课、慕课、微课教学竞赛,积极推进翻译类在线课程建设。

其次,针对翻译专业课程要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在实践教学资源上,河北高校翻译专业可以共同创新翻译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共组跨校、跨京津冀的团队进行翻译实践。随着翻译行业逐步进入“互联网+”的发展洪流以及翻译技术创新的发展,河北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合作,以便在翻译教学以及实践领域有所突破。例如对现散落于河北的京津文化遗产以及京津冀文化合作项目的翻译,就可以作为实践课程进行项目共建。目前,河北省各高校外语学院翻译系对地方文化的译介和研究都非常重视,正在协助当地文化部门将地域文化译介与课程结合,如廊坊师范学院翻译专业在实践课程中专门设置了“廊坊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译介”的项目,邯郸学院翻译专业在选修课程中设置了“太极拳英译”和“赵文化英译”的项目。目前,河北地方文化外宣进行资源共享势在必行,急需建构语言服务联盟,整合河北省文化外宣的翻译项目并制定出统一的翻译标准。

(二)推进师资建设与共享

在翻译专业师资建设上,河北省利用地域优势和省内政策支持,积极推进优秀人才招聘,2015年开始实施“名校英才入冀”计划,进一步促进了翻译专业人才,特别是实践型人才的引进。“翻译专业并非外语专业的简单衍生,而是一个新专业的诞生,需要建立一支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理念清晰的实践型师资队伍。”①平洪:《翻译本科教学要求解读》,《中国翻译》2014年第1期。翻译专业的专业特征对师资要求主要有两个不同于外语专业的方面:一是专业教师必须本身要能够承担专业翻译工作,口译教师要有国际会议传译经验,笔译教师要有专业笔译的经验;二是专业教师应和翻译行业保持紧密联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河北省高校可以有效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借力京津优秀师资和雄厚的专家库资源。2018 年4 月,京津冀高校在翻译专业硕士(MTI)培养上建立了“京津冀MTI 教育联盟”,汇聚了京津冀高校MTI 优势资源、搭建翻译学科建设和交流平台,此举措推进了河北省高校翻译师资建设。

针对毗邻京津、师资高级人才引进竞争力较弱的现状, 河北高校可以利用各自现有的京津地区高校合作资源以及国际合作资源来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已形成以河北省翻译专业发展龙头军——河北师范大学为中心、服务于覆盖京津冀翻译教师的资源网络。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河北大学翻译专业也被推到时代发展的前沿,河北高校翻译专业名师共享及翻译专家库建设正在有序进行中。同时,还可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如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科技翻译、典籍翻译等课程进行师资共享。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入进行,今后更要进一步加强和北京、天津翻译专业教育人才的共享,有效利用京津翻译教育人才和行业专家较多的优势,聘请专业教育者和资深专家在河北省开展讲座或担任兼职教师,以此充实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需求达到有效衔接。

(三)共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实现翻译人才职业化、专业化培养是近年来翻译专业转型的主要目标,这要求河北高校抓住机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北京、天津高校增进交流,设置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专业化培养方面,要通过共同建设,避免某些行业翻译人才过剩、某些行业翻译人才短缺的局面,成功打造京津冀翻译人才生态圈。2020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对体育翻译人才的需求是翻译人才需专门化培养的一个实例,冬奥会需求的翻译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语言功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有相关体育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本地高校,如张家口学院就可以积极与河北省内高校以及京津高校合作,共同培养能为冬奥会进行语言服务的专业翻译人才。同样,针对外企及经贸合作活动较多的城市,在培养人才的方向上也要进行调整,以便将人才培养和地区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相结合,打造有特色的本地化人才培养模式。

另外,还可以推进本省翻译本科(BTI)课程与翻译硕士(MTI)课程的对接。针对河北省翻译专业本科和硕士设置特点,可以先实现省内高校课程对接,在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实现通力合作,如BTI 院校可以向本省MTI专业输送人才,也可以和京津的高校进行此类合作,有针对性地进行本科阶段特色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此外,还可以通过高校合作,合理地进行翻译硕士(MTI)、翻译专业博士(DTI)的规划和申报,并在河北省高校建立高翻学院,培养高水平的翻译人才。2020年4 月18 日,由北京大学主办的“京津冀MTI教育联盟”成功进行了主题为“全球抗疫,开放合作”的网上论坛。大会有来自中国译协、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和河北大学等高校的领导和负责人进行主旨发言。其中,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叶慧君提出了“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多元化路径”的建议,对京津冀高校协同进行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①《全球抗疫开放合作——“第三届京津冀MTI教育联盟高层论坛”北京大学网上论坛成功举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官网,2020-04-19,https://sfl.pku.edu.cn/xyxw/112216.htm.。这是京津冀高校加强翻译人才建设合作的有效举措,在全国翻译专业培养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

(四)共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的校企合作项目

随着我国各项对外交流国策的推进,翻译专业也进行了明确的定位:旨在培养语言服务工作者,其中应用能力是培养的重点。“目前,就翻译界而言,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化的时代。一个突出的变化是由外语研究到翻译应用,由过去对研究注重到现在对应用的重视。”②黄友义:《“一带一路”和中国翻译——变革指向应用的方向》,《上海翻译》2017年第3期。“十三五”规划中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省的重点发展方向提出了要求,“河北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和京津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新型工业化基地和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4页。。河北省翻译人才需求应着重于为微科技、商务、物流、新型工业及一些新兴产业提供语言服务。河北省占有毗邻京津的优势,高校可以利用上述产业中各类企业资源,但要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完善应用型教学模式、深化校企互利合作。国内将翻译教育与翻译产业结合的一个很好范例是“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自2009 年在北京大学首次召开以来,大会已经进行了十一届全国性的会议,为高校、语言服务企业以及相关客户方提供了高质量的合作平台,也是教师了解最新行业动态、人才需求的一个有效途径。

目前,河北省多家高校与中国翻译协会语言服务能力培训与评估中心(Lscat)正在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建立网络平台,积极发展跨学科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使得高校资源和企业语言服务项目得到了有效对接,改善了我省各高校翻译专业实践各自为营、难成规模的状态。同时,高校与企业在产、学、研一体化上可以进行合理的设置,企业可以为高校实习学生提供入门职业规划、专业培训、实习实训安排、结业评估以及翻译人才资源库、就业推荐等服务。国内也有多家研发智能翻译与多语大数据的高新技术公司为翻译专业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实践平台。这些在线翻译管理平台与信息科技进步紧密结合,在机辅翻译、人工智能翻译、云翻译、翻译技术协作等方面不断研发创新,紧跟国际信息化时代翻译技术发展动态,为翻译专业师生提供了学习最新翻译科技的机会,有利于当代翻译技术人才的培养,使得人才培养能够与人才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深化产教结合。

(五)共建学术团体及翻译人才智库

早在1984 年,河北省就成立了河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列为中国翻译协会单位会员,其宗旨是团结组织全省各行各业翻译工作者和关注翻译事业的各界人士,推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进步与交流。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对外经济文化发展对语言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促进高校与语言服务机构的合作交流,加强河北省外宣翻译的能力建设,在河北省社科院的支持下,河北省翻译学会于2017年4月成立,成为凝聚河北省高校翻译专业教师的重要阵地。截止到2019 年12 月底,已有36 所省内高校加入,会员达到了252 人(主要由翻译专家、高校翻译专业学术带头人及翻译专业教师组成),截止到2020 年4 月,已举办过三届年会。学会积极推进中外翻译学术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河北省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队伍建设。河北省翻译学会的成立与发展是本省翻译专业发展学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本身也是河北省高校翻译教学研究师资整合的一个实际案例。在学会的推动下,河北省高校之间翻译专业交流已经进入了常态模式,为高校间的翻译专业建设交流提供了有效平台。这些学术团体的共建有效地促进了高校师生以省为傲、为省服务的专业服务意识。以上学术团体在推进河北省翻译人才进行科研以及翻译实践项目上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分设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地方文化、外事、对外传播、理论与教学、翻译本地化服务等不同的专业委员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翻译研究和交流,在学科研究体系构建以及翻译人才的培养上,要更多地开展交流活动,以促进河北省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河北省翻译专业为地方及国家发展提供语言服务的质量。

结语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河北省教育资源共享和高校学科共建正在稳步推进。京津冀高校之间的翻译专业资源共享和学科共建将极大促进地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和翻译专业发展,从而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提供语言服务支持。“对于翻译产业和翻译教育事业而言,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个时代就是继续服务改革开放,更加注重服务经济和文化走出去、服务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时代。”①黄友义:《服务改革开放40年,翻译实践与翻译教育迎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翻译》2018年第3期。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方针指导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具体实施和推进阶段。各高校翻译专业应紧密结合河北省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客观把握全省高校翻译专业发展现状,结合国家高等教育的大政方针,抓住网络媒体时代翻译技术飞速发展的机遇,有效促进京津冀翻译人才培养协同发展、优化智力资本。翻译人才培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推动着河北经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河北省高校翻译专业共建将为河北省经济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河北省京津冀人才
人才云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